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7
文档名称:

最新全新-《玉兔》.doc

格式:doc   页数:17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最新全新-《玉兔》.doc

上传人:好文档 2015/2/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最新全新-《玉兔》.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玉兔》
(小说散文集)
 
 
 
坑院春秋
 
 

 
从记事起,我们家便住在一所坑院里。我敢说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独一无二的民居形式。感谢祖上的聪明才智,想到如此之法,使全家族几十口人能在这样一个不足300平方米的小天地里进出自如,生活有序,且其乐融融。
据父辈讲,从爷爷他们那一辈,我们家原籍河南省叶县,光绪21年(公元1896年),苦于生计,爷爷弟兄四个逃荒到渑池县我们现在老家的居住地南昌村落脚。弟兄四人靠给地主扛长工糊口,之后当佃户,二年后有了点积蓄,便以十五斗麦子,买下这块地皮。这块地皮原是一片无主的乱坟地,后因在别人的地头,天长日久也就成了别人的土地。由于地片小,盖不了几间房,且经济拮据,弟兄四个一合计便产生了平地挖坑,再掏窑洞的这种省地盘、花费少的想法。这在村子里空间利用上是个创举,曾引来不少村人的啧啧称奇。但是,挖坑院耗时费力,是普通窑洞的十倍,甚至更多。用今天的方法计算,不算窑洞光掏这坑院约需挖土一万多立方米,加上窑洞,不下两万立方米,而这两万方土全凭弟兄四人镢头刨,担子担。好在弟兄们有的是力气,除给地主种地外,起五更,搭黄昏,披星戴月地挖和担,历时三年,完成这个对家族来说的旷世之举。
坑院建成后成了全村一大风景。
坑院呈长方形,崖高约三四丈,崖壁刀劈般的平整,四面环壁共九孔窑洞,朝外还有个门洞做出口,一直通向外面与村街相望,窑洞里还可右拐右转,可深可浅。
小院典雅静谧,从下往上看,蓝天已成硕大的四方形。这个四四方方的小世界,风吹不着,雨刮不着,无风袭雨淹之虞,安全的很。因为,坑院在地平下面,所以地平之上很难发现,就是在兵荒马乱,盗贼肆虐年代,坑院亦无匪患之灾。有一次土匪抢劫,把全村篦梳般地搜刮一遍,还烧毁几处院落,却没有发现我家坑院,全家人安然无恙地躲过一次灾难。
坑院由于在地平之下,冬暖夏凉。到了冬天,在窑洞里不用炉子也温暖如春;夏天,外面酷暑难挡,窑洞里却凉爽宜人。
为了防止阴雨连绵,水淹之灾,院子里还修了一条暗渠,从门洞里通到大门外面的水沟里。一九六四年夏秋相接,连雨四十多天,村里房舍倒塌数十间,我们的坑院却平安无事。更为合理的是窑洞顶上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场面,不积雨水,所以窑洞里也很干燥,且经久耐用,几代延续七八十年,而不坍塌。
由于坑院好处居多,尤其是能躲过兵燹之灾,竟为本村一位财主相中,几次要用一所完整的四合院换坑院,均遭爷爷们婉言拒绝。倒不是人家十来间房不值这个院落,而是爷爷们珍惜这辛勤多年的汗水,那里边倾注他们多少智慧和心血,倾注他们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和劳累,也融进了他们多少成功后的愉悦和自豪。他们不换,他们想把这窑洞和坑院做为后辈儿孙遮风避雨的依托,又是教育后代们艰苦创业的凭证和教科书。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伴随着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朝阳,他们荷锄戴笠走出院门时,是那样的自豪,那样的心清气爽;当他们踏着夕阳的余辉,推开前大院的柴门,而穿过门洞,走进这四四方方的小世界时,扑面而来的便是那孔孔窑洞传递出的温馨和生机,一天的劳累顿时消失。
一个风水先生无意中发现这个上好的去处,竟不惜与爷爷结金銮之好,要沾这风水之光。先生云:万物皆生于地平之下,主上升之意,且原坟茔之地,主阴,阴者荫也,护佑之意,可给家族消灾祛难。加之出入方便,四方小院自成一统,从外向里,别有洞天,从里向外,豁然开朗,乃大天地套小天地,小天地寓大天地也。其后辈人丁兴旺,其质聪颖,前途光明,小天地则有大贵人也。
经先生点拨,爷爷们更是视坑院如命,掷千金亦不换。之后,家庭延续百年有余,有些还真被风水先生言中。如人丁兴旺,光绪21年至今,约105年,如从爷爷辈弟兄四人至我们这一代的孙儿们,共五代人,小院中繁衍生息,至今在世大小人丁多达150余人,当然,小院不可容纳。至解放后,我家又分得一些房屋,加上人多,生活起居诸多不便,便一户分为若干户,各自独立门户,当然,也有一些人从小院搬出,到分得的砖房中居住另过。
小院中,人口最多时,当属建国初期,据父辈讲,当时全家已60多口人。平和溶溶的门风,使全家60多口人仍过着“共产主义”生活,一口大锅里“共享太平”,数十年如一日,戮力同心,尊老爱幼,无龃龉之争,曾在方圆十里八村传为佳话。其实,爷爷们上朔几代,均是以农为本,并无孔老夫子礼仪治家之训,只不过性情温存宽厚,儿孙面前,亦宽厚待之,身传言教,后辈争而效之,偶有一半个不屑之后,众口面前,难成气候。长期以往,便是家庭和睦,尊卑有致,外人面前,更是睦邻友好,不以小利而取之,不以小恶而为之,所以,族风至纯至朴,至善至和,本是小族,却在村中大族之中,立脚甚稳。
除人丁兴旺和家族和睦外,后辈其质聪颖似乎也被言中。虽到爷爷辈无人念过一天《百家姓》,但到今天为止,家族中尚无一人为痴蔫呆傻。全村几百口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