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贫血病人的护理(2)
第一页,共60页。
概述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容积内的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RC)和(或)红细胞比容(HCT)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正常最低值的一种临床症状。其中以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最为重要。
贫血病人的护理(2)
第一页,共60页。
概述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容积内的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RC)和(或)红细胞比容(HCT)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正常最低值的一种临床症状。其中以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最为重要。
第二页,共60页。
成年男性:Hb<120g/L
成年女性:Hb<110g/L
妊娠女性:Hb<100g/L<br面地区诊断贫血的标准为:
第三页,共60页。
贫血的分类
1、细胞学分类大细胞性贫血
正细胞性贫血
小细胞性贫血
2、病因分类红细胞减少性贫血
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
出血性贫血
3、严重度分类轻度血红蛋白大于90
中度血红蛋白60-90
重度血红蛋白30-59
极重度血红蛋白小于30
第四页,共60页。
1、大细胞性贫血如:巨幼贫,MDS等
2、正常细胞性贫血如:再障,溶血性贫血等
3、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第五页,共60页。
按血红蛋白浓度分类
贫血程度
血红蛋白浓度
临床表现
轻度
>90g/L
症状轻微
中度
60~90g/L
活动后气促、
心悸
重度
30~59g/L
休息时仍气促、心悸
极重度
<30g/L
常并发贫血性
心脏病
第六页,共60页。
▲造血干细胞异常:再障、白血病
▲造血调节异常:淋巴瘤、骨纤维化
▲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各种溶血:①红细胞自身异常。②红细胞外部异常
▲急性失血:大血管破坏等
▲慢性失血: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
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第七页,共60页。
第八页,共60页。
:疲乏无力、头痛头晕、失眠、畏寒、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是贫血常见的症状。
:皮肤粘膜苍白是贫血共同和最突出的体征。
:
轻度贫血--心肺功能影响不明显
中度贫血--活动后可出现心悸、气短;
严重贫血-- 轻微活动或休息状态均可发生呼吸困难。
第九页,共60页。
:食欲减低、厌食、胃肠胀气、腹泻或便秘、舌炎和口腔炎等
:可出现多尿、尿比重低、肾功能障碍等。
第十页,共60页。
二、辅助检查
、失血性贫血的原发病检查
第十一页,共60页。
三、治疗要点
第十二页,共60页。
▲对症和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
▲病因治疗---治疗贫血的重要环节
▲输血---治疗贫血的有效方法
第十三页,共60页。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第十四页,共60页。
概述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
思考:什么是贮存铁?为什么会缺乏?
第十五页,共60页。
体内铁
(男性50~55mg/kg,
女性35~40mg/kg)
功能状态铁(67%为血红蛋白铁,其他为肌红蛋白铁、转铁蛋白铁及乳铁蛋白、酶和辅因子结合的铁)
贮存铁(包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
男性为1000mg,女性为300~400mg)
第十六页,共60页。
(每天需铁20~25mg)
衰老破坏的红细胞释放的铁+从食物中摄铁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2~4mg/d)
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
二价亚铁易吸收、三价铁不易吸收
胃酸分泌不足可影响铁的吸收
维生素C能使高铁还原成亚铁利于吸收
小肠上皮细胞能调节铁的吸收
第十七页,共60页。
贮存-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于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排泄-每天铁的排泄量不超过1mg,主要从粪便中排出,少数由尿、汗液排出,哺乳期妇女每天从乳汁中排出铁约1mg。
第十八页,共60页。
: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因。痔出血,月经过多等。
,但摄入不足:是妇女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胃、十二指肠切除术,萎缩性胃炎。
病因
第十九页,共60页。
第二十页,共60页。
:消化性溃疡致黑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