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刘备人物分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38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刘备人物分析.docx

上传人:danwenliao_666 2022/10/1 文件大小:3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刘备人物分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刘备人物分析 】是由【danwenliao_666】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刘备人物分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刘备人物分析
(二)刘备
与孙权不同,刘备是《三国》中最早出现的领导人,也是作者罗贯中着笔最多的人物之一。应该说,刘备这个人很了不起,他出场时已然二十八岁,并且在当时众诸候中起点最低,开始只是一个卖草鞋的小贩,在赤壁之战前甚至没有自己固定的领地和基业,他所拥有的仅仅是汉室宗亲即“汉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这一空白头衔。据史学家考证,当时类似刘备这样的汉室宗亲多如牛毛,其中也不乏有比刘备起点高得多的人(如荆州刘表、西川刘璋等),但最终只有刘备成了气候,与曹操和孙权长期对垒,的确有其独到之处。
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笔者认为,客观的说,应该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结果。首先,刘备虽然起点低,但常以抱国救民、兴复汉室为己任。他的一片致诚,首先赢得了关羽、张飞之心,使二人愿为其效死命;也是他的一片致诚,使天下的一些英雄(如赵云、魏延等)贤才(如孙乾、糜竺等)纷纷主动前来投奔;更是他的一片致诚,打动了原本不打算出头的诸葛亮,使其为自己开辟基业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其次,刘备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如刘备助陶谦解除了曹操的威胁,陶谦想将徐州让与刘备,经过三次相让刘备方肯接受;再如刘表在病入膏肓之际,想将荆州之地让与刘备,而刘备则坚决不受……都说明了刘备是一个看重信义的正人君子。而当关羽父子命丧江东后,刘备又以倾国之兵杀向东吴,决心为关羽报仇雪恨,说明了刘备是一个重情之人。总之,从为人的角度而言,刘备是应该受到肯定的。
但刘备能在诸候并起、群雄争霸之时在两手空空的情况下占据一席之地并长期矗立不倒,仅靠以上优点显然是不够的。首先,他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每当他介绍到自己时,常会重点提及自己是“汉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这一点,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看重人的出身背景的:有一位研究《三国》的日本同仁说过这样一句话:“诸葛亮之所以投奔刘备,就是看中了皇叔这块金字招牌。”此言可以说有相当的道理,按当时人们的观念,只有汉王朝也就是刘氏家族才是苗红根正的统治者,其余欲取天下者皆为乱臣贼子。而整部《三国》的主导思想之一便是褒刘贬曹,也正是源于此。其次,刘备非常会笼络人心,这一点与其说是为达到其政治目的,不如说是源于其仁厚的性格。他所到之处,无不受老百姓称颂:如在曹操攻打新野县城之时,刘备宁可放慢行军速度,也要带上百姓同行。须知“兵贵神速”,更何况当时刘备是在自身难保的前提下去逃难的,有人因此便认为刘备这是多此一举,他们的依据是曹操此行的目的是追杀刘备,不是屠杀百姓,而刘备当时如果抛弃百姓,便可顺利脱离危险。笔者认为此言差矣:首先,曹操曾杀掉吕伯奢一家,不久后又因徐州牧陶谦的部下杀了其父而兴兵攻打徐州,在此过程中大肆屠杀百姓以泄私愤,在百姓心目中已留下了残暴的印象。更何况即使曹操并非是为杀老百姓而来,在进军过程中也难保不伤及百姓。而且从老百姓都愿意跟随刘备这一点也说明,刘备确实和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更为重要的是,刘备争夺天下必须依靠人和,因为天时和地利已分别被曹操和孙权所占据,而人和则是刘备争夺天下的唯一资本,一旦失去人和,灭亡便是刘备唯一的结果了。因此,刘备此举虽然使行军速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换回的却是更为重要的人心。而当时诸葛亮就在刘备身边,也是他出主意让刘备张贴告示号召老百姓随军同行的,而其手下的关羽、张飞等人也没有太多异议,可见这是一种长远之见。诚所谓
“得民心者得天下”也。
文中还有一个片段令笔者倍受感动:长坂坡一战,赵云为救刘备家眷杀奔曹营,有人误认为赵云是去投降曹操了,连张飞都信以为真,只有刘备坚信赵云不会降曹。事实果然未出刘备所料,赵云非但没有降曹,还救回了甘夫人、简雍和阿斗,刘备倍受感动,感激之情一时无以言表,将儿子阿斗掷于地上,言道:“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感动得赵云这样一位万夫难当的英雄泪流满面:“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此段文字被有的人认为是刘备收买人心之举,不过是作作样子而已,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倒宁肯相信这是刘备当时一种真情的表露,试想一下,有谁会为了一个手下人而将自己的亲生骨肉掷于地上而当时刘备除此之外又能以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赵云的感激之情正如文中有诗云:“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此外,客观的说,刘备还是一个聪明的领导人,他清醒的认识到,论个人能力,他是不如曹操的,于是他理贤下士,到处求教于高人,并充分利用和挖掘手下人的才能:先是重用毛遂自荐的单福(即徐庶),委以军师重任,单福果然不负刘备所望,几次击败曹兵;尤其是其三顾毛庐求见并聘请诸葛亮一段,更是将其求贤若渴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得本不愿出山的诸葛亮感动于刘备的真诚,终于同意辅佐刘备,并助刘备成就了一番霸业。
说到这,有人可能会有疑异:当时才能不在诸葛亮之下的庞统投奔刘备,一开始并未受到重用,这又如何说明刘备的礼贤下士呢其实这并不奇怪,关键在于刘备当时并不了解庞统的才能,虽然庞统手中握有诸葛亮的亲笔举荐信,但庞统更想通过自己的实际才能得到刘备的认可,因此并未向刘备出示这封信。即使是当初聘请诸葛亮,也是先通过徐庶的推荐,而后又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一番分析,认为诸葛亮的见解确实高明,才决定聘请诸葛亮的。更何况当刘备对庞统的才能有所了解后,立即对庞也委以军师的重任。可见刘备也是有相当的主见的。
有人认为刘备爱哭是软弱的表现,笔者认为此言有失偏颇。试想,刘备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白手起家,通过多年的作战成就一番伟业,没有刚强的性格能做到吗笔者举几个例子来表现刘备的英勇刚强之处:一、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张飞和关羽合力也仅与吕布战了个平手,这时刘备出马,兄弟三人合力终于战胜了吕布,作者在描述此战的长诗中有:“枭雄玄德掣双锋,抖擞天威施勇烈”这样一句;而在京剧《小宴》中吕布的唱腔中也有:“刘玄德舞双剑浑如天神降”这样的评价,这都体现了刘备英雄的一面;二、赤壁之战时,周瑜言道:
“刘备乃世之枭雄,不可不除。”可见周瑜将刘备与曹操并列为东吴的两大威胁,而眼前的是曹操,长远的则为刘备,因此想假借刘备过江议事之机欲加害刘备。而刘备明知此行有险,但出于全局考虑,依然应邀赴约,但同时他带上关羽同往,做了较为周密的安排。当诸葛亮听说刘备过江时都吃了一惊,慌忙前去察看,发现关羽在旁护驾时,方才长出一口气。在关羽的威慑下,周瑜始终未敢轻动。这段文字表现了刘备的胆识及处事的周密。而最能体现刘备雄才大略的描写莫过于“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段了:曹操见树上结满青梅,便请刘备来到小亭来品梅饮酒,借机试探刘备,在席间曹操请刘备试举天下英雄,刘备举出了袁术、袁绍、刘表、孙策等人,皆被曹操一一否定,最后曹操认为:“今天下英雄,惟刘使君与操耳。”要知道曹操是非常善于识人的,以曹操当时的地位、能力,尚把刘备与自己并列,可见刘备确非等闲之辈。当时刘备闻言大吃一惊,手中的匙箸不禁落地,此时恰巧天空打了一个惊雷,刘备从容地拾起匙箸道:“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言:“丈夫亦畏雷乎”刘备道:“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巧妙地把自己惊慌的神情掩视过去了。同时给了曹操一个假象,使曹操认为刘备是一个胆怯懦弱的人,放松了对刘备的戒备,为自己以后逃离虎穴创造了先决条件。这段文字不仅通过曹操之口表现了刘备的雄心壮志,更直接地表现了刘备的机敏。而后来事态的发展也正应验了曹操的预言,刘备果真成了曹操欲统一天下的最强劲的对手。
写到这,有人不禁要问:“刘备本身有这么多优点,而且论谋士,得一而安天下的卧龙凤雏(即诸葛亮和庞统)都在其帐下为其出谋划策;论武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及魏延等,皆有万夫不当之勇;论兵力,占据西川时的刘备要强过孙权,而与曹操不相上下,为什么他没有统一天下呢”这正是笔者下面将要提到的刘备的缺点:笔者前面曾言,刘备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但成语“过犹不及”正是刘备致命的弱点。作为一个普通人,重情重义是优点;但作为一个领导人,过分的看重情义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且看以下几个片段:片段一:刘备帮助陶谦保住了徐州,于是陶谦想将徐州交付与刘备,但刘备却坚辞不受,直到第三次陶谦临终前再次托付,刘备方才领受。其实前两次陶谦的托付也是十分挚诚的,如果刘备在陶谦第一次托付时就接受,以徐州为自己的根据地来发展,想来会在以后的斗争中主动得多。虽然最终刘备接受了徐州,但也错过了治理的最佳时期。他之所以迟迟不受,无碍乎一个“义”字,其实,他这是对“义”字的理解过于狭隘了。作为争夺天下之人,应该妥善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必要时就应该舍小义而取大利,刘备显然忽略了这一点;片段二:刘备暂居刘表处,刘表欲将荆州托付于刘备,诸葛亮以眼神示意刘备接受,而刘备出于感情用事未与答应。后来蔡氏姐弟违背刘表临终前欲将荆州传于长子刘琦之意,私立次子刘琮为荆州之主,并欲将荆州献与曹操,刘琦派伊籍去找刘备商量对策,伊籍建议刘备以吊丧为名智取荆州,诸葛亮也认为此计甚妙,而刘备认为此乃不义之举,不肯听从。这再次表现了刘备对
“义”字理解的狭隘性:首先,蔡氏姐弟私改刘表遗嘱,并欲将荆州献与曹操,此为不忠,刘备伐之此乃代兄讨逆,这才是大义之举;何况,刘备夺取荆州之后,完全可以把荆州交与长子刘琦,要知道,刘琦是与刘备同心的,而且刘琦自身又缺乏主见,必会对刘备言听计从,从而使刘备掌握荆州的实权,这既不违背忠义之道,又得以实惠,又何乐而不为呢而刘备偏偏目光短浅,放弃了这一良机。要知道,当时荆襄九郡不仅地域辽阔,而且兵精粮足,拥有“马军五万、步军十五万,水军八万共二十八万。大小战船七千余只”(蔡瑁语),如此雄厚之实力,已大大超过了只有三万水军的东吴。而在赤壁之战时,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这其中荆州的降兵就超过了三分之一,而这部分军队又是占据地利,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如果刘备当时掌握了荆州,甚至不与东吴联合,就有击败曹操的可能,而且也可以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这一大好良机被其放弃,造成了后来处处被动的形势。若非后来孙刘联盟,集周瑜、诸葛亮及庞统等数位高人之合力,加之曹操自身用兵出现失误,恐怕当时天下就被曹操统一了。由此足见感情用事这弊端。
写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及刘备最重大的失误,即为给关羽报仇而兴兵东吴,引发历史上着名的彝陵之战。其实,刘备在此之前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庞统命丧西川后,他派关平送信给荆州的诸葛亮,请诸葛亮前来救援。信中虽未明言让谁驻守荆州,但由于是派关平送信,其实是在暗示诸葛亮让关羽来守荆州。按诸葛亮的本意是想派赵云来把守荆州,因为赵云能屈能伸,他能充分实施诸葛亮
“南联孙吴,北拒曹魏”的战略思想。而关羽虽有帅才,但他性骄气傲的性格使其不屑于与东吴联盟。最终诸葛亮顺从了刘备的意愿,留关羽把守荆州,但他始终不放心。果不出诸葛亮所料,荆州落入东吴之手。此举打乱了诸葛亮先前之计划,诸葛亮的战略是:占据西川,以西川为根据地北拒曹魏,而荆州作为西川的门户有两个作用:一是防备牵制东吴,更重要的是将来北伐曹魏时与西川两路同时进兵,使曹魏首尾难顾。而荆州一失,诸葛亮的这一计划便无法实施,但这时如果不攻打东吴,尚有补救的措施。但刘备一意孤行,不听他人良言相劝,执意挥兵南下,先是张飞、黄忠丧命,后又被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致使七十万大军化为乌有,全系刘备一人之过。这一战使蜀国大伤元气,从此再也无力与曹魏争夺天下了,只能居于西川这弹丸之地苟延残喘。孙子兵法中指出,在作战中只要遵循五点即可百战百胜,为“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识众寡之道者;以虞待不虞者;上下同欲者;将能而君不能御者。”而这五条刘备可以说一条都没有做到,因此他的失败也就是注定的了。
有人通过这件事认为刘备并不充分信任诸葛亮,笔者认为此言有些偏颇。要看到,在大多数情况下,刘备对诸葛亮还是言听计从的,不然诸葛亮也不会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只是人都有弱点,刘备的弱点便是感情用事,一旦涉及到这方面,他往往不能用理智加以克服。彝陵之战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充分信任,同时向诸葛亮深深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其情其景感人至深,正所谓
“人这将死,其言也善。”可惜他明白的太晚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刘备的确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仁人君子,但缺乏一个政治家所必须的理智和冷静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篇第四章三国演义人物分析之刘备
刘备爱惜人才,尤其对诸葛亮十分敬重,正是因为他敬重诸葛亮,听从没有被张飞关羽劝说,才发生了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场大胜仗----博望坡之战。狠狠的打击了曹操80万大军南下的锐气(80万节选于《三国演义》,具体《三国志》上如何说,本人不知)。之后,他对关于张飞说到:“我将诸葛亮视为老师”(大概意思是这样)。后来,他几乎将兵权完全交给了诸葛亮,于是有了后来的哭借荆州,征讨两川,直到最后他的儿子刘禅即位后的着名的六出祁山,并将诸葛亮推荐的人才几乎一一重用。
但是,历史上,刘备也是一个十分奸诈的人:他在公孙瓒与袁绍交战之时,自己却一曹操讨伐徐州的名义,带着关羽,张飞来到徐州来救援陶膁。等曹操因为自己的大本营濮阳被袭,自己退兵时,刘备按理来说应速速赶回公孙瓒身旁帮助他对抗袁绍,可是他并没有回去,只是把赵云打发回去后,自己温坐于徐州要塞---小沛,直到陶膁三让徐州后病逝,刘备当上徐州太守。但是在这时候,公孙瓒几乎被袁绍要消灭掉了。而刘备却也没有只字提到回去救援公孙瓒,而当初就是公孙瓒保荐刘备当上了平原县令。而此时刘备已经把这个完全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