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一次比赛课的得与失.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一次比赛课的得与失.doc

上传人:学习一点新的东西 2022/9/26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一次比赛课的得与失.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一次比赛课的得与失 】是由【学习一点新的东西】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一次比赛课的得与失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一次比赛课的得与失
摘要:比赛课与常规课的区别在于,比赛课的主线更加明晰,亮点更加突出;常规课按照常规思路教授学生知识点,可以不考虑太多“亮点”。笔者重点讲述自己一次比赛课备课到上课的经历,详细分析从一开始的构思到最后的课后体验,以期达到对之后教师上比赛课有所帮助的目的。
关键词:比赛课得失归园田居
得知比赛课课题为归园田居(其一),心中有喜有忧,喜的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是非常有名的诗篇,之前有很多名师已经对此文作了大量的解读,而且网上可借鉴的教学资源非常之多,可以找到现成的教学设计甚至有省级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及课堂实录;忧的是这么多名家上过此文,怎么样才能有所突破?怎么样才能上出新意?怎么样才能让短短45分钟的课堂亮点迭出?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从教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
于是我翻阅大量资料,看到有名師上过的思路非常清晰的教案,基本是以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这样一个非常明显的角度入手,这样上属于常规课,上起来很轻松,学生理解起来也算容易,教师把握也可以灵活,但作为比赛课,一直以来我都想有所创新。经过思考,我拟定了以下几种可以选择的角度:一、本单元是诵读鉴赏诗歌,主要从朗读入手,采取几步阅读法进行教学;二、白描手法是陶渊明诗歌常采用的手法,可以从白描手法和陶渊明性情的联系作为切入口,进一步加深对陶诗情感的理解;三、探究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及魏晋时期文人的文风。思前想后,对于现阶段的高中生,讲得太深学生理解起来不会很容易,也容易脱离文本,造成麻烦。几步阅读法固然很好,但是在之前公开课已经尝试过阅读教学法,作为年青教师,试图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课题,从不同的方式上新课,也是一种创新,于是我决定从白描手法入手来探讨陶渊明的性情。
于是我确定了这节公开课的思路,主要从赏景——析情——思原因三个步骤进行,在赏景环节中我在提及诸如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写景手法的同时主要将白描手法作为重点进行赏析,并举出一些白描手法的典型例子,之后用了对比分析方法让同学更加直白的理解白描这种手法,其中举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之对比,明显一个华丽一个质朴,又举了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这是一首典型的白描手法的诗作,诗中九个意象的罗列,给人一种苍凉寂寥的悲感,在这不著一个悲字的文段中,悠悠哀愁在这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正如老子所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通过对比和举例学生理解白描可以说水到渠成了。之后又举了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作为补充,让学生体悟白描手法在人物刻画中的作用。
对白描手法作了具体讲解之后,我开始分析白描手法的运用和诗人的关系,白描手法的不事雕琢,给人的那种清新淡雅之感,就如同陶渊明的性情一样超然脱俗,由此过渡进行分析陶渊明的情怀。
在分析情感的时候,首先联系诗句写景部分,很明显给人一种宁静、平和、优美之感,除了表现陶对田园生活无比热爱之外,这一切的美好又与诗人对***的厌弃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由此分析陶放弃***生活回归田园,追求恬淡自然的生活的心境,陶渊明为何会有此种情感,在此我加入了知人论事,不为五斗米折腰,并分析陶的生平、经历及志向。学生对此种情感理解不难,把此种情感和他所选择的白描手法进行联系也不是难事。由此进一步分析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在这一环节,我首先设置了一个问题:陶渊明隐居的幕后密闻?到底是他自愿还是被逼没有办法?经过讨论,学生能回答出他崇尚自然的个性、孤傲不群的性情以及现实与社会的残酷和黑暗,从而使他决心远离这污浊的***,设置这一题目,我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对陶渊明作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能更好地吃透诗歌。至此,在我的教案中可以说解决了这次公开课我所想要达到的目标。
最后,我提出了一个讨论性的问题:面对困境,屈原选择了投江、曹操锐意进取,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你如何看待他们的选择,你是否赞同陶渊明的归隐?在当今时代是否可提倡?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给学生自由思考时间,然后作答,一个学生的答案让我出乎意料,他说:陶渊明是因为懦弱才选择归隐,屈原是因为不敢承担、无能才选择跳江,然后并说了很多否定他们的话,比如:屈原如果真正爱国他应该在逆境中勇往直前,以自己的力量来挽救当时他认为错的事情,陶渊明厌弃***污浊的环境,他也完全可以以一己之力挽救这浑浊的环境,即使一人力量甚小,但在挽救狂澜中仍可发挥一丝力量,如果当初像他们这样的有志之士也有很多,他们都这么做,当时的状况不就有所逆转了吗?这一回答完全打破了我们的常规思维,也是我在上课之前没有想到学生会回答的答案,之前的教学中虽然没有具体评价这两个人物到底如何,但是很少有这么锋芒的评判,在这时首先我的反应是鼓励了这位同学,并对他的回答作了详细评价,固然,陶渊明与屈原各自有自己的短处,而处在当时那种社会,作为他们当时的处境,这么选择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等等之话作了回应。最后这个问题展开过多,一堂公开课的主题思想似乎有所游离,虽然整节课上的很流畅,气氛很活跃,但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在后来的评课中,我咨询了很多听课的专家,专家们在肯定我的教学思路的同时,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现如今的语文教学特别是教材内容的教学,虽然可以引申阐发的很多,但仍然应以文本为主体,不能让游离文本的内容占据主体地位,这样就会使整节课没有一个核心,更会让人觉得本末倒置,也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初衷。我耐心听取了专家的意见,觉得特别有道理,这节公开课是我准备很久并且一直思考想要上出特色的课,最后却没有完全成功,内心总有很多失落感。在之后的日子里,我每上一节课都精心备课,从之前的失误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尽量一点点完善,在不久后的一次教学竞赛中灵活应对以上所出状况,终于如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相信我会再接再厉,争取让我的教学成绩更上一层楼。1475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