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探讨大江健三郎晚期创作的若干思考.doc

格式:doc   大小:4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探讨大江健三郎晚期创作的若干思考.doc

上传人:260933426 2017/8/16 文件大小:4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探讨大江健三郎晚期创作的若干思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探讨大江健三郎晚期创作的若干思考
摘要:大江健三郎的新作《忧容童子》具有“后结构主义”意味,其解构性特征集中体现在它与《被偷换的孩子》的互文性联系中。代写文学论文作品在解构后者的同时,也解构了大江自身。通过主人公古义人对自己的“重新阅读”,大江也实现了对自身的“重新书写”。作品意在探索处于困境中的日本文化的新生之路。
 
关键词:大江健三郎《忧容童子》《被偷换的孩子》解构与重新书写
 
大江健三郎近年推出的新作《忧容童子》给人一种异样的审美感受。小说通过对其姊妹篇《被偷换的孩子》的解构,对作家本人的文学之路,乃至于整个人生道路,进行了“重读”。
《忧容童子》的解构性特征,首先表现在与《被偷换的孩子》的互文性关系中。这两部作品都是围绕着“童子”这一形象主题展开的,其创作的直接诱因,是大江健三郎晚年生活中所遭遇的又一个悲剧性事件:1997年12月20日,日本著名导演伊丹十三(大江早年的同窗好友,也是大江的妻兄)跳楼***。这在日本引起了很大反响,各家媒体在争相报道此事,认为伊丹十三是由于与一个年轻女子之间的绯闻被八卦杂志揭发而轻生。大江对此说很不以为然。他从伊丹悲剧中敏锐感到了当年战争阴影的存在。所以他开始寻找一个能“把这件事写成小说的线索”。后来大江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工作期间,读到了欧洲艺术家森达克的“以欧洲的传说故事中变形为主题”的文学与卡通作品“换孩”(changeling),它讲的是一个婴儿被戈布林盗走,并留下一个“冰雕假婴”为替身的故事。大江说“:在战后混乱时期生活过来的年轻人,无论是我还是伊丹……不都是被戈布林盗走的真正美丽的孩子的替身的变形吗?”他“由此找到了自己小说的根本的叙述方式”[1]。2000年创作的《被偷换的孩子》是大江对伊丹***悲剧进行文化性思考的成果。作品主人公长江古义人是一位刚获得国际性文学大奖的作家(喻指作家本人),“古义人”的日语发音为“KOGITO”,与拉丁语“我思想”[CPGITO]的发音相近,暗喻小说的思辨性特征。古义人听到自己的妻兄、国际知名电影导演吾良(其原型即伊丹十三)跳楼自尽的消息。他深信吾良自弃的深层原因绝非娱乐界和媒体炒作的“绯闻”之忧,所以就利用去柏林讲学的机会,独自一人聆听了吾良在自尽前陆续录制的一批对古义人的谈话录音。古义人也不时对着录音的吾良(日语中发音与“灵魂”相同)发表自己的感想和看法。古义人最终把吾良之死与半个世纪前他们俩曾经介入其中的“一件事”联系起来:在日美安保条约生效前夕,极右翼分子大黄一干人打算袭击美军基地,他们利用了吾良美丽的身体诱出了美军将校,并可能导致了那人的死亡。然后,大黄等又把刚剥下来的小牛皮披到吾良和古义人光裸的身体上以羞辱他们。这事发生后,吾良像完全换了一个人似的。“这件事”永远地带走了吾良美丽的灵魂,而后来与古义人来往的其实是一个徒有吾良躯壳的冒牌货。当然,这小说与其说是对“吾良”(伊丹十三)自死根源的探究,毋宁说是大江以其特有的文学形式,对当代日本文化严峻危机的深层根源所作的严肃而认真的思索。
作为续篇,《忧容童子》的主人公还是长江古义人,其耿耿于怀的郁积还是吾良之死。然而,这部小说却是以对《被偷换的孩子》中古义人的思考及其与吾良录音的对话内容的真实性进行“解构”为起点的。它以古义人九十高龄的母亲临终前对古义人的一番话为开始:“我听阿萨说你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