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文档名称: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doc

格式:doc   大小:2,663KB   页数:4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doc

上传人:HShess 2022/9/27 文件大小:2.60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是由【HShess】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教学让大学生了解到人生观的科学内涵,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正确认识人生目的对人生实践的作用,明确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科学的人生观;
2、了解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端正人生态度、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教学重点与难点:正确认识人生矛盾
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以讲授法教学为主,适当使用讨论法、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导入:
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生命、生活的基本认识和看法。也许在许多同学看来有没有正确人生观的指引是个无所谓的问题,说来说去也只是空话一堆。而且它也不决定考试的成败,考试只看分数,只要考得高,谁又会问你有没有人
是一个自然过程,还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人不仅活着,还要生产、交往、创造,形成一定的人生价值目标,以一定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行为,赋予人生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成就什么样的人生,是事业有成还是庸庸碌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一、人生与人生观
1、正确把握人的本质
[资料]斯芬克司之谜底
斯芬克司是希腊神话中带翼狮身女怪,这个家伙成天坐在奥林匹亚山上,向过往的行人出谜语,如果来人猜不出,她就一口将他们吃掉。一天,俄狄浦斯王经过这里,斯芬克司像往常一样拦住了他,并说出了她的谜语:世上有一种动物,它早上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这是什么动物?她刚说完,俄狄浦斯王就不假思索地答道:“你说的这种动物是人。人在幼年的时候,尚未学会行走,只能在地上爬行,手足并用,所以,看上去像是四条腿走路;待到儿童长大***,他身强体壮,仅靠两条腿就可以行走自如;而当一个人进入老年,年迈体衰,他不得不靠手杖支撑着缓慢行走,这手杖就成了老年人的第三条腿了。
”狡猾残暴的斯芬克司原以为没有人能够猜出她的谜底,但是没想到被俄狄浦斯王一语道破。斯芬克司又羞又怒,一气之下,栽到身后的万丈悬崖下,摔死了。
150亿年前的世界,一片混沌,没有天,没有地,没有人。
几万年以前,经过150亿年发展演化的宇宙,终于孕育出了一个伟大的生命——人,宇宙成了人的宇宙,人成了宇宙的人。
人,这个伟大的生命存在,打破了宇宙的死寂,使世界有了灵魂。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在世界开始的时候,不需要人;在世界结束的时候,也不需要人。但世界总是人的世界,若没有人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可思议,都毫无价值。
世界产生出了人,人产生出了世界。
在人的世界里,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构造、描述着世界,使世界处处打上人的烙印。若想更好地理解世界,就必须首先理解人。
人是什么?虽然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但是大多数人并不能清醒地回答“人是什么?
”只有那些对人的存在,乃至对整个人生,有着清醒的理性思考的人,才能真正回答“人是什么?”
然而,从人这个伟大的生命存在之日起,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同时,就已经开始了对自身奥秘的无穷探索。无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曾苦苦追问:
人是什么?我是谁?
中国文化是道德理性型文化,它所关注的问题即是人的生存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虽然出现过儒、墨、道、法等各家学说,而且各家的思想观点也大相径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一个共同关注的重心,这就是人。
(1)自然人性论:从自然界考察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的人或人的自然,而不是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异己的神灵。
(2)伦理人性论:①性有善有恶论②性无善恶论③性善论④性恶论⑤性三品说⑥宋明理学的本体人性论
道家主张自然的人性论。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
”是人的本性。道家所说的“自然”,即指无造作、无伪诈的自然而然。先秦道家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张“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反对任何违背自然、违背人类天性的行为,认为凡是有违自然的事情,都是对人本性的戕害。他们所崇尚的理想人生境界是“未孩之婴儿”,即没有受到尘世污染的自然状态下的人。道家学派虽然被荀子批评为“蔽于天而不知人”,但是其所言之天,并非完全是自然意义下之天,而是与人相关联的天,而道家关注天的目的也在于人。
法家主张性恶论。他们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好利恶害”,在此本性的驱动下,人人为己,自私自利。要使人向善,就必须以严刑竣法约束人、控制人的恶欲,才能保证社会的平安,政权的稳定。
墨家学派是一个经验主义特色非常浓厚的学派,他们从经验主义立场出发,对儒家的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们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不用劳动,只要从自然界中取得现成的食物,就能生存,而人要生存,就必须不断地辛勤劳作,“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这显然是把劳动看作为人的本性,从人的***存在的角度来规定人。因此,墨家所说的人是自然意
义、生理意义上的经验的人,忽视了人的理性存在。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对“人是什么?”的回答,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至深至远,可以这样说,儒家对人性问题的探讨,对人自身的认知,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从总体上讲,儒家认为,人的本性在于人的先验的道德性,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哲学家那里,还有一定的差异。
儒家创始人孔子,对人性问题探讨较少,其学生子贡曾说过:“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但是孔子并不是一点也没有涉及到人性论的问题,在反映其思想的著作《论语》中,曾记载着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性相近也****相远也”,这是孔子唯一的一句谈到“性”字的话。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在孔子看来,人生来本性是相近的,后天影响使人产生了差别。但是从孔子其它的思想来看,孔子还是主张人性本善的,当然这一点我们不可能从“性相近****相远”这一句话中看出。关键在于我们认识到,在孔子那里,他是明确地对人的气性与德性作了区分的,他对人气性差别的认同,无疑说明了在
“性相近”一句中所说的“性”字实际上是指德性,既然,人一生下来就具有相同的德性,那么孔子主张性善论就是必然的了。
孟子是直接继承孔子人性论思想的儒家学者,他沿着孔子的理路,明确提出了“人性本善”的命题。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即善的萌芽,只要在后天的教化过程中,注意呵护、扩充这一善端,那么人人皆可以成为象尧舜一样的圣人。孟子对人本性的规定是通过人与动物的比较而获得的,他曾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人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差别非常细微,只有那么一点点,对于这一点有德行的君子能够细心的呵护它,而无德的小人却不能。他这里所说的人与动物的一点差别,就是指人有德性而动物却没有。
虽然整个儒家学派都很注重人,但是在对人的具体规定上,不同的哲学家也有差异。荀子虽然也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但是他对人性的看法就与孔孟不同。荀子反对孟子主张的人性本善的思想,与此相反,他认为,人的本性不是善的而是恶的,他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生来就好利、嫉妒、***乱、喜声色,如果不加以后天的节制,那么这些恶性就会无限制的发展,以至于成为恶人。荀子这里所说的人的恶性,实际上是从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上讲的,并不是说人生来就是恶人,他曾说:“性者,本始材朴也。”荀子的人性论思想显然是受了道家人性论思想的影响,是明显的自然人性论。但是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在儒家学派中并没有形成太大的影响,从总体上讲,孔子与孟子的人性论思想才能代表真正的儒家人性论思想的主流。
孔子与孟子是非常注重自觉地关注人,探讨人。他们以有无道德性作为区分人兽的标准,显然是把道德看成了人的本质,孟子曾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这里把人的内在道德情感“仁”看***的本质,显然是主张一种道德的人性论。因此,孔、孟对人性的规定,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所作出的回答是:人是道德的动物,道德性是人的本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也是人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
古腊哲学一直把人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在古希腊哲学中,对人的真正重视却从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开始。西塞罗曾称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挪到地下的人。苏格拉底借用德尔斐神庙上的一句古老的格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句著名的格言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