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2) 】是由【1542605778】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2)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远古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
(工具制造、取火、制陶、渔猎、种植、手工业)
(集体生活观念、公共事务、婚姻、成人礼)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巫师、歌舞、绘画、雕刻等)
第二节夏、商和西周时期的教育
一、学校的产生
——成均(与音乐有关)、庠
——庠、序(国都)、校(地方)
(1)地方:庠(赡养)、序(骑射)
(2)国都
①学:右学(大学)、左学(小学)
②瞽宗(礼乐)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
上庠(北)瞽宗(西)辟雍(中)序(东)成均(南)
天子所设大学
大学
国学诸侯所设大学——泮宫
小学
校(设立于乡)
乡学序(设立于州)
庠(设立于党)
塾(设立于闾)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三、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
突出表现为“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
(教育职能)
(教师来源)
(知识保存)
(教育目的)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官学的衰废与私人讲学的兴起
一、官学的衰废与私学的兴起
影响官学衰废的除经济原因外,还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
(1)奴隶主贵族不重视教育
(2)王权衰退,学校荒废
(3)文化垄断的打破
(1)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2)掌握一定知识文化的人员流落到社会下层,成为私学的教师
(3)社会上不少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发展,迫切需要掌握知识文化
(4)私学的创办人又都以各式的“治国治民”方案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二、稷下学宫
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
的泛称。
(1)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2)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1)教师政治地位高,生活待遇优厚
(2)兼容并包,来去自由
(3)百家争鸣,自由辩论
第二节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作用
:教育是治国的三大因素之一
:性相近,习相远
二、论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三、论教育目的
圣人(理想中的人才)
君子(现实中较高一层的统治者)
士(统治者的辅佐人才)
“学而优则仕”:.
四、论教育内容
“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五、论教育原则与方法
六、论德育
“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1)立志有恒
(2)安仁乐道
(3)克己内省
(4)身体力行
(5)改过迁善
第三节墨子与墨家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目的
培养“贤士”或“兼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二、论教育内容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重实践,贵功用(数学、光学、声学、力学以及心理学等许多方面)
言谈思想的标准——“三表”:
一是,“有本之者”;二是,“有原之者”;三是,“有用之者”
提出“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察类明故”的命题。
第四节孟子的教育思想
一、“性善论”
二、论教育的目的
培养以德为主、德才兼备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明人伦”
三、论道德修养方法
第五节荀子的教育思想
一、“性恶论”
二、论教育目的
把当时的儒者划分为三个层次:
俗儒(最低一等)、雅儒(中间一等)、大儒(教育的最高目的)
三、论教师:.
关于教师的标准,除博学外,还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以阐发微言大义
第六节道家的教育思想
一、“道法自然”与教育作用
道家强调的是自然的人;“无为”。
第七节法家的教育思想
一、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绝对的“性恶论”(人性都是“利己”和“自为”的)
二、论培养目标
提出教育要培养“智术之士”、“能法之士”、“耿介之士”。
三、论教育内容与方法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第八节《礼记》的教育思想
一、《大学》的教育思想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二、《学记》的教育思想
教育、教学的原则:
1.“豫、时、孙、摩”原则
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文化教育政策的确立
一、汉代的文教政策
,独尊儒术
、改革选士制度
实行设太学养士和察举选士的政策
第二节封建教育制度的初步形成
一、学校教育发展状况
汉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1)办学目标
为朝廷培养各级官吏,并对教育起示范和导向作用。
(2)管理
由九卿之一的太常管理
(3)教师
称为“博士”,博士之首称“祭酒”。
(4)学生:.
一是由太常选送的,二是由郡国县官选送。
(5)教学内容:儒家经典
(6)教学方法
以自学为主,鼓励学生自学和相互辩论。
(7)考试制度
主试者选择题目令考生回答的称为对策;由考生抽取题目然后回答的称为射策;
策试合格按甲乙科授予不同的官职。
(1)性质
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2)内容
辞赋、小说、尺犊、绘画、书法
(意在对抗太学的经学,学生毕业后分以高官厚禄)
二、太学的教学活动
汉代太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三节“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
一、察举制
察举的科目较多,分岁举(常科)与特举两类。
(1)主要常科
有孝廉科和秀才科
(2)主要特科(皇帝下诏人才)
(1)成功之处
①重视人才,改变人才标准
②颁布健全、严格的察举法规
③荐举与考试结合,保证衡量人才的全面性
④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2)弊端
①选官权名义上掌握在皇帝之手,实则控制在中央或地方官吏手中;
②被选者大多是富豪子第,或“阀阅”、权势之家,或其“门生故吏”,并无真
才实学。
二、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它是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即各州、郡的中正官按九等来品评本土士人,
并将其品状报告给朝廷作为吏部授官的重要依据的一种选士制度。
第四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论三大文教政策
,独尊儒术:.
第五节王充的教育思想
著作《论衡》一书。
一、论人性与教育
人性有善恶之分
二、论培养目标
第六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氏家训》
一、论家庭教育
(1)语言教育
(2)道德教育
(3)立志教育
第四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封建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和体制
唐朝封建中央官学的体制按隶属关系划分,主要有三大体系:直系六学;
旁系二馆;旁系医学。
隶属于国子监管理,包括设在中央的六学,以及地方各级官办经学。设在
中央的六学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以及书学、算学和律学。
即弘文馆和崇文馆。弘文馆隶属门下省直辖,崇文馆隶属东宫直辖。
隶属太医署直辖,包括设在中央的医学和地方医学。
二、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扩大知识范围
、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第二节科举制度的产生
一、科举制的实施
:“生徒”(官学考试合格学生)、“乡贡”(非学校学习,经州试合格考
生):.
:每年11月1日开始
:一日为限,允许点三条蜡烛答题,燃尽便要交卷。
二、考试科目及内容
唐代的科举依汉代察举制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
、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字)、明算六科。
:帖经、墨义、策论、诗赋、口试
三、科举制的影响
,较为公平
,体现一定的社会水平
四、科举制的流弊
,败坏学风
第五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封建教育制度的发展完备
一、宋代兴学和官学发展
(一)宋代兴学运动
(范仲淹)
、元丰兴学(王安石)
(蔡京)
(二)宋代官学的体系
国子监、太学、律学、武学、广文馆
算学、医学、画学和书学
主要有宗学、诸王宫学、内小学,以及专供太子学习的资善堂。
分路、州(府、军、监)、县三级。
二、宋代的学校制度
,设置了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学田制”
第二节科举制度的发展
一、宋代的科举
宋代科举分文举(进士科、明经诸科)和武举两大类。
两级考试,一级是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
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后定为三年一次,以后成为定制。
:.
实行考卷封弥(糊名)、誉录制度。
第三节书院的发展嬗变
宋代著名书院:
(江西庐山五老峰)
(湖南长沙岳麓山)
(河南商丘)
(河南登封太室山麓)
(湖南衡阳石鼓山回雁峰)
(江苏句容三茅山)
第四节蒙养教育和蒙养教材
一、蒙养教育方法和内容
二、蒙养教材的种类和特点
(1)综合识字类
(2)道德类
(3)诗文类
(4)历史类
(5)名物类
(1)以识字教材为主要形式
(2)贴近儿童和生活
(3)兼具社会教化功能
(4)继承传统不断创新
第六节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朱子读书法
第六章明清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封建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中央官学
(1)学生(贡生、监生)
监生分为恩监、荫监、优监和例监四种。
(2)教学制度:.
①历事制度
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各部门“先行吏事”
②积分法
六堂三级,逐级递升
宗室教育最主要的形式是宗学;清代还设立觉罗学。
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
(二)地方官学
、州、县学
、军队官学
、文学
二、书院的发展
明清著名书院:
(1)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讲会制度
(2)密切关注社会政治,将讲学活动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阮元)
第二节科举制度的发展
一、科举考试概况
,但考试程序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童试(既是地方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也是获取“秀才”资格的考试)
(2)乡试(乡试的场所叫“贡院”,中者统称“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3)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4)殿试(应试者均被正式赐出身“进士”)
二、科举制度的教条化
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范围仅限于四书五经,以八股文最为重要。
八股文:它是明朝科举考试制度的一种考试文体。
《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不得自由发挥;
,每篇文章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第四节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教育内容:
第六节颜元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的——培养“经世”人才
二、教育内容——“实学”:.
三、论“习行”的教学方法
以实才为培养目标、以实事求是为具体内容的实学教育;提出躬行实践的“习行”教学方法。
第七章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封建教育的衰败与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一、封建教育的衰败
第二节教会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一、早期的教会学校
最早在中国本土开办的教会学校是1839年在澳门成立的马礼逊学堂。
二、教会学校的影响
(1)将西方先进思想注入中国
(2)宣传了西方民主教育理念,冲击封建教育思想
(3)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促进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
(1)教会学校工作由帝国主义分子操纵,严重侵犯中国教育主权
(2)宣传宗教,从而在政治、社会、宗教上控制中国
(3)教会学校成为外国资本主义侵华的一部分
第四节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一、创办洋务学堂
1861年1月,清政府批准设立“总统各国事务衙门”,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始。
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
的专门人才。
以“西文”与“西艺”为主
(1)外语学堂(方言学堂)——京师同文馆
(2)军事学堂——福建船政学堂
(3)工业技术学堂——电报学堂福州电气学堂
主要培养会使用和维修洋机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通讯、医务人员。
二、派遣留学生
1872年上奏清政府,很快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决定在上海设局具体办理:.
幼童出国留学的相关事宜。
第一批官派赴美留学幼童30人;于1881年下令撤回全部幼童。
代表人物:詹天佑、唐绍仪、唐国安
第五节张之洞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中体西用”思想
第八章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
第二节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办学堂,培养维新人才
第三节“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一、废八股,变革科举制
二、倡西学,学院改学堂
三、设立京师大学堂
第九章辛亥革命前后的教育
第一节清政府的教育维新
一、“壬寅学制”(1902年)
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虽然公布却未实施。
二、“癸卯学制”(1904年)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且在全国得以推行的学制。
第二节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
一、退款兴学
第五节教育思潮与教育团体
一、思想思潮
第六节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体育)
(智育)
(德育)
(美育)
二、“思想自由,兼容包并”的办学方针
第十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四节“壬戌学制”改革:.
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新学制”),是中国近代史上
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
第十三章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
第三节晏阳初的教育思想
一、重视乡村教育
二、“四大教育”
(针对“愚”)
(针对“贫”)
(针对“弱”)
(针对“私”)
第五节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一、生活教育思想
(一)“生活教育”实践
(二)“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
第七节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一、“活教育”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