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文档名称:

中暑(新).ppt

格式:ppt   大小:909KB   页数:3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暑(新).ppt

上传人:q1188830 2017/8/16 文件大小:90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暑(新).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暑
7月14日郑州日报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全天120急救共救治9名因户外高温中暑晕倒患者,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
7月15日广州日报记者昨日走访市内多家医院获悉,今年中暑患者比往年要多。
眼下,市人民医院、康华医院等的急诊科已收治不少中暑患者,其中还有一名重度中暑患者因为抢救无效死亡。
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步入7月,开始进入三伏天,今年从头伏到出伏有40天的高温暑天。
中暑是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和无风的环境条件下,表现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出现相关临床表现的疾病。
定义
③散热障碍:湿度较大(>60%)、
无风天、过度肥胖、穿不透气的衣服等
内因3
:
促使中暑的原因
病因:对高温环境适应不能充分是治病的主要原因
①环境温度过高:
人体能从外界环境获取热量
②人体产热增加:如重体力劳动、发热、甲亢、应用某些药物等
④汗腺功能障碍:系统性硬化病、广泛性皮肤瘢痕或先天性无汗症、抗胆碱能药、滥用毒品等
大气温度升高(>32 ℃)、湿度大( > 60%),对高温环境不能充分适应及工作时间长、剧烈运动或军事训练,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极易发生中暑。此外,在室外较高而无空调时,肥胖、营养不良、年老体弱和慢性疾病患者更易发生中暑。有统计,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可使中暑发生率增加10倍。
病因
根据外环境变化,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能控制产热和散热,以维持正常体温的相对稳定。
发病机制
调定点
下丘脑同问调节中枢
机体产热装置
骨骼肌、内脏等
机体散热装置汗
腺、皮肤血管等
深部温度
温度感受装置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
干扰因素
(内、外环境)
调节
腋下温度 36 ℃— ℃
℃— ℃
~℃,但因为口腔测量容易导致疾病传染,现在少用
发病机制
那么腋下温度≥ ℃才算是发热
9
⑵散热
⑴产热
⒈体温调节方式
㈠体温调节
⒉高温环境适应:炎热环境下运动丢失1~2L/h汗水,有时多达4L。在热环境每天工作100分钟7~14天后,才能达到良好的热适应。对抗高温时表现为心排血量和出汗量增加,汗液钠含量较正常人少等,出汗散热量为正常2倍。无此中适应代偿能力,易发生中暑,训练有素的马拉松运动员直肠内温度可高达42 ℃无不适应。
①体内氧化代谢过程:28℃静息状态,人体产热来自基础代谢(产热量210~252kj/(h·㎡),体重70kg的人,(100kcal),缺乏降温机制时, ℃
③运动:(运动时肌肉产热占90%)剧烈运动产热2520~3780kj/(h·㎡)或者600~900kcal/(h·㎡)较静息状态增加20倍
①辐射:约占散热量的60%,室温下的主要散热方式(15~25 ℃)
②寒战
②蒸发:约占散热量的25%,高温下的散热方式(湿度大于75%,蒸发减少;湿度达90%~95%,蒸发完全停止)
④传导:约占散热量的3%,传导速度取决介质的传导性以及与人体(皮肤和黏膜)的接触面积,以及温度差,例如水传导性比空气好。
③对流:约占散热量的12%,散热速度取决与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和空气流速
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