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文本精选.docx

格式:docx   大小:32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文本精选.docx

上传人:feifei 2022/9/29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文本精选.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中华成语故事大全文本精选 】是由【feifei】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华成语故事大全文本精选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文本精选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文本精选1:箪食瓢饮
孔子一生共收了三千名学生,其中得意门生有七十三个。而在这七十三人中,他最宠爱和器重的是颜回。颜回身材不高,性格内向,沉静寡言。
颜回对孔子非常敬重。他对孔子的训诲身体力行,有了错误就努力改正,从不再犯其次次。孔子曾经说过:“自从我收了颜回这个学生,其他的学生对我更亲了。”
孔子对颜回的德行也很敬重。仁爱是儒学的核心精神,孔子对于颜回的仁爱曾赐予高度的确定:“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意思是“颜回这个人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保持这样”。
有一次,孔子带着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在路过匡邑的时候,突然遭到匡人的围困。颜回和其他几个跟着孔子一起周游的学生被冲散了,等到危急过去,颜回赶到孔子身边。孔子说:“颜回,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回仔细地说:“先生在,我做学生的怎么敢死呢!”孔子听了特别感动。
又一次,孔子问颜回道:“颜回,你家里穷,房子也小,为什么不去求个一官半职呢?”颜回回答说:“学生有些薄田,虽然收入不多,但吃穿已经够了,而且还有琴瑟可以消遣。只要能学到老师的道德学问,何必出去做什么官呢?”听了颜回的回答,孔子感叹地对学生们说:“颜回吃的是一竹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那么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忍受不了,他却非常乐观。他真是一个贤德的人呀!”
缺憾的是,颜回二十九岁时,即头发全白,不久便与世长辞。死时,家中贫困得竟买不起棺木,其父央求孔子卖掉马车来葬颜回,孔子未许,缘由是有才无才,都是我的弟子,别人死的时候我没有这样做,那么在颜回身上,我也不该例外。后来众同窗中有家境显赫者欲厚葬颜回,孔子也不许,然而终究还是厚葬了,孔子因此而叹息:颜回视我犹如父亲一般,我却不能拿颜回当儿子,这不是我的缘由啊,是你的同学们要这样做的啊。由此可见,颜回不单是为孔子所器重,在同窗中也是极被敬重的。
后来,人们依据孔子所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颜回)也不改其乐”,引申出“箪食瓢饮”的成语。中华成语故事大全文本精选2:模棱两可
苏味道是初唐的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属河北栾城)人。九岁能诗文,少有才华,与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20岁中进士,早年为咸阳尉,因吏部侍郎裴行俭赏识,随裴行俭两征突厥,为书记。圣历初官居相位,先后三度为相,深得武则天赏识。
当狄仁杰垂垂老矣之际,武则天向他询问谁能接班,狄仁杰答道:“文学蕴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宜矣。”苏味道能够获得一代名相狄仁杰的赏识,自可说明他必非平凡之辈。
可是,苏味道任宰相的时候,最大的毛病是“尸位素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作为”,凡事明哲保身,一味地和稀泥,处事非常圆滑。
有一次,一个人向苏味道请教当官的诀窍,他得意地说:“要想当好官,必需记住一点:处理任何事情,都不要决断得清晰明白。否则一有错误,就必定受罚。应当像用手摸棱角那样,这一面可以,那一面也过得去,就不会出事了。”这番话传播开来以后,大家私底下都称他为“苏模棱”。史料记载:“尝谓人曰: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然而,苏味道并非遇事一律模棱,不置可否。在有些事情上,他的看法又显明得稀奇。比如,长安元年(公元701年)三月大雪,苏味道以为是祥瑞之兆,率领百官向武则天进贺。殿中侍御史王求礼当即指出:“三月雪为瑞雪,腊月雷为瑞雷乎?”还说:“今阳和布气,草木发荣,而寒雪为灾,岂得诬以为瑞?”又一次,有人向朝廷呈献一头三条腿的牛,苏味道又带头上朝庆贺。苏味道如此不顾常识,昧于事理,必定招致“举朝嗤笑,以为口实”。但苏味道不管这些,笑骂由尔笑骂,照旧我行我素。难怪宋人孔平仲的《续世说》,将他的言行编入了“奸邪”一列。中华成语故事大全文本精选3:管中窥豹
史料记载:“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摴蒲,见有输赢,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此段文字中的王子敬即王献之,东晋着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末子,聪慧伶俐。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着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有一天,他父亲的几个学生在玩打牌。在一旁观看的献之竟然能够给他人出谋划策,说上几句行内话。哪知学生们都笑他道:“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献之听到他们这样说自己,很是生气,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说完,就甩开袖子走了。
“管中窥豹”的成语便出于此。
该成语有两种迥然不同的理解。一种是褒义的,意指人们可以从视察到的事物的一部分来推想该事物的全貌。从字面上理解“管中窥豹”,那就是从“竹管”中透过视线来看到豹子,由于视线为“竹管”圆孔面积所束缚,看不到“全豹”,只能看到所观对象身上具有豹子特征的斑点花纹,于是就此推论观测对象是一只豹子。这种逻辑思维能够以小见大,极具才智。“微尘中见大千世界”与“管中窥豹”均可用来形容通过小事情,推想出对象的概况。
然而,只要我们稍加思索,就会发觉:“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那可见的“一斑”并非百分百的是豹!梅花鹿身上的斑纹完全可以与豹子相媲美。因此,一模一样的“管中窥豹”,搞不好就会出现“指鹿为豹”的尴尬,让人啼笑皆非呢。
看了中华成语故事大全文本精选的人还看了: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