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禅的精神在于洒脱洒脱的人生在于自己的内心.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禅的精神在于洒脱洒脱的人生在于自己的内心.docx

上传人:A小yi 2022/9/26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禅的精神在于洒脱洒脱的人生在于自己的内心.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禅的精神在于洒脱洒脱的人生在于自己的内心 】是由【A小yi】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禅的精神在于洒脱洒脱的人生在于自己的内心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2—
禅的精神在于洒脱洒脱的人生在于自己的内心
禅,在当今世界中,是一个很时髦的词语。在商业兴隆的纽约市场上流行的汉字中,它占着很醒目的位置。禅到底是什么?人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它,有不同的说法。 从文字上讲,禅是“禅那”的简称。禅那指禅定,因而禅就是禅定的意思。小乘禅有四禅八定说。“定”,就是不受外界干扰,现在有人认为管呼吸的中枢神经与管思维的中枢神经达成一致就是“定”。小乘禅强调定的功夫,一禅、二禅直到四禅。真正做到禅定是不轻易的。
禅宗从达摩开头,一向到弘忍,都讲“安心”,这可以说是禅宗开头阶段心传的主要内容。到了慧能,禅宗得到很大的进展,或称为南禅,形成五宗七派,更加是唐、五代、宋时期,臻于鼎盛。禅宗成为中国的佛教,不仅在中国佛教中是一个主要的派别,而且广泛地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各方面。它强调“明心见性”,要求熟悉存在自身的真善美的心,并将它贯彻到日常的生活活动中,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它的主要精神是积极而超脱的。积极是说它不是消极的,不逃避现实的冲突;超脱指的是不执着。这两方面外观上看貌似很冲突,而禅就具有这两方面的精神,超脱而又坚持定性,积极而不固执。
禅的精神是积极而超脱的,举两个例子就可明白。宋朝有一位出名的禅师,叫大慧宗杲,杨歧派第五代出名禅师,是禅宗进展到顶点的一位大师。他处在南宋外族侵略的时代,虽是出家人,却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崇高的人格。他有一首出名的禅诗,刻绘他开悟后的境界和心态:“犹如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他用通红的火炉上有一团白雪来比喻禅,洒向人间光彩四射照亮夜晚,表现为一心一意地为他人着想的积极精神。他说:“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怀忠义士大夫等。”事实也是如此,他曾经受到投降派的迫害,流放边区,但依旧坚持爱国主义的思想,为世人所敬仰。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2—
宋朝出名的文学家苏东坡在政治上受到打击,几度受贬,四处流放,但他随缘而处,坦然自乐。每到一处,关切人民的疾苦,“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他在画像戏题诗中自我形容:“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形象地表现他的一生,经过大量艰难,狂心已歇。他那被谪流放的身体,类似“不系之舟”,随缘漂流,坦然自悦。虽为戏言,却表现出他的一生弥漫禅味的精神。
禅是积极而超脱的,其内容可以归结为下面三个方面。
一是行善,即奉行善事,以伦理道德为内容。白居易在杭州任太守时,闻鸟窠道林禅师的名声,特入山谒访。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三岁孩儿也知道。”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这是一那么令人玩味的禅林故事,禅的内容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关键是贯彻执行,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4—
二是清净心。禅以清净的心性作为人的最高境界。慧能那首出名的偈诗写道:“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他不断地强调人性本净,由于妄念的起因,将真如本性笼罩。禅就是要人们去熟悉这清净的本性,而不假外求。
三是创造性。禅是自由、活泼的,因而说它有创造性。慧能说如能熟悉自己本来的真心,就能得到本来无碍的自由解脱。他形容说:“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清净本心,“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创造性,就是透脱自由、自由创造。反对各种各样的迷信,反对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束缚,达成真正的解脱、自由。禅语的表现方式不是说教,而是重在启发,因而弥漫禅机、禅智,令人思想开朗,启人深思。
人们对禅有大量曲解,如认为它是神秘的、高不成攀的、远离世间人的生活的等等。南禅的开创者六祖慧能早已指出:佛法在世间。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禅与人世间是不成分割的,禅讲觉悟,即世间人的觉悟。佛的意思就是觉悟,觉悟了就是佛,不觉悟而迷妄那么为世人。禅宗也反对枯坐、搞持戒的形式。陆希声相公访问沩仰宗的创始人仰山慧寂禅师时问道:“和尚还持戒否?”禅师答道:“不持戒。”问:“还坐禅否?”曰:“不坐禅。”相公听后沉静很久,禅师问道:“会么?”答:“不会。”禅师说:“听老僧一颂: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仰山慧寂禅师的诗偈,说明禅不是在形式上的持戒打坐,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去用功。禅的修持是在日常的生活和劳动中,而不是在形式上或者停留在口头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达成禅的境界呢?平平淡淡,喝上两三碗浓茶,如农人在自己的田地里耕耘那样闲适自由。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4—

《禅语今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