1 / 13
文档名称: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模式及实践探讨.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模式及实践探讨.doc

上传人:贾敬 2022/9/8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模式及实践探讨.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模式及实践探讨
孙天胜金燕博摘要: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记忆,是延续城市文明发展的脉络。国内学界和实业界对此已形成共识,并在老城利用中进行了大量实践,因而形成了原真性利用模式、整合性利用模式、重现性利用模式、创新性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模式及实践探讨
孙天胜金燕博摘要: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记忆,是延续城市文明发展的脉络。国内学界和实业界对此已形成共识,并在老城利用中进行了大量实践,因而形成了原真性利用模式、整合性利用模式、重现性利用模式、创新性利用模式等。徐州通过建设“一轴一环六街区”的历史文化片区空间框架,以“城市记忆名片”作为片区规划定位,深度挖掘和整合片区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修复“凝固的历史”,较好地展示了古城新貌。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利用模式;徐州
Abstract:,andcarriedoutagreatdealofpracticeintheuseofoldcity,thusformingtheauthenticityutilizationpattern,integratedutilizationpattern,reproducibleutilizationpattern,"oneaxis,aringandsixblocks",Xuzhouwith"citymemorycard"astheareaplanningandpositioning,-orientedoperationmechanismadvancedtheorganicintegrationbetweenthehistoricalcultureandmoderncivilization,repaired"solidificationofhistory"anddisplayedtheoutlookoftheancientcityverywell.
Keywords:HistoricPrecinct;UtilizationPattern;Xuzhou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5-61(6)
历史文化景观,特别是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使其永续利用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历史文化景观绝非失去生命的“化石”,不断发展的文化是其不断循环的血液,促使它不断新陈代谢。历史文化景观作为“生命体”具有再生能力。保护与再现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保护的“原真性原则”和再现的“创造性原则”。[1]
1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利用模式
目前,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利用,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对成功的模式:原真性利用模式、整合性利用模式、重现性利用模式、创新性利用模式。
(原汁原味模式)
对各级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应根据其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遵循“维修保养,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利用,保存“原址、原状、原物”。原真性的利用适用于历史街区的范围比较小、整体历史风貌保持较完整的街区。如日本豆田町,韩国仁寺洞,我国山西平遥南大街、安徽黄山市屯溪老街、江苏苏州平江历史街区、浙江嘉兴乌镇古街等地。通过对历史街区原真性的利用,使历史街区相对完整,恢复到历史中某个时期的风貌和特色,使其对游客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但并不是所有历史街区都适合原真性利用,要求在对其资源和历史条件的仔细调查下,分析游客参与是否对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
(浑然一体模式)
对旧城中具有一定传统特色基础,但被严重破坏已无整体风貌的街区,可结合传统建筑特色,发掘地方传统文化内涵,寻找空间形态的“历史原型”,修补破损的街巷肌理,强化地方特色与历史风貌。如世界各地的唐人街、苏州十全街、北京菊儿胡同、成都宽窄巷子等。这种类型的历史街区,由于其较高的人口密度,使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