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道德经》读书心得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
《道德经》读书心得1
至于为什么要读《道德经》,是由于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
《道德经》读书心得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
《道德经》读书心得1
至于为什么要读《道德经》,是由于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是历代学者讨论了两千年的一部著作。就连近代大作家鲁迅都说,不读完老子一部书,不知中国文化。读完之后我才发觉,《道德经》实则为一部人生的教科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哲理。
不看虚名看本质。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事物名称虽异,但只是一种指代关系,并不能表达事物的本质。因此人们不要执着于事物所谓的名号。企业注意员工的实干力量,而不注意其言辞。我们学生也是一样,学习也是为了提升自身素养,而不为“三好”。
要少说多做,静默守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话说得太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逆境;许多时候,知道的没必要的东西太多,顾虑就会更多,因而阻碍自己的行动。闻一多先生有言:“别人都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我们应当做的,就是努力学习,而不是每天喊口号。要知道,空缸震响,满缸无声。
但是有些人会学习不下去,或许是对其他方面有欲,归根究竟一个“贪”字。贪欲会使人丢失良知,是很可怕的。广东的汪某要是不贪欲,还会用刀刺向自己的母亲?
老子有些话说得好:“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圣人欲不欲。”现在学习压力大,戒贪已成为我的当务之急,力求削减自己的欲望。
人最忌自大自夸。跂者不利,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吹自擂和大跃进中的浮夸风没什么区分,只有踏踏实实走好铺垫的每一步,才有可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
做任何事都应当听从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比七大自然简直是相形见绌,但是他们为了眼前的小利益,破坏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么明天会怎么样是可想而知的。
人在福中不知福。因此人肯定要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期。不知足会导致可怕的贪欲,让人遗忘一切,包括人格。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要懂得放弃,懂得知足,不要患得患失,要不为失搞到哀痛。只有知足,才能常乐。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聪慧的人不自以为是,自以为是的人不聪慧。有些人肆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说究竟,假如不是道德品质问题,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往往带来坏的结果,害人害己。杨修由于恃才放旷,所以引来了杀身之祸。
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更不会为人处世。
《道德经》读书心得2
每个人都想从书本中吸取点什么,不同层次的人考虑会有所不同。由于这种差异性的缘由,我的眼光从当今移开,去古书中找寻。读点自己不懂得东西,了解一些高深的理论,以期提升自己的素养。经朋友的推举,找到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道德经解读》,试读之后,虽不甚理解,仅得皮毛,但坚持悄悄看完,零散地记载了些东西。结合现实,生发些个人的东西,为我所用。
老子,公元前571年诞生于楚国。本姓李,名耳,李聃是他的称,而老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曾做过小官,职位不高。这和传统的文人没有太多的不同,后来辞官归隐,生活安静,精通修养之术。据说活了200岁,是道教的开山鼻祖,都尊他为太上老君。他的哲学思想与其他的伟人有太多的不同,我们总说自己缺乏信仰,那么什么支撑我们活下去。“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想探寻一下“道”为何物。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道”是空虚无形,但不是空无全部。假如从物质层面而言,创万物的(自然界)是“道”,由自然之道引申到治国之道,再回归到个人的修身之道,可以说“道”的作用是巨大的。支配一切事物,是一种宇宙万物存在和进展所依靠的力气。
“道”,是应付应变之术,是法则和才智,是自然规律。“道可道,特别道”,“道是不行言说的,它一落到语言上,人就无法理解其超越形象的内涵。”就大的方面,老子的治国之道是清静无为的统治方式,就个人而言,我们该成为一个有“道”之士。
《道德经》告知我们,“道”是人类自然和社会的法则。其实读书学习要遵道,做人做事要遵道。安稳,顺天道,合人道。生生不息,永恒长存。领悟之后,寻求解脱。心浮气躁的我们,孔子的“礼”“仁”,有时显得苍白。庄子亦如老子一样,看开了,活得坦然。自然存活的愉悦,我亦满心期盼,于是记之。
《道德经》读书心得3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才智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
当今社会科学兴旺,社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