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是由【mam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忆中,好像曹操在历史上扮演的始终都是反面角色,始终都是一位奸臣。但自从我听了厦门高校教授易中天为我们讲解了“三国”以后,我才发觉“曹操是奸臣”是对历史的一种误会,一种偏见,或许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尊刘(刘备)”的,所以人们在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才会认为曹操是奸臣,但是易中天教授用很公正的看法把曹操放到三国这一历史背景中去品读。
在易中天教授的口中,曹操不是“奸臣”,而是“奸雄”而且是“可爱的奸雄”是一代“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是一位心胸很宽广的人,而且是足智多谋,英勇善战,他并不比诸葛亮差,应当说诸葛亮在他之下,因为曹操既是一名文臣,也是一名武将。而诸葛亮呢?仅仅是一个军士罢了。
曹操只会笑不会哭的,在任何时候,即使是在他战败时,或是在即将战死时,他也只会笑。他也很注意人才,好的人才他都不会放过的,因为他不记前嫌,即使是敌人的手下,即使是曾经背叛过他的人,只要是能人,才人那他肯定会好好重用他的。因此,曹操的军营里是一个人才倍出的地方,不仅曹操是个人才,就连他的手下都是能文能武的人。
在听完易中天的讲课后,我觉得他的评论是正确的。曹操是一位“奸雄”,一位“可爱的奸雄”。是他为三国的历史增加了光辉。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篇二
易中天教授具有独特的语言艺术实力,同时,也在于他对历史学问的深厚功底。他能用通俗的语言,幽默风趣地解说肃穆的历史事务。他善用形象的比方。他还能进入各自的角色,表现各种不同人物不同的语言风格。
易教授用平民化的语言表现出各种人物各自困难的心理改变,性格特点,描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拉近了历史人物与我们一般百姓之间的距离。使我们不仅了解了历史,对人物有了新的体会,新的相识,而且还懂了许多道理。
像袁术,从来不用人,不听别人劝说,意气用事,尽管率领十万大军,也打不过曹操。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曹操不仅会用人,而且自身谋略就在袁术之上,这场官渡之战充分体现了曹操是个英雄。
《三国演义》塑造的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应当说是一个宏大的政治家。他出访江东,促使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联合的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曹操有时也一意孤行。如他占取荆州后,一不劳军,二担心民,却还不听程昱之言,以为孙刘不会联合,最终火烧赤壁,惨败而逃。这就说明不能不听别人的劝说。
“既生喻,何生亮!”人们便会想起那个气量狭窄的周喻,但其实周喻气量并不狭窄,而是心胸开阔之人;鲁肃也没那么窝囊,因为他发表过东吴版的《隆中对》;是一种新的说法。
从易中天品三国我们可以看出,深刻不等于晦涩,精奥不等于难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可以将一个特别困难和话题,变得通俗易懂。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篇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最近我看了这本《易中天品三国》跟随易中天领会了别样的三国历史,易中天教授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不一样的三国之门。他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一家之言品三国!
三国是大家比较熟识的一个朝代,它虽然短暂,但在这乱世期间却出现了很多英雄人物,比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司马懿等。他们中有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有的是足智多谋的军阀,还有的是终结乱世的枭雄。正因为他们三国才变得如此精彩。
曹操,信任大家已经非常熟识了,百姓们都认为他就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小人,而刘备就是爱护汉室的忠臣。所以当大家一提到刘备失败就各个唉声叹气而听到曹操失败,就各个拍手称快。那么曹操究竟是不是一个奸雄小人呢?我们来听听易中天教授是怎么讲的。他说:“大家痛恨曹操无非就是有三个缘由:为人奸诈、篡汉与说了一句:‘宁我负人,休人负我。’我们来一个一个分析,第一为人奸诈这是在敌方眼中,但是我们要想想在那样一个乱世中,假如你到处讲实话能成大事吗?其次莫非天下的皇帝就只能姓刘,不能姓曹吗?万事都有轮回。第三,我们先来看看,他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说这句话的。曹操被董卓追杀,一路逃入过他的一个挚友家,这个挚友叫吕伯奢,但曹操怀疑这一家人想要加害于他,于是把他们一家全部杀了。这属于误杀,于是曹操就凄怆的说道:“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请留意凄怆这词,这是曹操在懊悔时对自己的一种自我劝慰,并且毛批认为:‘此乃孟德过人之处也。’毛先生分析道,假如换了别人都会说,宁人负我,休我负人。但是他们做的是和曹操一样的勾当,只不过只有曹操敢说真话罢了,所以曹操是真小人而不是伪君子。”
诸葛亮,一个被誉为卧龙的人。他在《三国演义》中被讲的神乎其神,什么借东风、空城计、草船借箭等等,但他究竟有没有那么神呢?回答当然是没有,比如说空城计,事情大约是这样的:蜀军新败,城中只有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兵,而司马懿正率兵前来,于是诸葛亮搬个琴,摆个香炉,召两个小孩子,在城楼上唱卡拉OK,司马大军一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司马懿自己打立刻前,大为惊诧,说牛鼻子老道在搞什么搞,大开城门在这开party,于是撤军了。这明显不符合实际吗,第一既然司马懿离诸葛亮这么近,他可以干脆找一个神箭手把他射下来嘛。其次,既然司马懿怕埋伏,那么他可以把这城围起来,围而不打不行吗?第三,况且那时后,诸葛亮根本不在城中,连人都没有,哪来的事呢?那么诸葛亮究竟是个什么人?有一点可以保证诸葛亮肯定是一个精彩的政治家与实践家,但决非一个精彩的军事家。三国这个乱世已经离我们而远去,我们无非就是从主观上去推断各路英雄孰是孰非,但从这本书中有告知我们,不要盲目信任一家之言,要从多方面去感受去思索,不要迷信小说家之言。看书要注入自己的思想,多去想想这是不是真的,就像我的小学老师对我说的那样,要学会质疑!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篇四
三国,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后,我对三国中的`英雄有了新的相识。
就说曹操吧!以前,我对曹操的印象是残忍、凉血、奸诈、霸道、大胆又有才智的”奸雄“,是一个十足的”国贼“,其霸道和残忍程度,足以和狼戾贼忍、暴虐不仁的董卓相媲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充分的体现出了他的大胆;荀是曹操的头号谋士,想出过许多计谋,帮曹操打了不少胜仗,和曹操诞生入死,后来因为反对曹操不忠于汉室的行为而被赐死,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一个忘恩负义、凉血和残忍的人;建安第十六年,曹操讨伐西凉马超,用离间计使马超内部起了内杠,害的韩遂的手臂都被马超砍掉了,这不就说明白曹操是一个奸诈又有才智的人吗?
但看了《品三国》之后,我对曹操的印象有了大大的改观,他幽默,他豁达,它潇洒,他不拘小节、率真风趣,《品三国》中说:曹操他经常穿薄绸做的衣裳,带着一顶丝绸做的便帽去会见来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什么顾忌,有时说到兴奋出,便笑弯了腰,一头埋在桌子上的杯盘里,弄得帽子上都是汤汤水水,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曹操的不拘小节,率真风趣,在他征讨马超、韩遂时,和韩遂在战场上约见,韩遂的士兵都争先恐后的看曹操,曹操便大声说:”你们是想看曹操吧?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个人,没有四只眼睛两张嘴,只不过多了点才智!“这话说的很实在,也很可爱,体现出了他的幽默、豁达、潇洒。
我对三国里人物的重新相识还有许多,心中对他们的影响也有大大的改观,三国,这真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篇五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化,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钦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斗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索,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终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肯定正确,但他仍被广阔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闻,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爱好,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很多人茅塞顿开: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我不是很喜爱读书,所以没读过太多的书。但是有一天妈妈打开电视,播到“百家讲坛”,看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原来读了一半的三国突然间想读了,原先枯燥的书籍现在突然很想反复阅读了。原来看的电视剧对诸葛亮无比的崇拜,但是有可能是被电视剧的夸张的艺术所引导了。真实的三国世界是不同于书籍和电视的。从那时起先喜爱上了“三国”,于是去读书馆借了这本书。在了解历史真相的同时,无不为易中天那诙谐幽默,机灵风趣的谈吐所深深折服。易中天是厦门高校教授,可谓是一品三国一举成名,一下子拥有了数以万计的“粉丝”乃至是“骨灰级粉丝”,其盛名程度可与“超女”相媲美,多数的荣誉、光环紧紧覆盖在他的头顶,折射出了一个现代文人在文化熏陶下非凡的魅力。在如今人们对众多演艺明星顶礼膜拜、奉若神明的时候,易中天却以他平凡的外貌独树一帜,缔造了一个文人的明星效应,红透了大江南北,我想,这就是学问的魅力,学问在一个人心中深深滋养后所爆发出的非凡的气度和风范。对历史更加感爱好了。下面我就谈谈看完后的感受吧!
《易中天的品三国》跟《三国演义》大不相同,它很客观的去看待每一个三国人物,从历史的角度去评价三国时期的每一件事情,很简洁的一点,许多人批判易老师,说他感情色调太重。都是在说曹操如何如何好,讲的有失客观,可我不这么觉得,首先,易老师当时还没有讲完,谁也没有资格说曹操占的篇幅多还是少;其次,曹操是一个被误会的人,他的文学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实与历史形象,那些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颇,易老师应当给他平反;再次,曹操的确是一个值得具体讲一讲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早的出场是他小时候装羊癫疯骗他父亲失去了对他叔叔的信任,我揣测他这时候也许8岁左右。刘备第一次出场是在桃园结义的时候,那时候他怎么也是个中年人了。孙权的第一次出场是他在18岁继父兄的霸业成人君的时候。从三大政权的领导人出场时间来看,曹操最早。既然出场的时间长,可以讲的事情也就多,这个合情合理。还有,讲曹操的'许多时候穿插着在讲袁绍,袁术等其他北方军阀。而且从三家建国的路途上来看,曹操是探究者,孙刘是仿照着曹操行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说几句何妨?三国演义对曹操更多是贬义,对诸葛亮是大大的赞许,一个是穷凶狠疾,残暴,以至于看了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看法就是坏蛋,而诸葛亮这个名人就成了老百姓心中恒久的好人,觉得他就是神仙了。与此相反的是易中天却看好曹操给他很高的评价,当然了他对诸葛亮并没有什么与老百姓相违反的,同样也看好诸葛亮,并给了很高的评价,只是把三国演义上的事情客观的评价一下,比如说像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等等就与诸葛亮没什么关系,只是三国演义把剧情给戏剧性了,更好看一点而已。
这本好书扣人心弦,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了就不想再放手。这里面的故事也很真实。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三国时期中的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刘备、孙权、曹操等英雄人物杰出的伟绩或事业。从诸候割据讲到三国鼎立,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整个故事。在这本书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刘备、孙权、曹操。假如让我选择最喜爱的人物的话,我三个人物都喜爱:刘备,虽然始终寄人篱下,只有一点才华,但他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等气概,而且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团结同志,凝合力气的品质,让我很佩服。孙权所领导的江东集团是一个历经两代三世建立起来的:创始人孙坚,奠基者不策,真正的领导是孙权。江东集团的前二世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想而知,孙权也是不小的人物。孙权,他是一个有政治才能,是个老成谋国的人。孙权在十八岁时还年纪轻轻,但在政治上已经是特别成熟,真的值得我们仰慕。曹操他虽老谋深算,但他在政治、军事才能方面极其精彩,思维也很灵敏,值得我学习。这正所谓曹操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在三国时期,除了这三位杰出人物外,还有赵云、郭嘉、诸葛亮、张飞、关羽、鲁肃等杰出将领。这真是“乱世出英雄”啊!我们也要好好学习,成为杰出的人物。
其中,诸葛亮给我印象很深,他读书很马虎,他的挚友如石韬等人都“务于精熟”,唯独他自己“观其大略”而已。这其实是会读书。事实上,一个人假如不做学问,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对的。所谓“不求甚解”,其实就是不钻牛角尖;而所谓“观其大略”,其实就是擅长抓住要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大气的人。一个大气的读书人,总是会一下子就驾驭了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才智所在,不会去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除了耕作和读书,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爱“抱膝长啸”(据说是一种气功),二是“好为《梁父吟》”(是一种乐曲)。这说明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心中充溢了一种慷慨悲凉之气。这长啸,这诗歌,应当寄予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和悲悯情怀。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士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当然,光有这志向不行,还得有实力和条件。诸葛亮就既有志向,又有实力和条件。“每自比管仲、乐毅”,就是有志向的证明;他后来治天下,定乾坤,就是有实力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