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比眼光更重要的是品格
无图说
12
    李昕的大半辈子只从事了一种职业,那就是编辑。
33年的时光里,他经手编辑了两三千本书,他也因此被称为编辑行业的一本“活字典”。许多文人、大家,从李昕的作者成了他的挚友。
李昕说,做编辑靠的是眼光,而比眼光更重要的是品格。做文化的坚守者,做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是他和他的前辈们所追求的理想,也是他眼中那些“大家”们的共同坚守。
■本报记者陈俊珺
不为“成功”著述,只为“品格”立传
解放周末:编辑是个有故事的职业,您做了33年的图书编辑,与您合作过的许多作者都成了您的朋友,您与他们的故事应该特别多吧?
李昕:对,这些年我所接触的人、所经历的事,回想起来经常令我生出感慨。去年我从三联书店退休之后,终于有时间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加上过去陆续写过的一些文章,就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散文集,叫《清华园里的人生咏叹调》。
解放周末:那么多作家书里书外的故事,一本书肯定是写不完的,您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李昕:当了一辈子编辑,也做了不少回忆录和人物传记的选题。我一直有一个比较固执的观点,就是传记要为人格而立,而不是为所谓的“成功”而立。
所以当我自己下笔写一些名流作家、学者的相关文章时,所关注的重点不是他们的学术或成就,也不是他们的经历和遭遇,更不是他们的逸闻趣事,而是他们的品格。我认为,只有选择这样的角度,我的写作才是有意义的,我想把他们的品格呈献给我的读者。
解放周末:您所熟识的名家学者中,哪些人曾经深深打动、影响过您?
李昕:先讲一讲杨绛先生的故事吧。我先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和北京三联书店工作,恰巧杨绛先生是这三家出版社的老作者。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在香港工作时与她相识。她过去曾在清华大学外文系任教,与我父亲是同事,由于这一层关系,她老人家对我也便多了几分亲切。
这些年来,每逢春节或杨先生过生日,我总要代表出版社问候老人家,有时也会登门拜访请教。
2011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百岁诞辰。提前两三个月,我们就在编辑部里商量,应该怎样表达对老人家的祝福。这其实是一件颇费心思的事,因为老人家既不喜请客送礼,又不讲繁文缛节。往年过生日时,我们要给她送礼,她总是说她什么都不需要。送花,家里没有地方摆;送蛋糕,家里没有人吃;若是送别的东西,她当时收下,心里记得是你送的,等你下一次再去,她便说你上次送来的东西已经在我这里放了很久,我也用不上,你还是带回去吧。
后来,中央电视台的《读书》栏目找到我,说要做一期为杨先生祝寿的专题节目,就在7月17日播出,希望我能参与。我觉得这节目正是给杨先生的最好的百岁生日贺礼,便欣然答应了。节目播出后,杨先生请学生吴学昭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这期节目做得不错,她看了很高兴。但是,她发现我有个地方讲错了。我听了心里一惊。原来钱、杨二老在清华大学设立的是“好读书奖学金”,但是被我说成了“好读书基金会”了。杨先生说,设立奖学金比较简单,但是建立基金会就不同了。她叮嘱我,今后若是再提到此事,一定要把说法改过来,不能一错再错,免得以讹传讹。
虽然这件事所涉及的事情不大,但是杨先生严谨和认真的做人态度,令我受教。
她希望我们都是一些不后悔的人,把编辑当成一生的事业
解放周末:一位作者选择哪家出版社出版自己的书籍,是否有很大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