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行为习惯养成演讲稿 】是由【Alone-丁丁】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行为习惯养成演讲稿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行为习惯养成演讲稿
良好习惯你我共行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老师们只有抓好这一环节,孩子们才能茁壮健康成长。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踏进校门,尤如一张白纸,这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因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行为知识很淡薄,再加上父母长辈的无限宠爱,使得这些孩子有诸多不良行为和习惯,他们自律性差,随意性强,无自立能力等,如果这些坏习惯一旦形成,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我们应从一年级就加强“养成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由于我刚刚参加工作,也是第一次担任班主任,深深地感觉到一年级老师头绪多,工作繁忙,怎样忙而不乱,对一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养成教育呢?
首先,我对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归纳分类: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包含“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提出十项要求,简称“习惯养成双十条”,具体内容如下:
学习习惯包括:
学会倾听的习惯
善于思考的习惯
敢于提问的习惯
与人合作的习惯
自主读书的习惯
认真书写的习惯
自评互评的习惯
搜集资料的习惯
动手操作的习惯
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行为习惯包括:
归它响,与我无关。于是我在教室前面贴了“课前准备歌”,让班长在铃声响了以后带领其他同学念:上课铃声响,赶快进课堂。书和文具盒,摆在桌子上。静等老师来,小手放放好。起立要站直,坐正不乱晃。不做小动作,专心来听讲。发言先举手,回答不乱抢。答题声音响,认真听人讲。学会守纪律,学习保准好。学生在念儿歌的同时,就会检查自己的行为,自然地进入了上课的状态。
对于这些儿歌,开学之初用的较多,适时选择相应的儿歌,提醒他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很快学生就在生动易懂的儿歌中不知不觉地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比老师站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地讲效果要好得多。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此外,三字经、三句半等都是一些寓教于乐的好形式,老师们不妨多留心、多动脑,自己进行一些编创活动,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童话教育——学生的至爱。
孩子们天性好玩,一年级学生也是这样,一些纪律、要求,不管老师做多少空洞的说教,但收效甚微。那我就想不妨换个角度,利用童话,让孩子们做童话故事中的主人,把一些要求贯穿其中。
比如:做游戏时,我根据学生的需要与爱好分小组,并给予他们所喜爱的名字,像“虹猫队”、“蓝兔队”、“小鲤鱼队”等等,然后讲一些童话故事,开展一些游戏活动,让他们做童话、游戏的主人进行训练,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小熊上学”,可以让学生熟悉学校生活,练习坐、立、行的正确姿势等。“小花猫做早操”可以训练学生进出场静、齐、快,做操动作到位有力等。
再如:为了培养他们关心集体,多为集体做好事,我为学生安排了不同的为集体服务的岗位,同时授予他们不同的称号,如“小蜜蜂”、“小白鸽”、“小啄木鸟”等,(这就是我们班的小蜜蜂他主要负责·····、小白鸽,小啄木鸟)分配了这些角色后,学生干起活来,乐此不疲。关心集体,多为集体服务的思想逐渐扎根于他们的思想,显现于他们的行为之中。
我不禁想起乌申斯基说过的一句话:“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与其严肃地说上几十句“上课不要做小动作”的话,不如用愉快的心
情和孩子们一起走进童话世界。
(三)、自主管理——学生自律的舞台
养成教育贵在“养成”,传统的理念认为老师要一次训练,百遍要求,千遍检查,从而使学生养成习惯,但这无疑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与班改课改背道而驰。
为了提高教育的效益,结合学校的班改课改,我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了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活动,为学生搭建自律的舞台。师生共同讨论并在班级内设立各种不同的“督查员”岗位,由不同的学生担任,如“课桌凳督查员”、“红领巾督查员”、“早读督查员”等(ppt上做的表)。做到各项事情有专人负责,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醒、提示开展自律和他律。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工作压力,也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帮助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好方法。在我们班,有负责检查卫生的“卫生督查员”,有负责检查眼保健操的“眼操督查员”,有负责检查红领巾的“红领巾督查员”,有专门负责收作业的“作业督查员”,……对于这些督查员,我每周一次在听取他们的工作情况汇报后,在工作方法上给予指导。比如为培养好卫生督查员,开始我每天和学生一起值日,手把手教会扫地、拖地,反复强调卫生要求,很快提高了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
让所有的学生做老师的小助手,不仅锻炼了所有学生的管理能力,培养了所有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而且使小集体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事事有时做,时时有事做。
(四)、以身作则——感染学生的言行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传”。这是好多老师都懂的至理名言。可“懂”不等于就能做得好。毋庸讳言,有些教师行为不文雅,语言不文明,着装不大方,自然,教育的效果是不尽如人意。所以,“正人先正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
众所周知,一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而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把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使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走的每一步路,写的每一个字以及穿的服饰、理的发式等等都直
接影响着学生,在他们眼里,老师就是他们的榜样,他们千方百计地学着老师,模仿着老师。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如:在课间,我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顺手摆好桌椅,打扫卫生时我与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劳动任务……这一切,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教室的卫生工具摆放不整齐时,总有学生去摆放好,教室地面有纸,学生会马上捡起,而且他们还学会开窗、开门时轻轻地。知道了怎样做才不会打扰别人。
又如: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我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讲普通话,使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礼貌用语,且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在迁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只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给学生一种具体的、亲切的、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在时时事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
(五)、表扬激励——强化学生的言行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老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表扬,表扬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激励和导向的作用。所以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要多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从而激发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和自我修正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德行”成长。
那如何来表扬一年级的学生,使评价有利于鼓励他们积极向上,预防和克服不良品行的滋长?把表扬方式儿童化,用形象的记号、游戏似的奖励,对一年级学生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如:这次班改课改中的德币、智币和优币。(叫什么榜)利用好了德币、智币和优币,便会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所以一定老师就要制定一个合理的颁发原则,
比如,课上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我就给会他一张一分的智币。课下表现好的同学,例如乐于助人,好人好事等等,我就会给他一张一分的德币,当德币和智币都达到一定数量时,就可以换取优币,在月末,我会根据优币的数量
给前10名学生颁发一些小奖品,比如铅笔、橡皮、尺子、作业本等。这一个个奖项无疑是学生努力的方向,也可以说是表扬的威力,是激励的结果。这样经常性的激励,使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般来说,一年级学生应以表扬激励为主,少一点指责,但哪个孩子不犯错?而“惩罚”犯错误的学生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容不得半点马虎。一次好的“惩罚”能使犯错误的学生幡然悔悟,而一次错误的“惩罚”却能造成师生感情的严重对立。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每一个“惩罚”的方式要慎之又慎。通常,我觉得用“罚表演节目”、“罚背古诗”等方式比较好,因为这样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贴近我们一年级学生爱做游戏的心理,学生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也能取得正效应,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生”。
(六)、家校联系——不可或缺。
学生的时间大都是在学校与家里度过的,两者就像是一条线条的两端,家长与老师只能各了解一端。两者如果能经常联系,各自反映在自己一端了解的情况,就能比较全面的了解孩子,会让我们的养成教育有效而快速。我为调动家长参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会留一些需要家长签字的作业,比如,预习新课、复习旧知。今后我还会充分利用电话、家校联系本、便条、等多种方式及时与家长沟通,要家长在家积极配合,做好孩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像规律生活;早睡早起;遵守作息常规,自己收拾书包、摆放书本、整理文具盒、准备用具,爱护书籍与文具;正确阅读与书写习惯;及时复习;独立作业等。同时,向家长介绍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使家长如何指导子女学习,心中有个谱。
从学生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这样经常与家长交流教育心得,各自反映孩子在学校与家内的表现现状,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一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好习惯的养成。
坚持不懈定能成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而孩子和教师都有惰性,孩子的良好习惯会有“返潮”现象。因此,我们应把行为
习惯的养成教育当作教育的永恒旋律。唱好这首歌的关键在于恒心和耐心。如:预备铃响进课堂,做好上课准备,桌面文具摆放应作统一要求,做到整齐、美观、使用方便;上课后,师生相互行礼问好,这些要求每节课老师都要有提醒。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如要让学生安静时,老师说:“三、二、一”,学生说:“坐整齐”充分利用课堂指令;需要提示时,教师说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后半句。如,“小耳朵——专心听,小眼睛——仔细看,小脑袋——认真想,小小手——学会做”等。
然而,对一年级的学生训练还要有计划、有目的,一点一点地,一步一步地,一周一周地,一月一月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螺旋式地逐渐增加训练目标,把目标分解、落实到小目标中去,而且要反复训练。训练内容要体现“小、近、实、趣、序”。如我在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我提出让学生去读自己喜欢的好书,在提出这个要求的一两个月内我每天都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并在每个星期都举行一次读书比赛。我发现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一开始是带着任务去做的,到后来得到了书中知识的熏陶,又尝到了竞赛的乐趣,而且满足了与人交流的快感,马上兴趣高涨——我们班的学生基本上人手一本或多本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他们时时追问我:“老师,今天的读书活动在什么时候?”
基于此,我不由感慨:学生的习惯养成要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时间堆积,不是单纯的表面行为变化,而是让学生有一个感悟的过程、一个由接纳到赞成并情不自禁跟着走的过程。因为我们的这些养成教育就像一杯好茶不一定色彩艳丽、香气扑鼻,慢慢品味却是回味无穷的。
总之,一年级老师是辛苦的,但学生行为习惯的起步训练却是甜蜜的,只要我们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心,喜看孩子们的点点进步,教育的思路会如泉涌,教育的灵感会随处相伴,从而产生形式多样的教育良性循环,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
好习惯是石,能点燃星星之火;好习惯是火,能点燃希望之灯;好习惯是灯,能照亮前行的路;好习惯是路,带着你走向美好的未来……我们相信,有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