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是由【1542605778】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及其特征
(1)联系: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2)区别: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体中形成均一、稳
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是不溶性固体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过后会分层,不均一,不
稳定。
乳浊液是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而成,会分层,不稳定,不均一。
2、溶液的电离
电离:物质涉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电离方程式:
3、溶解度
(1)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用溶解度来量度。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
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完整理解此概念要抓住四要素:
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温度不同,溶解度大小不同.
②标准——“在100克溶剂里(一般指水)”.因为一定温度下,物质溶解的
多少与溶剂的量成正比.
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指溶质溶解达到了最大值.
④单位——“溶解的质量(克)”.溶解度的单位是克,不是度(°)或千克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②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有些物质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减小,如熟石灰。
(4)溶解性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根据物质在室温(20℃)时的溶解度,将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S表示溶解
度)分成四个等级。
20℃,S大于10克10~1克1~
克
溶解性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溶解度表(会查看).
溶解度曲线代表的意义:
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①点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交点所示的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②线: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着温度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曲线上面:表示溶液为饱和溶液.
③面:
曲线下面: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4、溶质的质量分数
(1)基本公式
mm
(a)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溶质
m溶液溶质溶m剂m
溶解度
(b)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溶解度
(2)常见计算类型
(a0溶液的稀释和浓缩
m浓浓浓A水稀%(mm)A%m浓——浓溶液质量
m稀——稀溶液质量A浓%——浓溶液质量分数A稀%——稀溶液
质量分数
(b)相同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m浓浓稀A稀浓%稀mA%(mm)A混%
(c)溶液体积、质量、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
度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a)实验仪器:天平、玻璃棒、量筒、药匙、烧杯(胶头滴管)
(b)实验步骤:①计算②称重③溶解
1、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物质之间的联系和比较:
2、物质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夸克
(2)在原子中有如下关系:
①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③元素的种类由原子核内质子数目决定
④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⑤元素的化合价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1、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2、氢气、一氧化碳和碳
氢气、一氧化碳和(碳)性质的比较
H2COC
①无色无味气体①无色无味气体
物理性质②难溶于水②难溶于水黑色固体
③密度比空气小③密度比空气略小
可燃
化性
学还原
性性
质有无
无毒性有剧毒无毒性
毒性
3、化学用语
(1)元素符号表达的意义
(2)分子式的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c)表示组成物质的各种元素;
(d)表示每个分子里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3)化学式的书写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
根据化学式判定化合价
(4)质量守恒定律
(a)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
总和。
(b)微观解释: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5)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物质分类
2、混合物与纯净物比较
混合物纯净物
①宏观组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②微①宏观组成:由同种物质组成②微观组成:由构
区
观组成:由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构成③无固定成同种物质的微粒构成③有固定组成,有固定性
别
组成,无固定性质④各物质保持其原来的性质质④各成分不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联纯净物混合物不同物质简单混合
用物理方法过(滤,结晶,蒸馏)
系或化学方法分离
3、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化合物
概念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分无机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类有机化合物如:CH4、C2H5OH等
联某些不同单质通过化合反应
单质化合物
系某些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
4、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和命名
概念分类命名
氧由两种元素组成,其金属氧化物①氧化某
化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按组成元素非金属氧化物②几氧化几某
物合物③氧化亚某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含氧酸①无氧酸:氢酸某
全部是H+的化合物①按是否含有氧元素无氧酸②含氧酸:某酸
一员酸
②按酸分子电离子生成H+个数二元酸
多元酸
难挥发性酸
③按挥发性挥发性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①氢氧化某
可溶性碱
全部是OH-的化合物按溶解性②氢氧化亚某
不溶性碱
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正盐含氧酸盐①某酸某或某化某
子组成的化合物①按组成酸式盐②按是否氧元素无氧酸盐②某酸氢某或酸式
碱式盐某酸某
可溶性盐③碱式某酸某或碱
③按溶解性不溶性盐式某化某
某盐
④按离子某酸盐
5、各物质间的相互反应
各物质间相互反应图
(1)此关系可归纳为“两纵两边四横线,两组相交对角线,纵向物质可
转化,横向作用可成盐。”四条横线和两组交叉线及两条边线表示了十大成盐关
系。其中两条边线的成盐是置换反应,四条横线恰好是矛盾的双方,交叉成的
反应是酸、碱、盐及氧化物的性质。
(2)各类物质关系图的应用
(a)可以看出各类物质的相互转变关系,此类关系即图中的“两边关系”。
(b)可以看出各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图中的反应就是从“八圈”出来
的箭头。如碱这个圈中有三个指出来的箭头,就说明碱的主要化学性质有
三条。
(c)可以推导出制取某物质的可能途径。即“八圈”和“七方”的箭头指
入部分。具体可看出碱有两种制法,酸有三种制法,盐有十种制法。
应该注意的是以上三个方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联系,如金属氧化物
→碱,表示金属氧化物可以转变成碱(可溶性碱);也可以看成是金属氧化物的
一种化学性质,而对应于碱来说,则是碱的一种制取途径。另外,各类物质的
相互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一般规律,切不可生搬硬套,具体应用时要引起注
意。
常见的材料和材料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