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doc

格式:doc   大小:47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doc

上传人:zhoubingchina1 2017/8/13 文件大小:4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况,熟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运行机制,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法律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人体系的特征
教学方法:提问案例;讲授;多媒体辅助;
学时分配:3课时
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法律的概念及发展
一、法律的词源与含义:

从词源上讲:法,古作“灋”,根据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一书的解释:“灋,刑也。平之如水,故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灋的偏旁为“水”,表示法律包含有公平的内容。根据传说,“廌”是一种独角兽,说它像羊、像牛又像鹿,说法不一,但都认为它“性知有罪,有罪触,无罪则不触。”《说文解字》说: “廌解廌,兽也。似山羊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法意味着:公平公正驱除邪恶。
与此类似的审判方式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过,是古代社会中,人们受认识能力以及各种取证手段比较落后的限制,在“神判天罚”思想影响下而普遍采取的一种审判方式。
与“法”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个字是“律”按《说文解字》的解释,“律,均布也”。段玉裁进一步注释“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所谓“均布”,是古代人用来调整音律的工具,各种乐器的音准还是不准,要由均布说了算。把律比作均布,是要指出律是一个标准,一个衡量人们行为标准,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要求人们按律的标准行事,其目的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在世界不同语种对律的解释中,我们同样能够找到相同的意思。在我国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期,称法为律,如秦律、汉律、大清律等。
总之,从词源意义上的解释看,法包含着公平、正义的内容,而律则给所有的人提供了一个要求人们遵守的,公平、正义的标准。将法和律连起来用,则是指正义的标准。
二、法律的本质与特征:(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
(一)法律的本质:(课本第144页)
(二)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社会礼仪、职业规范等其他社会规范。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制定。二是认可。国家强制力并不是保证法律实施的唯一力量。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纪律观念也在保证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明确告知人们享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
法律的产生与发展
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法律有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当代中国的法律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法律。
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鲜明的阶级性与广泛的人民性的统一。注意:“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要与“全民的共同意志”严格区分开。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法律保障。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