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城中村”改造中的社区环境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城中村”改造中的社区环境规划.doc

上传人:小舍儿 2022/10/6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城中村”改造中的社区环境规划.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城中村”改造中的社区环境规划 】是由【小舍儿】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城中村”改造中的社区环境规划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城中村”改造中的社区环境规划
摘要: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如何改造好原来农村社区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对于这样一种特殊的社区――“城中村”改造社区应该有适合其自身特点的规划对策。规划建议在小区内部环境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社区服务设施和重视社区小环境设计,――人性化设计,增加人情味,改善居住环境,引导居民社会角色的正确转变。
关键词:城中村社区环境人性化撤村建居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农村社区越来越多的被城市建设区所包围,并形成“城中村”,这一现象在相对发达的城市更为明显。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的加速期,在城市规划方面表现为人口增长与面积的扩张,由于城市扩张速度之快,大量地区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仍然实行这种体制的农村社区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包围,形成“城、乡”并存的二元结构,成为“都市里的村庄”。近年来,不少城市已经启动对“城中村”的改造工作,各地有许多成功的经验。1998年以来,杭州市开始推行撤村建居工作,目前已经建成不少新的多层及高层农居公寓社区。
在多层或者高层农居公寓的建设过程中,在对新社区的环境规划设计方面,往往按照的城市社区去考虑配套及内部环境规划,就“城中村”改造社区(以下简称“城中村社区”)的特殊性而言,还缺少必要的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考虑。本文所述的“社区环境”包括绿化景观环境和社区建设中的人文环境,故“社区环境规划”主要包括景观规划和配套服务设施规划两大方面。
一、“城中村”的概念
“城中村”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体制的农村社区。“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的产物,是一定发展阶段的特殊现象。随着城市发展,其必然消失。
通过对国内各大城市“城中村”的分析与概括,我国“城中村”可分为用三种基本类型:A类,完全没有农用地的农村,且已经完全被城市包围;B类,有少量农用地的农村和处于城市近期重点建设区域的农村;C类,有较多农用地的农村和近期不列入重点建设区域的农村。
二、当前城中村社区环境规划存在的问题

有的规划起点就不高,仍然按照农村社区的思路去规划,显得内部环境档次不高,缺少必要的景观要素,空间环境单调;还有的环境设计空洞,不注意细节,未能真正体现人文关怀。

我们有时怀念曾经生活的农村社区,而现在住进新的城市住宅小区之后,很多人感到不适应,尤其是年长的父辈们生。邻居之间互不认识,这也让小偷有了更多的可乘之机,住区失去安全感。人的社会属性又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群体性。因此,生活在城市社区的人们渴望有更多的交往空间。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小汽车进入家庭的比例越来越高,这类社区的停车设施严重不足,道路边上都停满了车辆,还经常被呼啸而过的小汽车搅得失去了安全感。这类社区除了内部环境失去安全场所和活动空间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缺少为不同层次人群的考虑。我们能够看见老年人在一起交流,但很难看见年轻人在一起交流,有的小区甚至连儿童活动的场所都很缺乏。现在一些新的城中村社区规划,从一开始就未充分认识这些问题,导致内部道路拥挤,车辆随处停放,道路安全性差等问题。
三、城中村社区规划――和谐是主题
,创造人性化的社区
农村是一个邻里关系极为密切的地方,居民之间交往频繁,相互熟悉,对于“城中村”的改造规划要充分重视这一点。社区内应拥有足够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室外交流的场所,活跃居民的公共生活,有利于居民相互社会交往、密切邻里关系。同时,由于村民剩余住房的出租,引入大量的外来居民,如何加强管理,使外来居民和本地村民和谐相处。

研究“城中村”内农民的心理,以人为本,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引导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民习惯原有的低层农居而适应不了现代社区的多层和小高层住宅。农民在基本利益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放弃部分面积换取更好的生活环境,提升房屋的价值。采取一套大房换取2~3套小房的做法,使农民在保证自己居住的前提下,还有部分房屋出租,并带来部分持续地经济收益,逐步转变观念。得出结论:规划出高品质的楼盘和服务健全的社区有助于农民放弃原来的低层农居。


通常可以按照年龄层次和生活规律把社区人口分为四类:一是儿童及婴幼儿,他们需要有公共的活动及游憩场所,大部分需要有家长陪同;二是青年人,生活压力较大,喜欢利用周末或者早晚在小区内进行体育锻炼,希望能和同龄人进行交流;三是中年人,平时生活充实,希望能有时间放松一下紧张的生活节奏;四是老年人,有大量的业余时间,活动地点以小区内部或者周边公园为主,很多人要照看自己的孙辈,喜欢相互交流和锻炼身体,他们是社区环境设计中应该重点关注的主体。

优化人居环境,促进健康居住。健康的环境、健康的住宅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居住模式。工业化社会的城市生活中,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食品都已不再像农业社会那么安全,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步提高,都期望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居住环境。很多人喜欢在健身房去锻炼,也有很多人喜欢在小区内跑步、打拳、做健身操。在规划设计中应为健身活动预留空间,有条件的社区应规划有运动场地,或者共享学校的运动场所。

良好的社区居住环境,哪怕是一个很细小的环节也是考虑周到的,即便是一个座椅,一个栏杆扶手,一个台阶,一棵树,一盏灯,一个小品等都是很好的题材。在做环境设计中,应从每个细节入手,做到更加人性化。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在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内,对人的关怀则往往体现在近人的细致尺度上(如各种园林小品等),可谓于细微之处见匠心。因此,环境设计更多的从人体工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并以次作为设计原则。
四、“城中村”改造规划实例――杭州市新塘村

新塘村是首批“城中村”改造中的一个试点村,位于杭州市江干区彭埠镇。改造地块周边道路交通条件良好,有城市快速路艮山西路,主干路新塘路,次干路三新路从区块中间南北向经过。同时,规划地铁四号线路也从地块西侧南北向经过。,距离武林广场5千米,在杭州城市发展由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过程中,区位优势日渐明显。
,新塘村共有改造总户数956户,3042人,其中包括世居居民1482人。由于靠近汽车东站和火车东站,该地区周围人、货流量大,因此大部分农居都用于住宅出租,沿街的还可作为商业出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益。

主要有资金成本高、思想阻力大的特点。“城中村”改造的目的就是使这些地区走向真正的城市化,即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由村民向市民转变,从农村管理向城市管理转变,这是一个综合的转变过程。目前“城中村”地区农民的身份虽然转了,但是从思想观念上,行为方式上的转变都相对滞后,而这些地区的管理方式、体制也还没有完全转变,许多政策还不完善。

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办法,让利村民,让利开发商,引进市场开发机制实施开发。由于“城中村”改造的撤迁安置费用高,采取出让部分“城中村”土地来统一平衡改造资金的办法。

以提升城市景观形象,创造宜人的住区环境为主要目的。新塘区块地处运河西岸,位于运河景观带上,规划中要充分利用运河景观资源来组织建筑空间环境,把运河景观同住区内部的景观系统联系起来,互相渗透。对于靠近运河的住宅,规划采取“瘦、漏、透”的设计手法,使空间更加空透,优化景观环境;远离运河的住宅建筑则通过中心庭院组织平面布局,营造相对安静的内部环境。
结语
为了营造更好的居住环境,需要我们更新设计的理念,在社区内部的小环境的设计中,通过可行的技术途径,从景观环境精致化和服务设施人性化两个主要方面,针对城中村社区的特点,提供人们休憩、交往的平台,营造更多的“积极空间”,构建和谐的城中村社区,引导城中村农民顺利向城市居民转变。
参考文献:
[1],《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
[2]帕克等,《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
[3]《杭州市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定》,杭州市规划局,2002.
[4]《杭州市“城中村”改造新塘区块修建性详细规划》,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4.
[5]《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撤村建居与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意见》,杭州市委办[2004]5号文件,2004.
264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