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导入
【介绍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介绍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作品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本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意为早上开的花,到傍晚才去采摘,比喻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情景到晚年回忆,含蓄而有诗意。
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明确】A “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B全文叙写了作者儿时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C 表明了作者由幼时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填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从( )到( )呢?自由想,自有填,一个字,两个字,一个短语都可以,表达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从童年到少年(从自有到失去自由)等等,皆可。
【过渡】大家很不错,接下来请同学们说说,这么长的文章都写了那些事儿?
例如——听美女蛇的故事,拔何首乌,雪地捕鸟,摘覆盆子,问先生一种叫“怪哉”的虫,先生不理他;上课对对子,上课偷偷画画,吃桑葚,学习的时候偷偷跑出去玩……
【过渡】这篇文章虽然材料多,实践多,但是整篇文章却很清晰,有一个段落,很巧妙地把这么多事件标志性地划分成了两个部分,是哪个自然段?并告诉我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9段。(学生朗读本段)承上启下。
3、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过渡】由此我们可以给这篇文章理理思路——
文章按地点的转移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忆百草园的生活。(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
⑴回忆百草园的缘由。
⑵百草园中的无限乐趣。
⑶离别百草园
第二部分:回忆在三味书屋的经历。( “出门向东”到结尾;)
三味书屋的陈设和“我”对先生的印象。
写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六、【欣赏百草园的风光】
1、思考:这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百草园的美景——(陶醉泥墙根);
美女蛇的故事——沉迷鬼故事;
雪地捕鸟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文章第一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明确: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3、作者描写百草园写了哪些景物?
【朗读这一自然段】
【过渡】我们从一段读出了泥墙根寻趣的( )
例如——快乐,惊奇,新奇等等
4、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明确:⑴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描写的范围来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从描写的景物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有好玩的;
(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
雾的斑蝥,有可以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
(味觉):有桑椹,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难怪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
(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
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写出孩子心中特有的感受。
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形容叫天子用“轻捷”,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的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热爱大自然;有丰富的想象力;顽皮,淘气,好奇心……
4、【过渡】百草园是一个乐园,现在,天黑了,长妈妈要讲鬼故事了——【快速阅读这一段】
这段文字表面上都是长妈妈在讲故事,其实里面藏着一个“我”,这是一种很高妙的写法,让我的表现若隐若现,含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