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古典音乐之琵琶
刘德海的新派《十面埋伏》
大约在秦朝,开始流传着一种圆形的、带有长柄的乐器。因为弹奏时主要用两种方法:向前弹出去叫“批”,向后挑起来叫“把”,所以人们就叫它“批把”。后来,为了与当时的琴、瑟等乐器在书写上统一起来,便中国古典音乐之琵琶
刘德海的新派《十面埋伏》
大约在秦朝,开始流传着一种圆形的、带有长柄的乐器。因为弹奏时主要用两种方法:向前弹出去叫“批”,向后挑起来叫“把”,所以人们就叫它“批把”。后来,为了与当时的琴、瑟等乐器在书写上统一起来,便改称琵琶。
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所以说当时的“琵琶”形状类似,大小有别,像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琵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广,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乐器。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赛璐璐(或玳瑁)等材料制成的假指甲拨弦发音。
琵琶的流派
江浙一带属于中国较为开放的地区,良好的经济基础促进了这一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进步,因此,这一地区也成为了琵琶音乐文化交流的中心,并且相继出现著名的江南五大琵琶流派,即: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上海派。琵琶的传统流派大都仍集中在江浙两省各自地域内传承。
刘德海的新派《十面埋伏》则是众家之所长,在现代审美意识投射力作用下,重新整理,带有鲜明时代风格的作品。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引用《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的话:“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新派《十面埋伏》欣赏
全曲共分为十一个段落,分别为:列营,擂鼓,号角,吹打,走队,埋伏,小战,大战,萧声,呐喊,传号收军。
全曲以列营为引子,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古代战争的场面,展现出了列营庄严、威武,展现了磅礴的气势,同时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后鼓声响起,此起披伏,到了擂鼓、号角和吹打,气势强。
下面进入第二部分,主要描写楚汉两军生死决战的激烈场面,是乐曲的精华和高潮部分。
埋伏:表现决战前夕夜晚,汉军在垓下伏兵,气象宁静而又紧张,为下面两段作铺垫。
小战: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枪相击,气息急促,音乐初步展开。
大战:描绘两军激战的生死搏杀场面。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将音乐推向高潮。
萧声:呜咽的萧声仿佛重现了四面楚歌的情景。
呐喊:是本曲的高潮乐段,厮杀声、马蹄声、战鼓声、铁骑声,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传号收军:作为尾声部分,表现得比较喜庆,展现了汉军打胜战的心情。
关于古法谱和简谱,为了向大众妥协,很多民乐已经废弃了传承几千年的古法谱,现在很少有人能读懂隋唐时代的琵琶谱。可是日本人说:“我们看得懂!我们到现在还在用古法谱!”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然而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让古谱和简谱并存。像一些业余的就用简谱,那些专业的和自己热爱的就去学古谱。这样既方便推广也不影响流传。
琵琶作为民乐的一份子,她不独断、不霸道;
她只要有一批固定的传承者,和一群固定或不固定的爱好者一直支持着就够了。
她不需要享有多么崇高的地位
她不要求全民普及
因为中华文化,本就内敛
因为中华文化,本就不会霸权
正因为如此,才让浮躁的世人留恋
正因为如此,才让追逐个性的老外情迷
所以,请放她自由!
所以,请让她在这浊世之上保留最后一丝纯真一丝清白!!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