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品德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品德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doc

上传人:林之孝 2022/9/9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品德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品德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
黄东升一、品德教育的涵义
20世纪初期以来美国现代德育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大历史阶段:古典品德教育阶段;相对主义和过程主义阶段;复兴的品德教育阶段。80年代复兴的品德教育扬弃了过去的种种弊端,强调正面和直接的道德品德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
黄东升一、品德教育的涵义
20世纪初期以来美国现代德育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大历史阶段:古典品德教育阶段;相对主义和过程主义阶段;复兴的品德教育阶段。80年代复兴的品德教育扬弃了过去的种种弊端,强调正面和直接的道德教育,要求学校与社区、家庭在德育上的配合,以及努力促进青少年学以致用、践行道德价值以形成良好的品德等特征[1]。美国教育自此呈现出勃勃生机,并得到各国的积极借鉴。在我国教育改革反省思潮中,品德教育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对其中的涵义却呈现出各自表述或诠释的现象,有人将品德教育窄化或者浅化为生活常规、文化传统、个人私德与知易行难等等。威斯康星大学的阿兰·罗克伍德(AlanLockwood)教授就曾经给出过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界定:“品德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基础并与社区机构合作进行的,通过直接、系统而非相对主义的价值影响去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一种教育。”[2]而品德教育伙伴组织(CEP:CharacterEduca-tionPartnership)1999年也曾经给出过一个更加简捷的定义:“品德教育就是学校、家庭与社区在帮助孩子理解、关心和实践核心伦理价值的有意识的努力。”[3]笔者认为,处于民主、自由、多元和开放的当代社会,品德教育应包含四个方面的涵义:
品德教育兼顾知善、乐善、行善等多方面的教育过程与结果,而并不仅限于知易行难;
品德教育是引领学生由他律到自律的全人教育,而并非仅限于生活常规;
品德教育包括个人修养、人际关系、公民素质以及过程价值等多方面教育,而并不仅限于个人私德;
品德教育是对有关善的核心价值、原则和方法,是不断反省与批判的教育动态过程,绝非单指文化传统的复兴,而在于传统文化精髓和现代精神的融合与创新。
所以,品德教育不再仅仅是教导顺从听话的“乖”孩子、行动举止复制成人(父母或师长)的要求与模式;而是要教导“好”孩子,在公共领域中能懂得思考、准确表达并且善于与他人沟通,能共同形成并塑造群体的共识与规范,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品德教育的现代理想与愿景。
然而,教育理想只有付诸实践,才能见其功效,也就是“如何做”的层面常常成为教学现场最为关注的课题。因此,本文基于当前品德教育的思维,阐述品德教育应秉持的课程设计理念,以期品德教育实践不至流于形式的“无力”、“说教”甚至“体罚”等非教育或反教育的作为,而促使其在推动实践品德教育中有效进行。
二、品德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
2000年,品德教育伙伴组织公布了“有效品德教育的11项原则”作为评定优质品德教育的依据:(1)品德教育使核心伦理价值观念成为优良品德的基础;(2)必须对品德进行综合的界定,以便把思维、情感和行为都考虑在内;(3)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采取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广泛的态度,来促进学生在各个阶段生活中的核心伦理价值观念的形成;(4)学校必须是一个充满关爱的社区;(5)学生要有机会参与道德行动以发展自己的品德;(6)有效品德教育包括有意义的、充满挑战的学术课程,这种课程尊重所有的学习者,并且帮助他们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