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分享.docx

格式:docx   大小:23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分享.docx

上传人:库里都有2376 2022/10/3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分享.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分享 】是由【库里都有2376】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分享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分享
在学****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以前的旧知识,肯定会累,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br/>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1
(1)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1非极性分子: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的分布是对称的。如:①只由非极性键构成的同种元素的双原子分子:H2、Cl2、N2等;②只由极性键构成,空间构型对称的多原子分子:CO2、CS2、BF3、CH4、CCl4等;③极性键非极性键都有的:CH2=CH2、CH≡CH。
2极性分子:整个分子电荷分布不对称。如:①不同元素的双原子分子如:HCl,HF等。②折线型分子,如H2O、H2S等。③三角锥形分子如NH3等。
(2)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
两者研究对象不同,键的极性研究的是原子,而分子的极性研究的是分子本身;两者研究的方向不同,键的极性研究的是共用电子对的偏离与偏向,而分子的极性研究的是分子中电荷分布是否均匀。非极性分子中,可能含有极性键,也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如二氧化碳、甲烷、四***化碳、三***化硼等只含有极性键,非金属单质F2、N2、P4、S8等只含有非极性键,C2H6、C2H4、C2H2等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极性键,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如HCl、H2S、H2O2等。
(3)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①单原子分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故没有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之说,如He、Ne等。
②双原子分子:若含极性键,就是极性分子,如HCl、HBr等;若含非极性键,就是非极性分子,如O2、I2等。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③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主要由分子中各键在空间的排列位置决定分子的极性。若分子中的电荷分布均匀,即排列位置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如BF3、CH4等。若分子中的电荷分布不均匀,即排列位置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子,如NH3、SO2等。
④根据ABn的中心原子A的最外层价电子是否全部参与形成了同样的共价键。(或A是否达价)
(4)相似相溶原理
①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②相似相溶原理的适用范围:“相似相溶”中“相似”指的是分子的极性相似。
③如果存在氢键,则溶剂和溶质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越大,溶解性越好。相反,无氢键相互作用的溶质在有氢键的水中的溶解度就比较小。
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2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周期的划分
周期是指能层(电子层)相同,按照能级组电子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外),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族的划分
族是指价电子数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同),按照电子层数依次增加的顺序排列的一列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列为一个族(第Ⅷ族除外)。共有十八个列,十六个族。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3)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元素的分区
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分别为s区、p区、d区、f区和ds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2、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发生周期性的递变,叫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主要体现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的周期性变化。元素性质的周期性来源于原子外电子层构型的周期性。
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3
(1)原子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原子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n1)d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4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如: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电子层数
=质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正价数
=8主族序数

(2)元素周期律(重点)
(难点)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重点)
(1)离子键:
:
: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难点)
(AB,A2B,AB2,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
: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5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练****br/>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B)
++Q24Q3
+Q2
(4)常见的放热反应:
;;;;

(5)常见的吸热反应:
;
***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
(6)中和热:(重点)
:稀的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

(1)原电池(重点)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
关键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


(直接或间接)形成闭合回路
、负极的判断:
: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金属化合价升高
: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元素化合价降低
:

(电子流出的电极,质量减少的电极)的金属更活泼;
(电子流入的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的电极,冒气泡的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
:(难点)
:Xne=Xn
: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2)原电池的设计:(难点)
根据电池反应设计原电池:(三部分+导线)
(即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即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关键形成了原电池,加速了金属腐蚀
:
,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的能力。如:不锈钢。
,以断绝金属与外界物质接触,达到耐腐蚀的效果。(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电镀金属、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
牺牲活泼金属保护法,外加电流保护法
(4)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锌锰电池)
:Zn2e=Zn2+
+

:
铅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
放电时电极反应:
负极:Pb+SO422e=PbSO4
正极:PbO2+4H++SO42+2e=PbSO4+2H2O
:它是一种高效、不污染环境的发电装置。它的电极材料一般为活性电极,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
总反应:2H2+O2=2H2O
电极反应为(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
负极:2H2+4OH4e→4H2O
正极:O2+2H2O+4e→4OH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1)化学反应速率
:
(重点)

,转化成物质的量浓度c的变化后再求反应速率v
=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计算:
已知反应方程和某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求另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已知反应中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或△C之比,求反应方程。

关键:找同一参照物,比较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即把其他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
: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内因)
:
,反应速率越快
(任何反应,无论吸热还是放热),加快反应速率

,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反应速率越快
、反应物的状态、溶剂等
(3)化学反应的限度

,只是不同的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同;相同的化学反应,不同的条件下其限度也可能不同
:
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这就是可逆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
: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消耗A的速率=生成A的速率
:
(1)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2)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
(3)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发生变化;
(4)条件变,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的特点:逆、等、动、定、变、同。
,在一定条件下开始反应,在达到平衡时,18O存在于(D)



、SO3、O2中都有可能存在
,可以说明2HIH2+I2(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BDE)
,生成nmolH2的同时生成nmolHI
—H键断裂的同时,有2个H—I键断裂
,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