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温州春节.doc

格式:doc   大小:59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温州春节.doc

上传人:雨林书屋 2022/9/27 文件大小:5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温州春节.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温州春节 】是由【雨林书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温州春节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温州的春节
【篇一:温州的春节】
温州的春节
在温州,春节比其余地方来的都早,农历的十一月份,家家户户就开始晒酱油肉、酱油鸡、酱油,鸭,鳗鲞了。仰头望去,街头巷尾,每家每户窗户或天台上必定是红彤彤一片。整齐划一,年味实足。到了冬至那一天,温州人还爱吃汤圆、麻糍等地方特点浓郁的食品。听闻,假如冬至那一天没吃,就不可以算大了一岁,风趣极了!
在春节来临前,温州还会准备一场“预演”——过小年。大人们忙着拜灶神,摆供品。孩子们在这天则要吃芋头、荸荠,芙蓉糖等。这
么做,是为了把灶神的嘴用糖抹甜,好让他在天上给我们说好话,以求来年财路滔滔,全家安全。
终于,在大家的殷切期盼下,大除夕夜总算来了!一大早,家中的大人
就会拎着大包小包的食材走进厨房,开始准备餐桌盛宴——除夕夜饭啦!在温州,它还有个名字叫“分岁酒”。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全家不论男女老少都会到厨房帮忙,一大家子排成一条流水线,爸爸
洗菜,妈妈切菜??在客厅里也能是否是听见“哗啦哗啦”的流水声,“当当”的切菜声,“唰”——那是炒菜的声音,或是亲人间的谈笑声。馋嘴的孩子们也会趁此机遇偷吃,大人见了耶不会责怪。厨房里有
的不过饭菜的香味和热火朝天的白色烟雾以及人人笑脸上洋溢的幸
福??夜晚,一家人围坐在圆桌前,看着春晚,吃着年菜,议论纷纷地说着、谈着,好生喜庆!窗外的烟花绽放成了一朵朵灿烂多彩的礼花,屋内的人们脸上也笑开了花,两颊红扑扑的,或许是因为酒的后劲,也或许是因为家中的温度,总之是因为过年吧!爸爸妈妈开始向家人们敬酒,孩子们也提及了吉利话。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于是,大除夕夜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走来,又在噼里啪啦的欢声笑语中渐远。留下的不过无数张笑脸,无数的笑声??
初一清早很寂静,可能是昨夜晚睡的缘由。下午,大人儿童又投身无尽的忙碌了。走在街上,看到的所有是红颜色,听见的都是吉利话,可见这年过的十分喧闹喜庆出色!春节走了,但春节留给人们无尽的回忆,那些回忆是这样的美好,让大家有开始期望下一次过年了!
【篇二:温州人过年风俗】
温州人过年风俗
大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至好友亲友同食,畅怀畅饮,称“分岁酒”。因为大除夕夜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所以,这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
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除夕夜饭”。吃时最讲究吉祥。一般
席上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菜,叫
“十全”。此中除鸡、
肉外,要有落花生(谓结子)、柑桔(谓大吉)、鲤鱼(谓跳龙
门)、豆腐(谓家门洁净)等,并且每碗一定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
圆形的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其余,中间上的大菜中,决
不可以少了“芋”和“鱼”。温州方言,芋的谐音为
“余”和“裕”,意思是
说,吃了芋头,会令人明年家庭进出有余,逐渐富饶。吃鱼,也是
象征“年年有余”之意。席上第一个菜必定若是年糕,表示
“年年高”
(此刻也实用“面条”,表示“长寿”),而最后一道菜必是
“八宝饭”,
象征“发达进宝”。
打开门炮、关门炮
大年初一清早,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你追我赶打
“开门炮”,全城一
片爆竹声,象征送往迎来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
例,一般是先放小爆竹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
竹只放三发,意谓可清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
发都响,声音洪亮洪亮,最为吉祥。俗信打
“开门炮”越早越好,象
征今年随意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达,耕田人会五谷丰收。有
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
“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
喜亦到。”一般爆竹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
如云锦,行程了满堂瑞色,喜色洋洋。
每年大除夕夜入夜,家家户户也要放爆竹,这叫
“打关门炮”
贺年的纸蓬包
按旧****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贺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
延至十五。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
50年代以前,礼品比
较简单,多半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厕纸包上,上边封有红纸(有的印有庆祝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别名“高包”、“红包”。没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依据所走的亲戚状况所定,旧时的南货店,每逢春节,买
红包的人特多。从十二月二十起,没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可以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买卖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以后。有的店在一个红包内只装二十多个红枣。说来可
笑,经过店东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红枣
被孩子们挖个洞摸着吃了,有时只剩一个,还在送来送去。

新春燃放爆竹的风俗始于汉代,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初始主若是为了驱除疠疫,也就
是驱赶瘟神疫鬼。到了宋朝才有今日的除旧之意,“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人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诗,即是对此真实的写照。
春节已经堕落到需要保卫的境地?这话听起来就透着股酸楚劲。但在与圣诞的街头狂欢或“情人节”满大街都是兜售玫瑰的节日气氛比起来。我们的传统节日让人从感觉上倒真有几分难以适合的落差感。
记得幼时,平常最盼的就是过年,那意味着有爆竹放、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花、有春节晚会看!自然还有父亲母亲操劳满汉全席般的整桌大鱼大肉。吃、喝、玩、乐好像暴饮暴食般的畅快淋漓,那种蓄谋已久的能量开释、那种天昏地暗的幸福充盈感,过年呀,那代表着多么美好的记忆呀!
曾几何时,我们的年味的确淡了,爆竹不让放街头冷清了、望眼欲穿的夹沙肉吃起来也有些腻口了、走东蹿西或迎来送往中总是在彻夜的棋牌娱乐后让人感觉节日的疲备、就连最吊胃口的春晚也让人看后大叹“没有最烂只有更烂”尽管总总不如意让春节味如鸡肋,但一个不容怀疑的事实还是,在外的游子会在这天选择必定要与家人聚会,商场可以在其余节日推延营业时间但春节这天就一定要提前下班,所以只要这份神圣感和期望一天不用亡,那我们的春节就还没到需要保卫的时候。
【篇三:温州风俗】
温州风俗之“行香”与“舞龙灯”
漂亮富饶的温州带着“瓯越文化”的丰富色彩矗立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滔滔前行的瓯江之水带着温州的热忱与豪放奔向世界的怀抱。
在这柔情似水的南方,温州的地方风俗极具特点,带着暖和与热忱,而每逢春节这个重要的节日,温州的地方风俗更是显得别开生面:
爆竹声声的“开门炮”之俗闹醒了正月初一的清早,预示每年的好运;
争相第一的“行香”之俗,乞求心中所想;灯火透明的“点岁灯”之俗,彻夜燃灯,直至天明;初四夜的“拜灶神”之俗,感谢灶神爷赏赐的
顿顿饱食;场面壮观的“舞龙灯”之俗,气概庄严,愿保风调雨顺,
生活安康等。下边我就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以我所在的村为例来详尽谈谈我身旁的风俗——“行香”与“舞龙灯”。
一、行香
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洗浴换衣,竞先赶到社庙或周边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干脆大除夕夜不睡,在庙宇守等。亥时一过,连忙烧香,表示忠诚。
我的家在永嘉瓯北一个叫堡一村的农村里,在这里仍旧保留着“行香”这一风俗,因为宗教信奉的原由,“行香”这一风俗只在佛教信奉者
中传承着。每到正月初一,人们便开始到周边的寺院里烧香、点香灯,有的选在清早出动,有的选在白日出动。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信
仰佛教的,所以每年的正月初一,我们家也会去“行香”,而我也会跟着母亲去感觉这一充满特点的风俗气氛。
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的风俗。俗话说:“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必定赚大银。”所以,每次到达离家近来的寺庙门口等候殿门打开时,殿门外早已经是人流如潮,全
部都是想争做第一的人,希望抢夺好的兆头。
清早,殿门开后,人们你追我赶地进入寺庙内,点香灯,有些人因为年年都来点香灯,已经熟知了每座庙里大概所需的香、蜡烛与银纸,所以各种行香用品早已齐全;而有些人因为懂的比较少,所以就会选择在寺庙的行香所需用品的售卖处购买。
“行香”的四个必需步骤:
(一)点蜡烛,蜡烛为红色,有大小不等的蜡烛,每个烛台点一对蜡烛,
应该是因为人们都喜爱好事成双,好听且吉利,有钱者则会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以表忠诚;
(二)点香,拜过每个香炉后,人们便会把香分别插在每个香炉里,以
示诚意,让滔滔香烟带着他们的梦想到达天上,乞求神灵实现愿
望,一般是一个香炉里上三支香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上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一片真挚意”;
(三)烧银纸(也叫锡箔,温州话翻译叫银纸),银纸的样子是正方形
的白纸中间又有一个银白色或金黄色的正方形,等量的银纸由订书机订好,便于计算与烧拜,烧银纸一定将订书针取下,并且要几张几张地烧,不行一次性放入金库内(供人们烧银纸的地方叫做金库,因为银纸是烧给神灵的钱,每个人都把银纸烧在一个由水泥堆砌成的库里,越聚越多,与金库功能相同,都是存放钱财的,则被形象地称为“金库”),以防银纸不可以完整烧成灰,人们的梦想传达不到神明那处;
拜庙神,每座庙里都供奉着不一样的神,所以,行香以后要对其进行合掌星期,希望获取神的袒护和保佑。
(四)
在我们家这一带,人们一般要去行香的庙是:张堡殿(温州称“庙”为“殿”),主要供奉着殿神——山岩爷;西头庙,主要供奉着庙神——陈十四娘娘;礁头殿,主要供奉着殿神——礁头的殿主爷;老太殿,主要供奉着殿神——张三令公等,除了供奉主神以外,各寺
庙里还会供奉着另一些神灵,位于次位。
其余,在永嘉有一座算是特别有名的佛山叫洞桥山,山上有座寺庙叫杨府庙,主要供奉着庙神——杨府爷,寺庙长年香火鼎盛。人们需要从山脚徒步登上山顶的寺庙行香,以示忠诚。我登过几次洞桥山,都是在正月初一的清早时分,人是特其余多,一层层台阶引导我们走向山顶,拾级而上是件很辛苦的事情,这便需要坚毅的意志。沿着山路人们会看到几个小小的破旧的庙,供奉着小神,人们也需要为他们点蜡烛、烧香,进行跪拜。同时在山路旁又有必不行少的看相算命馆,这样才显得够齐全,听闻在那处算命特别灵验。登上
山顶到达寺庙,便会感觉到所谓的“香火鼎盛”其实不是娓娓而谈。第一要往自己的身上,还有蜡烛、香、银纸上洒上神水,而后进行一
系列的行香流程。
此中有一个特别之处是,人们除了烧银纸外,还会买几个经袋,里面装着专
门人员念好的经文,而后被密封,人们可在密封的经袋外写上自己或许是希望被保佑者的名字、家庭地址以及祝福,而后与银纸一同放进金库进行焚烧,向神明表达各样各样的梦想。
还有一个特其余是,在寺庙的大殿里,有一把很大的伞立在大殿右边,近似历代皇帝用的华盖伞,传说抓住伞柄,向左转七圈,再向右转七圈,会获取神灵的保佑(伞并未固定在地上,所以会转动)。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祷告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安全。但因为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的不一样,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经商发达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的,有求美好姻缘的,等等。
其余,在我们这里有一种说法是来月经的女子最好不要去寺庙里行香,会轻渎神灵。但是经过检查发现,这其实不过一种遗留下来的说法,佛也是母亲生的,来月经是自然现象,人不但以佛为师,更
要以自然为师,而印光法师开示说“可以”:比方尼姑不就住在寺庙,她们相同诵经念佛。不过人们对于先祖流传下来的做法比较坚持,
所以在我们这里,还是存在着“月经时期的女子不要去寺庙里烧香拜佛”这一说法。
二、舞龙灯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龙”作为吉祥之物,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
等时期,都有舞龙的风俗。这是因为,
“龙”是中国华夏民族世世代
代所敬重的图腾。在古代,中国人就把
“龙”看作能行云布雨、消灾
降福的奇异之物。数千年来,炎黄后辈都把自己称作是
“龙的传人”。
早在汉代,就有杂记记录了这样的壮观场面:为了祈雨,人们身穿
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龙。逐渐地,舞
“龙”成为了人们表达优异祝
愿、乞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特别是在喜庆的节日里,人们更是手舞长“龙”,发泄着快乐的情绪。全国的龙舞有上百种,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和发展,表现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耍龙的时候,少则一
两个人,多则上百人舞一条大龙。最为广泛的叫“火龙”,舞火龙的
时候,常常伴有数十盏云灯相随,并常常在夜里舞,所以“火龙”又有一个名称叫“龙灯”。耍龙灯的时候,有几十个大汉举着巨龙在云灯里上下穿行,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变化万千,间或还有爆竹、
焰火,大有腾云跨风之势!下边拥簇着不计其数狂欢的人们,锣鼓齐鸣,蔚为壮观,好不喧闹!这类气概雄伟的场面,极大地刺激了
人们的情绪,振奋和激励了人心。所以,舞“龙”成为了维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行缺乏的乐章,也表现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无往不
胜的豪迈魄力。
温州儿歌唱道:“正月灯,二月鹞,三月麦秆做***。”旧时温州民间最喧闹的活动就是“正月灯”了,因为从月头向来闹到元宵节才到高潮,过了元宵方“落灯过”。
在元宵节以前的这段时间,温州民间有舞龙灯的风俗,几个大人集体抬出龙灯走街串户,儿童子们高快乐兴随从着队伍,一路的锣鼓声、爆竹声,引来路人们的立足观看。
龙灯一般有九节,先用竹条扎成架子后,用彩纸糊上,再用笔勾勒出龙头的嘴、须、牙,龙身的鳞和龙尾,远远看去,活龙活现。舞龙灯时,舞龙人在军号
声中晃头摇尾,不时时做出一些高难度动作,如升空、如游跃、如扑咬??引得观众连连叫好。在农村里,耍龙灯还有个****惯,就是不
仅在本村耍,还到外村表演,到镇上或城市广阔的街头、广场去“赛演”。每当新春至元宵节时期,在此起彼落的锣鼓声、爆竹声中,各个民间“舞龙”队大显身手,引动万人空巷。
在温州常有的龙灯有:布龙、纱龙、纸龙、凳板龙(板凳龙)、金饰龙、滚龙等。
金饰龙:它和其余的龙灯不一样,浑身不是呈龙形,而是依照鱼船结
构,整个首架是以一条弧形木条做基础,上边用竹条和篾丝糊纸扎
成一只龙船。船长3米,款米,高米3左右。前有龙头,在龙头口
状部分,含珠垂须,作为龙的象征性标记,后有龙尾,中间“龙身”
上有5-7层楼阁。上插各色小旗,每层左右和后方系复壁结构,内壁
贴透光白纸,外壁贴淡绿色或五彩缤纷的细纹刻纸图案,当龙腹内
点灯时,灯光映得周围刻纸奇彩纷呈,刺眼醒目。整只龙船饰有70
多个制作精良的亭台,在各层亭台中又配饰着近300个出色的绸塑
人物。构成80多出戏,内容大多取材与《三国演义》、《说岳全传》。民间称为“龙船灯”,又叫“楼船”。整个龙灯还装有木制齿轮传动装置,把所有汲取人物分别联系在一块。经过灯下的一人摇手,由一个人操作,可牵动所有绸塑人物,各自表演不一样的动作,妙趣横生,逗人喜爱,显示出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到的民族艺术风格。金饰龙属于赏析性龙灯,专供人们观看,一般不做舞蹈表演。当首
饰龙出动时,还有一只和龙灯配套的灯,俗称“龙船月”,因它的形状像上弦的月亮,故名。它的体形很小,没有亭台楼阁,也不贴剪
纸图案,只在灯的左右绘上一点龙鳞,以做象征。
凳板龙(板凳龙):舞板凳龙,始于明朝,到现在已有500多年历史。
每年元宵节前后,温州的好多地方都会举行舞板凳龙活动,三四天
内游遍全乡各村。板凳龙不一样于其余地方的“龙”。它由龙头、龙中段、龙尾三部分构成,龙身则是几十致使上百档形似板凳的木板连
接而成,每个板凳上均装有彩色灯笼。舞龙手们都是当地百里挑一的壮汉,个个穿草鞋,打绑腿,扎腰带,龙马精神般勇猛。舞龙时,前有大红灯笼开道,后有五彩旗幡拥随,鼓乐喧天,长号动地,流光溢彩的巨龙,时而似游龙嬉水,排成一字长蛇阵;时而似蛟龙出
海,山呼海啸般飞旋于村头街巷,好生雄伟、闹猛!它既舞出了数十代人的甘与苦,也舞出了山里汉子的庄严和骄傲。
下边我就先以我们村的舞龙灯活动为例,来谈谈我身旁的这一风俗。我们村——堡一村一般将舞龙灯的日子定在正月十三与正月十四这
两天,正好就在元宵节以前。农村里有个祠堂——金氏祠堂(祠堂: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看法相当深刻,常常一个农村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许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先人),而在我们村居住着几十户金姓人家,金氏祠堂则是我们金氏这一宗族的重要标记,是族亲们商讨族内重要事务的重要场所,舞龙灯就是从这里出发,也很大程度地反响了族亲们对先人的敬爱。在同一宗族内进行的舞龙灯活动,又因为宗教信奉不一样,只在信奉佛教的族亲之间进行。在我们村,固然其余姓氏的家庭也有参加舞龙灯活动,但是因为金氏一族的系统比较宏大,在某种意义上以及人们的看法里,舞龙灯是代表金氏宗族的一次拥有重要意义的活动。
(一)舞龙灯以前(正月十三以前)的各样准备
在正式舞龙灯表演以前的时间里,村民们会提前对舞龙灯的事宜进行安排:
1、每户人家派出一个或多个体格较好的成年男子构成一支舞龙灯队伍,进行正式舞龙灯表演前的培训与安排;
2、对每户人家拥有劳动能力的中年妇女进行统计组织,安排她们于舞龙灯前后的时间段中,在祠堂里做一些琐事,如帮忙准备一日三顿的酒席、洗碗、整理东西等;
3、在正月初一开始,负责人就会到各户人家进行筹款,捐款最低为一百,上不封顶,所得筹款都用于舞龙灯所需的各方面花费;
4、除了去各户人家筹款外,舞龙灯的队伍会于正月十二这天到周边工业区的各工厂、公司里进行筹款,并为它们送去真挚的祝福,带去吉祥如意;
5、负责人依据早年的常例,将十几户人家分到一个“祭”里(所谓“祭”,就是十几户人家一同搭一个蓬帐,里面摆放着香案,案上摆
放着好多的祭品,对龙进行祭拜,叫做“参龙”),按序次安排舞龙灯路线,并且见告每户人家,在当日提前做好准备;
6、安排“参龙”时唱龙灯歌的参鼓先生(龙灯师)、拿回避牌、灯牌的人等。
7、本村龙灯的详尽状况:先人最初流传下来的龙灯就是“板凳龙”,但是因为一些原由(未考证),改成了“滚龙”(但是村里人一般****惯把这类“滚龙”叫做“狮子龙”),我从小记忆里的即是这个龙种,
直到我初中时,村民对于先人传承下来的“板凳龙”的与尊敬,又重新继承先人的传统,连续舞板凳龙,向来到此刻都没变过,我
们村的板凳龙一共有三十六节,特其余壮观漂亮。
(二)舞龙灯
白日,舞龙灯的团队人员在金氏祠堂里吃饭,大家齐聚一同为夜晚的舞龙灯做好准备,祠堂里异常忙碌,人来人往,张扬着节日的气味与愉悦,让人们充满着期望。
夜晚,舞龙队伍全部就绪,从金氏祠堂出来,叫“出龙”,会放爆竹、敲锣打鼓等,因为农村比较小,所以一般在家里就能听到,都知道
龙要出来了,于是便心潮汹涌。
出龙以后,队伍第一会向来向张堡的一个主要寺庙——张堡殿行进,进行参谒拜会,请菩萨出庙。接着会依照早先安排的序次,到一个
个“祭”行进行舞龙灯表演,为人们带去安全与吉祥。
依照风俗,凡是接龙灯的人家,都要在龙灯进来以前,用稻草点上一
堆火,让熊熊火焰带来旺旺的运气,称为“弹红”,不但招待的人家,就是龙灯经过的地方,凡是信佛的人家都会点上这么一堆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