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上《老树的故事》
我上《老树的故事》《老树的故事》教学记载
《老树的故事》是一首童趣盎然的儿童诗,全文四节文字都用儿童的口吻向老树提问:先问老树的年龄,再问老树上的小鸟和小鸟唱的歌,最终问老树爷爷知道的故事和童话,一层一层的不断追问,我上《老树的故事》
我上《老树的故事》《老树的故事》教学记载
《老树的故事》是一首童趣盎然的儿童诗,全文四节文字都用儿童的口吻向老树提问:先问老树的年龄,再问老树上的小鸟和小鸟唱的歌,最终问老树爷爷知道的故事和童话,一层一层的不断追问,表现了孩子的天真和剧烈奇怪 心、求知欲,表现了人与树、老树与小鸟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和谐相到处、自然相融的景象。
读着课文,感觉好熟识,四年之前的现在,应当也在上这一课。当时怎么设计教学过程上的,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读这篇课文,觉得一点意思也没有,还埋怨编者没有鉴赏力,选这样的儿歌进教材。而在详细教授时,短短的儿歌竟然啰啰嗦嗦讲了一节课。今日重新面对这篇课文,不再觉得无趣。捧起课文,数遍的读,感觉心里有些温润的东西生出来:老态龙钟、长满皱纹的树上住着鸟的一家,大家成天给老树爷爷叙述南方的故事,唱着欢乐的歌,老树为鸟儿遮风挡雨,鸟儿为老树挠痒痒、捉虫子。这番和谐引得行人也投以艳羡的目光。生活不就是这样的相互搀扶、和谐相处吗?心中有爱,文字便有了温度;带着爱去上课,孩子们的心便会被加温。
读文数遍,打算了也许的教法,有些不满足。于是上网扫瞄了许多教学设计,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东西,看来还是要靠自己。重拿起课文,读!最终灵光一现,有了些新想法:读正确是基础、认新字是重点、指导朗读是难点,说话练习是延长,做好了这几点,教学应当就达到了目的。
上课伊始,先询问孩子们:"今日老师感冒了,声音嘶哑,你们是情愿听老师读还是自己读?'我怕自己读会破坏课文的整体美,但没想到听惯了老师范读的孩子们选择自己读会为后来的学习埋下祸害。提出了自读要求后孩子们开头读了。为了及早发觉问题,我先请了两个同学展现朗读课文,随机订正了一些生字的读音,然后让孩子们齐读,没想到两遍之后依旧有孩子消失加字现象。我深认为学语文的第一步肯定是把课文读正确,否则后续学习都没有基础,虽然课文很短,加字的孩子也很少,但依旧说明孩子对课文不熟识,此时若匆忙一招预设进行,就有可能将小问题拖大,于是我再次组织朗读:男女竞赛读、齐读,尽管一首小诗读了十五分钟,最终还是有一个孩子加字,我不得不承认:老师开课的范读比自己想的更重要,以后要坚持做好。
突然被这样的问题搞得焦灼烦躁,看看挂表,还是打算放过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环节。我问孩子们:"这篇课文中共向老树问了哪些问题?'指名回答,顺手完成了板书。然后请孩子们看着黑板尝试背诵课文,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