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依恋理论研究综述.doc

格式:doc   大小:89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依恋理论研究综述.doc

上传人:s1188831 2017/8/10 文件大小:8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依恋理论研究综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依恋理论研究综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1级研究生田瑞琪 010083
摘要依恋理论从上世纪60年代兴起至今,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该文介绍了涉及依恋的三个主要理论;介绍了依恋的研究阶段;综合了依恋的研究成果:早期依恋的发展阶段、类型、影响因素和跨文化研究,最近国外***依恋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早期依恋和***依恋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依恋理论研究阶段早期依恋的研究成果***依恋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
依恋(attachment),是指个人与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强烈的情感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依恋之分,狭义依恋指母婴依恋,广义依恋除了母婴依恋之外,还包括儿童依恋、青少年依恋以及各种类型的***依恋。
依恋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非常重视人早期同父母形成的亲密关系,他们把依恋看成早期儿童对能够满足其生理需要,提供快乐与舒适的父母形成的一种情感关系。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关系是在婴儿先天的自我关注或自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抚养者满足了婴儿的需要,特别是使婴儿吮吸的愿望得到满足,婴儿逐渐开始依恋那些抚养、照顾和保护他们的人。相对与早期精神分析而言,新精神分析学派更强调人的社会性存在。艾里克森认为,在以基本信任感的确立为发展任务的第一年,母亲因能提供营养及满足儿童的需要而在儿童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成为儿童的依恋对象。在此意义上,这种对母亲的依恋实质上是儿童对现实世界信任感的集中体现。
精神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依恋的情感内涵,触及了依恋的本质;从需要的意义上讨论了依恋的建立与发展,并以儿童需要的满足与否作为依恋确立、发展与转移的内在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把依恋的发生发展与特定阶段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对有关研究与教育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不过总的来说,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过分强调儿童生理需要满足的意义,过分看中喂养与口腔经验在依恋形成中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其他交往经验与抚养方式对于依恋形成的影响,割裂了儿童早期经验的完整性。精神分析的理论建立在解释之上,不具有可操作性,无法进行实验研究和验正。
2 学****理论
学****理论虽然也把喂养看作依恋确定的主要决定因素,但它摒弃了本能力量在儿童早期亲子关系中的绝对支配地位,而注重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突出亲子双方社会经验的相互作用。
早期学****理论认为,依恋是与母亲之间基于相互强化与报偿而建立起来的双向社会关系。学****理论假设,人有着强烈的本能需求,而主要驱力来自普遍存在基本生理需要,如饥渴和安全等。婴儿只有通过建立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来满足这些需要,才可以缓解由这些驱力带来的紧张感。而最初的时期中,担当喂养者角色的母亲正好满足了婴儿的需要,母亲就成为婴儿依恋的最初的对象。同时,婴儿的行为又形成了对母亲抚养行为的报偿与强化,使之获得精神上的报偿,从而促使特定养育行为的重复出现,母亲对儿童的依恋就这样产生和被强化了。
与早期学****理论相比,社会学****理论更注重依恋的社会发展性。它倾向于把依恋的形成看作儿童对于社会刺激敏感的生物机能与***有意识的社会行为有机整和的产物。另外,社会模型、社会支持与直接指导在依恋形成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对于精神分析理论而言,学****理论阐述了依恋建立和发展的外部机制;重视亲自互动的经验对依恋确立的决定性影响,更加突出了依恋现象的社会本质。然而,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