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我的读书观.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的读书观.doc

上传人:丰儿 2022/10/4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的读书观.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我的读书观 】是由【丰儿】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我的读书观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我的读书观
秦佑国我在讲《建筑与气候》的课程时,曾说到,事关“生存”是一定要做的,至于“舒适”,人是可以“将就”的。
读书也是如此。“读书”早年有“上学”的意思,上学读书的目的在中国古代,是为了谋求功名利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十年寒窗,头悬梁、锥刺股,刻苦读书,“学海无涯苦作舟”。一个“苦”字道出“读书”是为了“生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读书是为了确立你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有很强的功利目的。今天中国,为了生存的目的,带着功利的目的读书上学,似乎愈演愈烈;应试教育下,多少人。从幼童到***,苦读书,读书苦。正是“事关生存是一定要做的”。其实,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也是具有功利的色彩,只是这句话是对整个人类而言的。而“学以致用”这句通常是正面意义的话,道出了对个人读书功利目的的社会评判标准。
然而读书不仅有苦,也有乐。不是指苦读书的功利目的实现后“苦尽甘来”的那种乐,而是读书之中的乐,“乐在其中”的乐。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醉得连饭都忘了吃。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土壤化学家石元春院士接受电视采访时说,八十岁之前,他还要工作,八十岁以后,他就去“享受人类的文明”,读他喜欢的文史类书,听他喜欢的古典音乐。“享受人类的文明”!多么潇洒,多么惬意!这就是为“兴趣”而读书。
就像上面提到的“至于舒适,人是可以将就的”,从“享受”、“兴趣”的角度去读书,就有很大的空间了,可读可不读,可多读亦可少读;有时间就读,没有时间就不读;有兴趣的就读,不感兴趣的就不读。
“生存”(或职业和工作)的目的和“兴趣”的目的,有时可以合一,“干一行,爱一行”一直是受到褒奖的敬业精神的表述;但可以是分离的,如搞理工的,却喜欢读文史的书;或含盖的,兴趣的面大于职业的面。
我小学六年级,读书的欲望突增,但家里只有一本《太上感应篇》(可能是汇编本,有绣像图画),放在堂屋右后角的“老爷柜”(供天地君亲师的供桌)抽屉里,这本书以前也翻看过,但上刀山、下油锅的恐怖画面吓得不敢再看。扬州毕竟是文化荟萃之地,即使乡下农户家中也会有书,村里同学家有的有《说唐》、《三国演义》,有的有《七侠五义》、《小五义》,于是借来看,十分有趣。放学路上,折根芦苇,小伙伴们舞将起来,一会儿罗成,一会儿锦毛鼠白玉堂。有一次,借到向往已久的《封神榜》,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逃了学,在村外的河边看了一上午。这就是“生存”目的和“兴趣”目的对立了。好在农村小学管理不严,学校没有管,家里也不知道。当时,农村对读书求生存并不看得像现在这么重。记得我1961年高中毕业考大学,父亲说:“考上当然好,考不上,就回家跟我种田。”
能考上清华,得益于我是在一个著名的中学上了高中,这就是扬州中学。我从一个乡镇中学初中毕业来到“省扬中”,扬中有一个很好的图书馆,使我眼界大开,有这么多书!这时,兴趣转移了,武侠小说觉得没有意思了,开始阅读科普的、地理历史的、现代文学的、外国(苏联)文学的书。高二时,有一周的劳动,我被分到图书馆,和图书管理员熟悉了。后来,我一张借书证可以借好多本书,晚自****时就看。一次,教三角的王老师巡视晚自****看见了,敲敲我的课桌:“晚自****不要看闲书!”在王老师心中,晚自****学生看的书应该是为生存(考大学)的,而我看的“闲书”只是兴趣。
高中住校,星期天不回家,常到街上的书店去看书,站在那里看一上午,回去吃午饭,下午再去。但家境贫寒,从来没有买过书。2002年扬州中学百年校庆,回到扬州,甘泉路上的旧书店、国庆路上的新华书店和一家二层的旧书店,居然还在。
高中毕业,语文老师(一位年近花甲的老教师)动员我考文科,但我没有答应。我是想,文史我喜欢,成绩也不错,但不能作为我终身从事的工作,只能是业余爱好。最后是班主任(数学老师)把我第一自愿从北大无线电系改为清华土建系,定了我的终身。
学了建筑学,为专业和为兴趣读书两者可以合一,尽管起初曾对数理课程少而有过失望,但后来对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科学U技术U艺术)”有所理解后,越来越觉得建筑学专业有很大的包容性。在我自己当了教师后,我曾对学生说:“什么(领域的)书都可以读,什么知识对建筑学都有用,什么特长都可以得到发挥。”为博士生开了一门课,叫“科学、艺术与建筑”,lO年了,自己讲(少部分),请人讲(大多数),内容涉及:社会学、考古学、人文地理、西方文学、现代艺术、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美学、宗教、哲学、数学等。其实,这些正是我自己感兴趣的读书范围。读书还可以排解烦闷。文化大革命初期,先是滞留学校“闹革命”,后是到农场“锻炼”。在这期间,做了两件与读书有关的事,一是出于对未来工作的考虑,觉得应该加强结构知识,于是找到一本徐芝纶的《弹性理论》来读;二是,在农场手抄唐宋词,集结成《唐宋词抄》,竖行,从右到左抄写,纱线装订。前者为“生存”,后者是兴趣。
读书可以培育气质,提高修养。两年前,我在《新清华》上发了一篇文章,说到大学教育不仅要讲“素质”,还要讲“气质”,不仅要讲“能力”,还要讲“修养”(人文修养、艺术修养、道德修养、科学修养)。讲“素质”和“能力”教育,还是有功利目的的成分,是为了培养的学生将来能做“大事”;而讲“气质”和“修养”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为人”。学生将来能否做“大事”,不仅与大学教育有关,还和他未来的经历和机遇有关。但是,如果做不成“大事”,他还是不是一个落魄的君子呢?“气质”和“修养”教育一是校纪、校规的“养成”,二是校风、环境的“熏陶”,三是教师的“表率”,这是学校方面;而学生个人方面,培育“气质”提高“修养”,读书是重要的方面。当你在为职业和工作的目标而读书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去“享受”、去拥抱“人类的文明”,去接受人文、艺术和科学的养分,你既培育了气质,提高了修养,也获得了乐趣,这不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吗?
书有的有图,有的无图。随着印刷技术的提高和数码照相机的普遍,有图的书越来越多,图片也越来越精美。文字是一维的信息流,信道窄,而且要有阅读能力的要求(尤其是文言文、外国语);图片是二维的,信息量大,而且很直观,看图连小孩都会,(当然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喜欢有图片的书,艺术类书当然要有图片,而且要清晰,色彩还原好,但做到很难。印象派的一些名画,这本画册,那本画册,还有网上浏览,颜色都不一样。历史、地理、建筑、科学的书也是有图片的好,赏心悦目。但文学的书,尤其是诗歌,我觉得不要图片为好,因为文学作品优美的文字,本身就是审美的对象,而且文字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枯藤老树昏鸦”读在口中,想象在心中,体会在意中,审美感油然而生。如果画到纸上,让你直白面对,必然索然无味。为什么古典文学名著,改编成电视、电影,往往不成功,也是这个道理,失去了想象的空间。
作者:秦佑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
收稿日期:2007年3月

2/view-6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