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文档名称: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docx

格式:docx   大小:113KB   页数:3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docx

上传人:Duan760501 2022/9/30 文件大小:11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是由【Duan76050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GEGROUPsystemofficeroom【GEIHUA16H-GEIHUAGEIHUA8Q8-GEIHUA1688】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
1、隋的建立: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统一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统一意义:①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大趋势。③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措施: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作用:①促进了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②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粮仓丰实;③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
:①隋文帝的统治奠定了经济基础。②隋朝国家统一。③以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为基础。
,两至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中门第。
: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①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②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③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财力)。②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③屡次发动战争(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④爆发农民起义(结果,也是灭亡直接原因)。
:山东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与秦朝灭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国)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627年年号“贞观”。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盛世局面。
原因:(1)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着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用人唯贤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3)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4)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5)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
(1)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A、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B、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C、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D、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3)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对今天的启示):(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2)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3)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4)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三、女皇武则天
:是唐高宗的妃子,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骆宾王),扩大了统治基础。③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在位期间,①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②人口持续增长,③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④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开元盛世
:(1)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辅佐下实施改革。(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注重官吏考核)(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3课 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①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②垦田面积不断扩大。③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④发明推广了重要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筒车)。⑤兴修水利工程。
2、手工业:①纺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丝织工艺水平高,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②陶瓷业:越窑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③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
3、商业繁荣:表现:①水路交通发达,②贸易往来频繁,③出现繁华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长安城特点:①布局严整对称;②街道宽敞整齐;③商业繁荣(东西两市是商业区)。
长安城地位:①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心,②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各族拥戴为“天可汗”)
战争:唐初,突厥控制漠北和西域,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统治。
任职:朝廷中很多重要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册封(封王):东北渤海国(粟末靺鞨族)首领渤海郡王,西北回纥首领怀仁可汗,西南南诏首领云南王。
设管理机构: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和亲(联姻):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和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原因: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民族交融,交通发达,思想活跃。
表现:①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②一些妇女受文学、音乐等教育,可参加娱乐活动。③社会风气兼容并包,衣食住行受西北少数民族影响。④刚健豪迈的尚武之风盛行一时。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经济基础,统一安定,民族交流)
(诗歌)
李白(诗仙,盛唐时期):诗歌特点:①歌颂祖国山河壮美;②抒发昂扬进取精神;③表现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③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
杜甫(诗圣,由盛转衰时期):诗歌特点:①诗风淳朴厚重;②反映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③抒发悲愤凄婉之情;④诗歌反映史实,有“诗史”之称。
白居易(唐朝中期):诗歌特点:①直面社会现实,揭示统治者腐化和人民疾苦;②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绘画、音乐、舞蹈、石窟和雕刻
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键。
绘画:人物、山水、花鸟、宗教。阎立本的人物画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音乐舞蹈:吸收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出现舞蹈家、歌唱家、乐器演奏家。
石窟:敦煌莫高窟(甘肃敦煌东南鸣沙山)。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概况:十几批(次数多),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规模大),同行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人员类型多)。
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风俗习惯和一些节日)。
(扬州大明寺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文化交流,经济往来)
①新罗派使节和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②新罗商人来华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③新罗仿唐政治制度,用科举制选拔官吏;④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⑤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贞观初年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贡献:①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②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③由其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原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原因):①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②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③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局面。④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①从河北南下东都洛阳,攻下潼关,逼近长安。②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③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763年平定):①西北精兵内调,②北方少数民族(回纥)军队援助,③安史叛军接连内乱。
: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①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②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④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皆是手握兵权的武将;②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先南后北,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
(1)军事上(集兵权):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③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①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