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创新大道北(均和-广河高速段)建设工程--电力隧道设计说明.doc

格式:doc   大小:296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创新大道北(均和-广河高速段)建设工程--电力隧道设计说明.doc

上传人:zl201163zl 2022/10/4 文件大小:29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创新大道北(均和-广河高速段)建设工程--电力隧道设计说明.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创新大道北(均和-广河高速段)建设工程--电力隧道设计说明 】是由【zl201163zl】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创新大道北(均和-广河高速段)建设工程--电力隧道设计说明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创新大道北(均和-广河高速段)建设工程设计说明TZ-S0-1-01-1/20
2
电力隧道设计说明
概述
工程概况
黄埔区创新大道北(均和-广河高速段)建设工程南起于现状广汕公路均和村段,北止于广河高速北辅路,,其中对广汕公路扩宽段长度约1km,。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规划红线宽度为60m,双向8车道,设计速度为60km/h。
电力隧道为“黄埔区创新大道北”建设工程的配套工程,根据塘面村河和广河高速远期规划,电力隧道南起广汕路口,沿创新大道北路东侧人行道向北布置,下穿永九快速跨线桥(同期实施)、两处既有(规划)河涌、两处550KV高压电缆及广河高速公路(桥梁段),与狮龙大道电力隧道相接,同时,在DK1+,()。沿线共设置1个交叉口和5座工作井。
永久高速跨线桥和K1+460跨涌桥的部分桥桩与电力隧道净距均小于1m,桥梁桩基均按嵌岩桩设计。桥梁桩基纳入电力隧道基坑实施范围,先施工电力隧道基坑支护桩(如有),再施工桥梁桩基,待桥梁桩基施工完毕后,再开挖基坑和施工其余基坑支护结构。
本工程电缆沟与电力隧道平面上并行布置,先施工电力隧道基坑及结构,待基坑回填至设计标高再实施电缆沟。
隧道施工工法分为明挖和顶管两种。下穿既有(规划)河涌、两处550KV高压电缆及广河高速公路(即DK1+~DK2+,共293米)段的电力隧道采用顶管工法,4#和5#工作井基坑兼做顶管工法的工作井,在DK1+。其余电力隧道采用明挖法施工。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5221-2016;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试行),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
《给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
《顶管技术规程》(广东省标准)DBJ/T15-106-2015;
其它有关的国家及地方强制性规范和标准。

设计使用年限:100年
道路等级:主干路;车道数:8
设计荷载:汽车荷载:城-A级;人群荷载:4kPa;单个吊环荷载设计值:15kN。
抗震设防类别:乙类
抗震设防烈度7度,(g为重力加速度)
坐标系:广州城建坐标系
高程系:广州城建高程基准
结构设计安全等级:
一级,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乙级
防水等级:电力隧道二级
火灾危险性分类为丁类;耐火等级为一级,其结构和防火墙的耐火极限不小于3h;
结构抗浮安全系数:(不考虑侧壁摩阻力),(考虑侧壁摩阻力)
结构抗渗等级:P6(埋深<10m),P8(埋深≥10m)
裂缝控制等级:三级;裂缝宽度允许值:。
创新大道北(均和-广河高速段)建设工程设计说明TZ-S0-1-01-2/20
2
建设条件


拟建工程位于广州市九龙镇南部。为丘陵地貌,沿线主要经过丘陵山坡、山间洼地、水塘及果林;地势较高,起伏大,~。山上植被灌木发育,局部荔枝树林茂密,未见山体滑坡塌方等自然不良地质现象。场地交通较不方便。

场区地表水主要为罗屋河以及沿途所见的鱼塘、沟渠水,山脊间季节性溪水。罗屋河发源于黄帝顶,,自西向东在黄埔区九龙镇均和村汇入金坑河。罗屋河流经场区位置宽约8~10m,~,~。
场区沿线分布有大小不一的鱼塘6个,另外,场区沿途均分布有人工灌溉,排水沟渠若干,大小不一,宽1~3m不等。另外,各山谷间分布有季节性小溪数条。

场区位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秋风和日丽,夏炎冬暖,降水丰沛,日照充足,在季风环流控制下,4~8月受海洋气流影响,气候炎热,降水量大;时年9月至翌年3月,受大陆冷高压影响,气候干燥,降水较少。每年5~10月,多热带气旋,中心最大风力达12级以上,形成台风,侵袭广州。据广州市历年统计资料,℃,℃,℃。,,,;,;;;年均相对湿度77%。


根据本次钻探资料,场地主要揭露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全新统冲积层(Q4al)、全新统坡积层(Q4dl)、上更新统冲积层(Q3al)、残积层(Qel)以及震旦纪(ZH)混合岩。根据岩土层的成因类型及岩性由上而下可划分为: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
①1杂填土:揭露于场区局部地段。杂色,稍湿,松散,主要由粘性土、碎石块及碎砖块等组成,硬质物含量约30%,大小3-7cm。均出露于地表,~,。统计标准贯入试验1次,N=。
①2素填土:揭露于场区部分地段。灰褐色、褐黄色、灰白色,稍湿,松散,主要由粘性土及少量中粗砂组成。~,~,。统计标准贯入试验2次,N=~,。统计轻型动力触探试验37次,N10=~,。
①3耕土:揭露于场区丘陵地段。褐红色、褐黄色,稍湿,松散,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少量植物根系。此层出露于地表,~,。统计轻型动力触探试验3次,N10=~,。
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
②1粉质粘土:揭露于场区局部地段,呈透镜状分布。灰白色,可塑,局部软塑,土质不均,具砂感。~,~,。统计标准贯入试验2次,N=~,。统计轻型动力触探试验7次,N10=~,。
②2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揭露于山间洼地,呈透镜状分布。灰黑色,饱和,流塑,含少量有机质,具臭味。~,~,。统计标准贯入试验8次,N=。统计轻型动力触探试验8次,N10=~,。
②3细砂:揭露于钻孔zk1、zk2、zk6,呈透镜状分布。灰白色,灰黄,饱和,松散~稍密,颗粒不均匀,含少量粘性土。~,~,。统计标准贯入试验2次,N=~,。统计轻型动力触探试验7次,N10=~,。
3、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层(Q4dl)
③粉质粘土:分布局限,仅分布于山坡前缘地带。褐红色,可塑,土质均匀。~,~,。统计标准贯入试验4次,N=~,。统计轻型动力触探试验14次,N10=~,。
4、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Q3al)
④1粉质粘土:揭露于山间洼地,呈层状分布。褐红色、褐黄色,可塑,局部硬塑。~,~,。统计标准贯入试验23次,N=~,。统计轻型动力触探试验28次,N10=~,。
④2中、粗砂:揭露于场区山间洼地地段,呈层状分布。灰白色、灰黄色,饱和,稍密,颗粒不均匀,含少量粘性土。~,~,。统计标准贯入试验12次,N=~,。统计轻型动力触探试验3次,N10=~,。
创新大道北(均和-广河高速段)建设工程设计说明TZ-S0-1-01-3/20
2
5﹑残积层(Qel)
为混合岩风化残积土,多保留原岩结构,根据其稠度状态可划分为:
⑤1可塑砂质粘性土:揭露于场地大部分地段,呈层状分布。褐红色、褐黄色,可塑,遇水易软化崩解。~,~,。统计标准贯入试验45次,N=~,。统计轻型动力触探试验80次,N10=~,。
⑤2硬塑砂质粘性土:分布于场地大部分区域。褐红色、褐黄色,硬塑,遇水易软化崩解。~,~,。统计标准贯入试验39次,N=~,。统计轻型动力触探试验9次,N10=~,。
6、震旦纪(ZH)混合岩
场区基岩为震旦纪混合岩,新鲜岩石呈青灰色,花岗变晶结构,块状构造。根据岩石的风化程度可划分为:
⑥1全风化带:广泛分布于场区。褐红色,褐黄色,岩石风化剧烈,岩芯呈坚硬土状,遇水易软化崩解。~,~,。统计标准贯入试验84次,N=~,。
⑥2强风化带:根据其状态可划分为土状强风化带和碎块状强风化带。
⑥2a土状强风化带:揭露于场区局部地段,褐红色,褐黄色,岩石风化强烈,岩芯呈坚硬土状或半岩半土状,遇水易软化崩解,局部夹有强风化岩块。~,~,。统计标准贯入试验20次,N=~,。
⑥2b碎块状强风化带:揭露于场区局部地段。褐黄色,浅灰色,岩石风化强烈,裂隙极发育,裂隙面见褐色铁质渲染,岩芯多呈2~10cm碎块状,锤击声哑易碎;局部呈强偏中风化或中风化状,岩芯呈扁柱状或短柱状,强度偏高。~,~,。
⑥3中风化带:揭露于场区局部地段。青灰色,岩石裂隙发育,裂隙面见铁染,岩芯多呈3~10cm碎块状或扁柱状,或10~20cm短柱状,岩质较坚硬,锤击声较脆。~,~,。统计中风化混合岩饱和极限抗压强度5组,frb=~,。
⑥4微风化带:揭露于场区局部地段。青灰色,岩石裂隙稍发育,岩芯多呈10~30cm柱状,局部呈碎块状,岩质新鲜,致密坚硬,锤击声脆。~,~,。统计微风化混合岩饱和极限抗压强度2组,frb=~,。

1、地下水类型
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有上层滞水、孔隙潜水承压水和基岩孔隙裂隙承压水。
(1)上层滞水:山间洼地处地势较低,人工填土层结构较疏松,含上层滞水,但含水量不大,其动态受季节性控制。上层滞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生活用水的渗入补给。
(2)孔隙潜水、承压水: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之细砂②3层及上更新统中粗砂层(④2),砂层透水性良好,含孔隙水。砂层多分布于山间洼地,厚度较大,含丰富的地下水。孔隙水以承压水为主,局部砂层直接出露于地表则为潜水。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和上游地下水的侧向补给。
(3)基岩孔隙、裂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场地强风化和中风化基岩孔隙裂隙中,含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量一般不大。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山间洼地则接受孔隙含水层的越流补给。
根据钻孔终孔24小时后观测,场地地下水位随地形变化而变化,~。~。本场地地下水位浅,根据观测,初见水位与混合稳定水位相差不大。
2、水、土的腐蚀性
(1)地下水的腐蚀性
本次勘察在场区钻孔zk12、zk50各取地下水样1组进行工程水15项分析,水质分析结果见附表三(水质分析报告)。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各水样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评价见表2。
从表1评价结果来看,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在强透水层中具微~中腐蚀性,在弱透水层中具微腐蚀性;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
地下水腐蚀性评价表1
水样
主要指标
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中钢筋
pH值
侵蚀性
CO2
(mg/L)
HCO3-
(mmol/L)
Cl-
(mg/L)
SO42-
(mg/L)
矿化度
(mg/L)
环境等级
渗透性
长期浸水
干湿交替
II


Zk12





187





Zk50





18





(2)土的腐蚀性
本次勘察于钻孔zk15、zk29取地下水位以上的土样1组作土腐蚀性
创新大道北(均和-广河高速段)建设工程设计说明TZ-S0-1-01-4/20
2
分析,土质分析结果详见土的腐蚀性分析报告(附表四)。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评价各土样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中的钢筋的腐蚀性,详见表2。
土的腐蚀性评价表2
土样
主要指标
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中钢筋
pH值
Mg2+
(mg/kg)
Cl-(mg/kg)
SO42-
(mg/kg)
环境Ⅱ
渗透性
环境
腐蚀
等级
腐蚀
等级
渗透等级
腐蚀
等级
Zk15

2
53
9



A


B
Zk29

2
63
214



A


B
从表2评价结果来看,场区的土对混凝土结构在对以及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均具微腐蚀性。


1、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区距区域深大断裂较远,本次勘察中未发现有断裂通过场地的迹象,故场地的地质构造基本稳定,适宜修建本工程。
2﹑据《广东省地震烈度区划图》,场区地震基本烈度属Ⅵ度区。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场区的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1、场地山间洼地地段软土发育,属建筑抗震不利地段外,其余地段软土不发育,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2、场地覆盖土以软弱土~中硬土为主,在丘间洼地或盆地地段等效剪切波速一般250≥Vse>140m/s,,;在丘陵山地地段等效剪切波速一般500≥Vse>250m/s,,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场地为II类建筑场地,。
3、地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需对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ml)中砂层②3及细砂层进行液化判别。根据临近场地经验,场地砂层地基液化等级为轻微。

1、不良地质
(1)现状人工开挖边坡,边坡较陡,长期裸露,日晒雨淋,在连续强降雨期间可能存在潜在滑塌。
(2)场区液化砂土主要为全新统冲积层②3细砂层呈饱和、松散状,发生地震时,土层易受到破坏,液化砂土的存在是场地稳定性的不利因素,一般不宜作为天然地基及桩端持力层。
2、特殊性岩土
场区的特殊性岩土主要有:人工填土、软土、风化岩和残积土、孤石。
(1)人工填土:根据钻探资料分析,人工填土层①主要为素填土,为新近填土,呈松散状态为主,其成分复杂,土质不均匀,压缩性大,地基承载力低。
(2)软土:场区软土主要为淤泥层②2,呈流塑状态,具有触变性和流变性,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渗透性低,灵敏度高,自然固结程度低,固结变形持续时间长,承载能力低的工程性质。在地面荷载作用下或降低地下水位,软土将产生固结沉降,可造成路基工后沉降过大,管道下沉、断裂或脱节等,并对桩基产生负摩阻力作用。
(3)风化岩和残积土:场区基岩为花岗岩,其全、强风化岩及风化残积土,具有遇水易软化崩解,强度大幅度降低的特性。花岗岩风化岩及残积土的存在会导致开挖基坑时水浸泡土体易产生坍塌,如果地势低洼,地下水的水力坡度较大,还会产生“流砂”的现象。
(4)孤石:场地的基岩为混合岩,在其残积层或全、强风化带常发育有球状风化体(孤石)。本次地质调查及钻孔未揭露到孤石,但不排除有孤石的可能性。孤石的存在是边坡稳定性的不利因素,同时也给边坡的设计、施工和桩基持力层的确定带来困难。

1、人工填土层为新近填土,未完成自重固结,结构疏松,承载力低,工程性质差。
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之②1淤泥层呈流塑状,属高压缩性软弱土层,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固结沉降。
3、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之②4粉质粘土层呈软塑状,承载力低,工程性质较差;②2细砂层、②3中砂层呈松散状,承载力较低,工程性质较差;
4、坡积层之③粉质粘土呈可塑状,承载力较高,工程性质较好。
5、上更新统冲积层之④1粉质粘土呈可塑状,承载力较高工程性质较好;④2细砂层、④3中砂层呈稍密状,承载力较高,工程性质较好。
6、残积层之⑤1砂质粘性土呈可塑状,⑤2砂质粘性土呈硬塑状,承载力较高,工程性质较好。
7、下古生界(Pz1)混合岩之全、强风化带⑥1、⑥2a、⑥2b层,承载力高,工程性质好;基岩之中、微风化带(⑥3、⑥4)抗压强度高,工程性质好。
创新大道北(均和-广河高速段)建设工程设计说明TZ-S0-1-01-6/20
2



电力隧道明挖段为现浇钢筋砼单箱单室结构,标准断面A~(宽)(高),(宽)(高)。标准断面A~标准断面D覆土及壁厚划分:覆土h≤,顶、侧、底板厚均为350mm;<h≤5m时,顶、侧、底板厚均为400mm;覆土5m<h≤,顶、侧、底板厚均为450mm;<h≤,顶、侧、底板厚均为550mm。接入规划园区一路横断面E覆土≤7m,顶、侧、底板厚均为400mm。
1#~3#(长)(宽),地下负两层,~,,,顶板厚250mm,中板厚200mm,底板厚1000mm,侧墙厚800mm。
4#~5#(长)(宽),地下负两层,,,,顶板厚300mm,中板厚200mm,底板厚1000mm,侧墙厚800mm。

电力隧道顶管段为预制钢筋混凝土衬砌环,,,壁厚320m,,顶管段管节长度组成:2×2+114×+2×2=293m,最大覆土约10m。

抗浮设计以地面标高作为抗浮水位,隧道标准段覆土大于2m时,隧道结构自重可满足抗浮要求;1#~3#工作井底板长边挑脚900mm,短边挑脚400mm,满足抗浮要求;4#~5#工作井底板长边挑脚900mm,满足抗浮要求。

隧道顶覆土H≤,电力隧道按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135kPa(修正前)设计;隧道顶覆土H>,电力隧道按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150kPa(修正前)设计。如开挖后现场土质情况与设计不符,应通知设计人员处理。
根据勘察资料,除DK0+600~DK0+680外,电力隧道底板以下主要为粉质粘土、砂质粘性土,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DK0+600~DK0+680采用1:1碎石砂换填,,换填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135kPa(修正前)。


防水等级
根据《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防水等级为二级。
主体结构自防水
电力隧道主体结构(除顶管段)自防水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顶管段自防水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抗渗等级P6(埋深<10m),P8(埋深≥10m)。
,所用砂石和拌和用水必须达到相应规范要求,外加剂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一等品及以上质量要求。
施工缝防水
施工缝防水采用热浸镀锌钢板止水带,镀锌钢板宽度300mm,厚度3mm。
变形缝防水
明挖段电力隧道在节段与节段之间设置变形缝,变形缝间距约25~35m,缝宽30mm。变形缝的防水采用复合防水构造措施,即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和迎水面外贴式橡胶止水带防水,此外在缝间设置剪力筋,以减少相对沉降,确保变形缝的水密性。
外包防水卷材
隧道外防水采用4mm双面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全封闭防水模式,两幅卷材的连接采用搭接或对接,搭接宽度为12cm,对接采用涂料封口或自贴封口条封口,防水卷材必须与砼结合紧密,顶板外加一层4mm厚SBS改性沥青耐根穿刺防水卷材。
所选的防水卷材应耐久性、耐腐蚀性、耐菌性及耐刺穿性好的材料。卷材防水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的规定。所有防水系统的施工工艺,必须严格按照《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和《地下防水工程质量及验收规范》(GB502082011)及有关防水材料生产商提供的说明书和技术要求进行施工。
隧道内侧涂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做法要求一底一面,,。
中等腐蚀性环境下结构顶板及侧墙外侧刷两道冷底子油,沥青胶泥涂层,厚度不小于500um,基础垫层采用100mm厚聚合物混凝土垫层替换原C15素砼垫层,中等腐蚀性环境里程范围详见防水设计图纸。

防水等级
根据《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防水等级为二级。
主体结构自防水
钢筋砼管节接头采用钢承口管接口形式。
创新大道北(均和-广河高速段)建设工程设计说明TZ-S0-1-01-6/20
2
顶管隧道防水设计体系表
防水体系
衬砌结构自防水
混凝土抗渗等级
管节混凝土采用C50,P8。
裂缝控制
,且不得有贯穿裂缝。
耐腐蚀要求
有侵蚀性地段,混凝土抗侵蚀系数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接缝防水
管节接缝及注浆孔不得渗水
管片外涂料

管节外注浆
工作井、接收井
工作井、接收井与前后管节采用承插口形式,设置弹性密封止水圈。贯穿隧道墙体的管件及施工螺栓均应设止水环片,施工螺栓的选用和处理应参照《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防水套管安装按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2S404执行。

(1)调坡层
电力隧道采用C20素砼调坡,在底板上设约100mm厚的调坡层,坡度1%。标准断面A~标准断面E为人字横坡,接入规划园区一路横断面F为单向坡,顶管段为V型坡。
(2)纵向排水沟
标准断面A~标准断面D沿隧道纵向设双侧300x100排水沟,接入规划园区一路横断面E设单侧500x100排水沟,顶管段沿隧道中线设300x150排水沟并加铺铸铁盖板。
(3)集水井
电力隧道设置集水井,设置位置详工艺图,(长x宽x深),采用小型自动泵机将集水井的水提升至就近市政排水系统排放。
4电力隧道基坑支护设计

,~,~15m。
电力隧道基坑按“与创新大道北新建道路路基同时施工”设计,确定基坑开挖顶标高的一般原则如下:(1)道路路基顶面标高(人行道地面标高以下25cm)低于现状地面标高,则基坑挖开顶标高自道路路基顶面标高计;(2)道路路基顶面标高(人行道地面标高以下25cm)高于现状标高,则基坑开挖顶标高自现状地面标高计。
过鱼塘路段的基坑设计:(1)DK0+560~DK0+690和DK0+790~DK0+900范围,整片鱼塘均采用清淤回填处理,基坑开挖顶标高按以上一般原则设计;(2)DK0+770~DK0+790和DK1+370~DK1+520范围,鱼塘局部清淤回填,按与道路路基同步施工设计,采用土袋围堰临时围蔽施工,土袋围堰设计由道路专业设计。
部分路段地质资料暂缺,该部分支护设计为暂定方案,最终设计方案待补充地勘资料后确定。

基坑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在基坑底两侧设置排水沟,同时,,,并用水泵将坑底积水排至基坑外。
在基坑顶,沿基坑外周,距离坡顶边线2m左右设置排水沟,防止地面水注入基坑内。并在坑顶两米范围内采用C20素砼硬化地面,厚度6cm。

类型
安全等级
开挖深
度(m)
支护形式
备注
A
三级
4~6
9m拉森IV型钢板桩+1:+1道钢支撑(φ450x12,***@5m)
B
二级
6~8
12m拉森IV型钢板桩+1:+1道钢支撑(φ450x12,***@4m)
鱼塘段设土袋围堰
C
三级
≤9
1::1或1:+喷锚
适用于挖山段基坑
D
二级
8~10
12m拉森IV型钢板桩+1:+2道钢支撑(φ450x12,***@4m)

E
二级
~10
∅******@1000mm灌注桩+1道砼支撑(600x600,***@8m)+1道钢支撑(φ450x12,***@4m)
适用于软弱土层、坚硬地层(钢板桩无法施打路段)及衔接工作井前后位置的基坑
F1
一级
10~12
∅******@1000mm灌注桩+1道砼支撑(600x600,***@8m)+2道钢支撑(φ609x16,***@4m)
F2
一级
12~
∅******@1000mm灌注桩+1道砼支撑(600x600,***@8m)+3道钢支撑(φ609x16,***@4m)
G1
一级
~12
∅******@1000mm灌注桩+1道砼支撑(600x600,***@8m)+2道钢支撑(φ609x16,***@4m)
适用于1#~3#工作井基坑
G2
一级
14~15
∅******@1000mm灌注桩+1道砼支撑(600x600,***@8m)+2道砼支撑(800x800,***@8m)+1道钢支撑(φ609x16,***@4m)
适用于4#和5#工作井基坑


创新大道北(均和-广河高速段)建设工程设计说明TZ-S0-1-01-7/20
2
(1)开挖
(a)基坑开挖前应组织有关管线单位协调基坑开挖;
(b)开挖前基坑边界周围地面应硬地化处理并设排水沟,且应避免漏水,渗水进入坑内和支护结构背后土体,并严格遵守先支护(先施工支撑)再开挖的规定;
(c)软土,砂层必须分层均匀开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