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中医治疗眩晕60例临床体会.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治疗眩晕60例临床体会.doc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2022/9/27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治疗眩晕60例临床体会.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中医治疗眩晕60例临床体会 】是由【学习的一点】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医治疗眩晕60例临床体会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医治疗眩晕60例临床体会
粟茂关键词:眩晕;中医药疗法;体会
中图分类号::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14-02
1临床资料
本组60例,年龄在20~35岁,以35~60岁患者居多,中年者女多于男,病程短,多属内耳眩晕;老年者男多于女,病程长,多为高血压所致的眩晕。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临床分型
,耳鸣,头胀痛,易怒,失眠多梦,脉弦。或兼见口苦目赤,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动则加剧,劳累即发;神疲懒言,气短声低,面白少华,心悸失眠,纳差体倦,舌色淡,质胖嫩,边有齿印,脉细,或兼食后腹胀,大便溏薄。
,精神萎靡,腰膝酸软,或遗精,滑泄,耳鸣,发落,齿摇,舌红少苔,脉细弦。或兼见头痛颧红,咽干,形瘦,五心烦热,舌质嫩红苔少,脉细数。
,倦怠或头重如蒙,胸闷或时吐痰涎,少食多寐,舌胖,苔浊腻,脉弦滑,或兼见心下痞满,头目胀痛,口苦尿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兼见头痛耳鸣,面赤易怒,胁痛,脉弦滑。
,头痛,或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色晦黯,舌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3治疗方法
,清火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30g,钩藤20g,石决明20g,牛膝15g,益母草20g,黄芩15g,栀子15g,杜仲20g,桑寄生15g,夜交藤20g,茯神20g,煅龙骨25g,煅牡蛎25g,夏枯草30g,炙首乌30g。若肝阳偏亢,实热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若肝阳亢偏阴虚者,加滋养肝肾之药如龟板、鳖甲、生地之属。针灸处方:合谷、曲池、悬钟、侠溪、太冲、气海、关元。口苦者加阳陵泉、太溪;。
,健运脾肾,方用八珍汤或人参养营汤加减。方药:党参20g,白术20g,茯芩20g,,白芍30g,熟地20g。偏于脾虚气陷者加黄芪、升麻、柴胡、心悸失眠健忘者加远志、柏子仁、枣仁、夜交藤之属以养血安神;气虚甚者重用黄芪,、阿胶、三七之属以益气摄血。针灸处方:足三里、太冲、太溪、合谷、内关、侠溪。气短者加太渊;胸闷者加膻中;汗出者加阴郄眠差者加风池、。
,充养脑髓,方用河车大造丸。药用:党参20g,茯苓20g,熟地20g,天冬15g,麦冬15g,龟板20g,杜仲20g,牛膝20g,黄柏20g,菟丝子20g,山萸肉15g,鹿角胶15g,女贞子15g。若眩晕较重者,可加煅龙骨、煅牡蛎、鳖甲、磁石、珍珠母之类,以潜浮阳;遗精者可加莲须、芡实、桑螵蛸、沙苑子、覆盆子,以固肾涩精。针灸处方:太溪、太冲、合谷、阴郄、阳陵泉、侠溪。遗精者加中极,老年患者可加气海、关元,用补法。
,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用:半夏20g,白术20g,天麻30g,陈皮15g,茯苓20g,砂仁10g,波蔻10g,胆南星15g,竹茹6g,甘草6g,生姜10g,大枣10g。眩晕较甚,呕吐频繁者加代赭石、旋复花、藿香之类以降逆止呕;若脾虚生痰者加莱菔子,白芥子之类以加强化痰之功。针灸处方:丰隆、阳陵泉、太溪、侠溪、合谷、内关、悬钟。呕吐甚者加足三里;胸闷者加膻中、中脘,用泻法。
,行血清经。方用血府逐瘀汤。药用:当归20g,生地15g,桃仁10g,牛膝20g。兼气虚乏力重用黄芪;若兼寒凝,畏寒肢冷,可加附子、桂枝,若兼骨蒸劳热,可加丹皮、黄柏、知母以滋阴清热;若为女性经期腹痛夹、有血块,可用香附、台乌、元胡、血竭、乳香、没药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针灸处方: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内关、气海。胸闷者加膻中;口苦者去三阴交加阳陵泉、太溪,用泻法。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症状消失,3个月以上无复发;好转:发作时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善,发作次数无明显减少。
,治愈48例,好转7例,未愈5例。
5讨论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为“眩冒”,《灵柩?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顶,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灵枢?卫气篇》说:“上虚则眩”,《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汉代张仲景有“眩”、“目眩”、“头眩”,“身为振振摇”、“振振欲擗地”散见于《金匮要略》,《伤寒论》中,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说:“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脑,而引目系故也。……逢身之虚则为风邪所伤,人脑则脑转而目系急,目系急故成眩也。”李东垣《兰室秘藏?头痛》所论“恶心呕吐,不食,痰唾稠粘,眼黑头旋,目不能开,如在风云中……”。朱丹溪力倡“无痰不作眩”。张景岳则强调;“无虚不能作眩”;“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虞传《医学正传?卷四-眩晕》云:“眩晕者,中风之浙也”。总之“眩晕”,不外乎“风、火、痰、虚、瘀”,多为本虚标实,实指风、火、痰、瘀,虚为气血阴阳之虚,病变脏腑在肝、脾、肾,其中尤以肝为主。治疗则肝阳上亢宜平肝潜阳,或兼清火熄风;痰浊中阻宜燥湿祛痰,健脾和胃,且病机之间又常出现转化。应随症加减,针刺时同样要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辨证取穴,随症加减。针灸治疗眩晕,可起立竿见影之效。多数患者针到病除。但易复发。中药辨证施治,见效较针灸慢,但效果持续时间长,可巩固疗效,二法协同应用,取长补短,,促进疗效。62506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