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儿消食颗粒产品培训资料
第一页,共40页。
主要内容
了解厌食症(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食滞与疳积的相关内容
小儿消食颗粒产品介绍
临床推广要点
第二页,共40页。
一、厌食症的相关内容
厌食症发病原因、发病机制、表现
小儿消食颗粒产品培训资料
第一页,共40页。
主要内容
了解厌食症(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食滞与疳积的相关内容
小儿消食颗粒产品介绍
临床推广要点
第二页,共40页。
一、厌食症的相关内容
厌食症发病原因、发病机制、表现
厌食症的治疗原则—西医
厌食症中医辩证原因
厌食症的治疗原则—中医
第三页,共40页。
、厌食症发病原因
全身性疾病的影响:如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肠炎、长期便秘等都可引起厌食。
药物影响:如抗生素、抗癌药物等
微量元素缺乏及某些内分泌素不足
气候影响如夏天炎热也是引起厌食的原因。
喂养不当,这是当前最突出的原因,城市尤为明显。(小儿)
神经性厌食仅指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一类厌食:
急性精神刺激
亚急性或慢性精神刺激
错误教育的影响:
家长对儿童要求过高,影响其情绪,使食欲降低。
家长过分注意儿童进食,反复诱导或以威胁手段致反感而厌食。
顽固性神经性厌食:
第四页,共40页。
、厌食发病机制
疾病影响
气候、气温高、湿度大。
喂养不当
情绪因素
顽固性神经厌食
第五页,共40页。
、厌食表现和体征
食欲异常
腹泻
恶心与呕吐
便秘
胃肠气胀
便血
腹痛
厌食
夏季厌食症
婴儿厌食
第六页,共40页。
、厌食症的治疗原则
合理喂养大力宣传科学育儿知识,做到合理喂养。
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定时、按顿进食。
积极治疗原发病
停用引起胃肠反应的抗生素及其他药物。
纠正微量元素缺乏
助消化剂
胃动力药
激素疗法
针灸与捏脊疗法
神经性厌食治
第七页,共40页。
、小儿厌食症—中医原因
中医辨证施治小儿厌食症有独特的效果。因此了解中医对厌食症的理论,学会中医治疗实为重要。中医认为:“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脾主运化”。厌食症主要由于脾胃功能失调。
①食滞:小儿脏腑娇嫩,加上饮食不知饥饱,易伤及脾胃,造成“食滞”,“脾胃不和”,运化功能失调,故出现厌食。这是最常见的原因。
②脾湿:多见于大孩,历夏季,暑湿之气偏盛,湿邪内侵,脾被湿困,运化受阻,引起厌食。
③先天不足、元气虚弱:因早产或其他原因,使小儿发育不成熟,小儿先天元气不足,肾气不充,脾胃功能虚弱,运化无权,发生厌食。
④脾胃虚弱:因重病或久病,正气亏乏,伤及脾胃,脾失健运,引起厌食。
第八页,共40页。
、厌食症治疗原则—中医
发病原因
症状
治疗原则
宿食停滞、脾胃不和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吐有残食、味酸臭
消食导滞、健脾和胃
脾被湿困、运化失调
多见于大孩,近期曾患过暑湿感冒,面色萎黄,身困乏力,口腻乏味,不渴,或有便溏。苔白腻满布,脉濡缓
健脾燥湿、调中和胃
先天不足、元气虚弱
婴儿早产,生后哭声微弱,气息低微,肌肤松软无力,面色黄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则:健脾益气、调中和胃
健脾益气、调中和胃
积滞日久、阴液耗损
形体消瘦,食欲不振,口渴喜饮、两颊发红,手足心热,烦急好哭,夜眠不实,盗汗。舌红少苔或有剥脱(地图舌),脉细滑
滋阴清热、宁心安神
肝热脾虚
消瘦纳差,性急好哭,夜睡不安,舌质淡红,苔薄白,旧齿上方上腭黄色,脉细滑。
清肝健脾
积滞日久、正气耗损
长期食欲不振,时有腹泻,形体消瘦,面色黄白无华,毛发枯槁,精神不振,烦急好哭,睡时露睛,或出现天吊(此时称慢脾风)。舌淡少苔,脉细弱
健脾益气、调中和胃
中医的治疗原则主要以消食导滞,健脾和胃为主
第九页,共40页。
、消化不良相关概念
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一个不准确的术语,是上腹部或胸部的疼痛或不适感,常描述为胃胀气、胃部蚀痛或烧灼痛等感觉。是消化道综合征。
消化不良可以分为溃疡性(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胃癌、肝胆疾病、慢性胰腺炎等)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
第十页,共40页。
、消化不良病因
胃酸分泌增加
胃肠运动和胃排空功能异常
腹腔感觉敏感性异常
幽门螺杆菌感染
心理社会因素
中医病因
感受外邪
饮食所伤
情志失调
日久失治、寒热错杂
水湿不行、痰水滞胃
脾胃虚弱
肾阳虚衰
西医病因
第十一页,共40页。
、消化不良表现和体征
厌食、恶心、呕吐、嗳气腐臭、胸脘痞闷、脘腹饱胀而痛,大便泄泻或便秘、排泄物或排出之气恶臭;排便排气后,脘腹胀满稍减
胃脘痞满、胀闷不舒,纳差食少、头身沉重,肢软乏力、爱气不爽、口苦吐酸、大便不爽而滞,小便黄赤
不思饮食,腹胀肠鸣、便溏、苔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