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素质教育论文(同名835).doc

格式:doc   大小:2,674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素质教育论文(同名835).doc

上传人:Alone-丁丁 2022/9/30 文件大小:2.6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素质教育论文(同名835).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素质教育论文(同名835) 】是由【Alone-丁丁】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素质教育论文(同名835)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素质教育论文(同名835)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浅议
单位:铺镇乌梅寺小学
作者:罗玉香
在强调全面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个人因生理和情感的差异,对语文的认识和看法也会表现差异性,对于语文的接受也会不同。教育者应充分肯定学生对语文的见解,提倡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整理出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案,使学生充分展示个人的独特性,在张扬自己的个性中得到成长。
一、教师角色的转化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课堂的把握和对学生引导上,为此,教师应扮演(1)学习者的角色语文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老师具有丰富的学问,多方面的知识,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有一定的造诣,紧跟时代的脉搏,是新文化的开拓者,并且要加强语言修养和感情修养等。(2)引导者的角色教育决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能的单一目标要求,教师角色不再以传播知识为主,其主要职能从“教”转为“导”,通过引导、指导、诱导、辅导,帮助学生决定学习目标,形成良好学的习惯,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等符合时代精神的各种优秀品质。(3)合作者的角色素质教育中许多学习活动都需要全体学生参与,通过合作,培养学生的潜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和完善,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需要,传授最基本的具有发展前途的知识和技能,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但不应忽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性作用。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题和
“主宰”,学生是知识的最终理解者、获得者和应用者,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由回答者到质疑者的转变、从听课者到参与者的转变、由解题者到出题者的转变,强化学生的主体能力,致力于促进、改善学生的学习。把教师的外驱力转化为学生的内驱力,以期实现最佳教育效果。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
二、优化教学课堂,改变教学手段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必然途径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在素质教育的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课堂教学被演绎成了教师讲,学生听得死板,毫无生气的模式。并且特别是语文教育呈现出潜在的学生厌烦和忽视的特点,最终教育收效与结果不能让人满意。
优化课堂教学要做到,改善教学气氛,与多元化教学手段的统一。语文从侧面来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艺术的作用是给人以美的感官享受。合格的教师应该把语文象艺术一样阐述和解释,在传递知识时,能主动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最终把课堂变成大家的课堂,学生能动参与的课堂,归还于学生的课堂。众所周知,兴趣与想象力是最好的学习前导与助手,在课堂上有教师而引起的活跃的、积极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大开兴趣与想象力之门的有力表现。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适应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现行教育手段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很强的
实践性和生命力。当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主要体现在情景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以力求建立“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通过再现和构建情景,来还原语文作品的真实感召力和时代特性,增强语文的实践性和生活性,拉近学生和作品间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艺术和本质并且拓展开放性思维的发展。活动教学的开放性体现在人文环境的开放性和形式开放性,不拘泥于课堂的传统有序,不拘泥于语言表现的本身,融入更多艺术的质感,融入更多的多媒体教学形式,提升教学的质量。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它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它来自社会,又服务于社会。拓宽第二课堂教学的时空,把学生带出教室,到广阔的“天地”中,让他们博览群书,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让他们贴近自然,敢于实践,以增强学生的“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必要要求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构建一个符合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发展及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现代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包括读写听书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语文实践能力的综合能力的体现。美国课程理论学家、著名教育评价学家斯塔费尔比姆强调:
“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构建评价体系,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方参与的动态过程。因此,素质教育评价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概括起来,构建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坚持导向性原则,就是要在指导思想、权重分配等方面引导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淡化升学率目标,强化合格率目标,用多层面的目标群取代“应试教育”单一的升学率目标;坚持面向全体学校开展办学效益评价,坚持数量目标与质量目标的统一,从根本上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评价促进学校平衡发展。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在素质教育评价机制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要求做到有正确的评价指导思想,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指导思想,要在坚持公正、客观的基础上,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特征,要能对过去做出科学的总结,对未来做出明确的指引。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依赖与总结性评价,更体现在形成性评价,从而全面的跟踪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动态的反馈和调整语文学习和教学方案。另外,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要注意评价的的主体不仅有老师,还有学生和家长,使评价的结果更具统计性和价值性。
3、全面性原则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语文综合素质表现的全面性决定了评价机制的全面性原则。一方面,评价内容应涵盖读写听书能力,实践和交流能力,还要突出对德智体美劳的综合考察。另一方面,要注意评价对象的全面性,评价不是评优,应当面向全体评价对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入教师素质评价和学校素质的评价,来实现教学双方的交互和软监督,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深入理解与认识素质教育,深入改革与创新教育模式,定会推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给语文素质教育注入强进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2
[2][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J].长治学院学报,2007
[4]尹树林.《教育探索》浅谈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J].2005,(1)..
[5][J]2005,(2).
[6][J]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