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市场经济
中国市场经济特征
所有制基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
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宏观调控比西方国家力度大。
三个制度——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
三个“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中国市场经济现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
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市场体系不完备;
市场主体不规范;
价格体系还没有完全理顺;
国家统一的大市场仍然受到行业分割、地区封锁的挑战;
市场规则不健全,市场秩序混乱。
中国市场经济现状
市场体系不完备
全国统一市场仍未真正形成;
市场中介组织发育滞后;
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制约着现代流通机制的形成;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
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健全。
经济体制模式以政府推动高速发展为主要特点,政府对经济有较强的干预;
实行发展导向的主要职能由各级地方政府来承担;
中央政府的职能是在全面增长中保持稳定,抑制通货膨胀,协调地区性利益和对经济波动进行宏观调控。
区域发展导向型市场经济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是目的):注重市场效率,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只求在市场不足之处进行干预。(典型:美国模式)
国家利用市场(市场是手段):国家被更多地赋予发展经济而不只是调节市场不足的职能,市场被作为达到经济发展目的的途径。
(典型:中国模式/“发展是硬道理”)
国家利用市场来发展经济
虽然不排除存在政治因素,但是中国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国有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等也是包括美国、欧洲、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内的国家和地区不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