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让生活与数学同行
数学的产生源自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生活。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教育家陶行知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这都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在课改的今天,数学教学就应该让学生扬起生活之帆,在愉悦的教学情境中遨游,在兴趣中实践,并致力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立足于生活,将教材与生活有机结合,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学会灵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
一、注重课前挖掘,用生活实例引入数学课堂
新课标明确要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笛Ь驮谏肀撸?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教学产生亲切感,最终以“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密切联系生活,用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热情饱满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
如教一年级“数一数”,先带着学生漫步在校园,观察校园里有几幢楼、几棵树、几个足球场……,教室里有几扇窗、几块黑板……,用具体实例来教数学知识,使每一位学生学会了有序观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如教学
“平均数”时,设计这样的生活情景:准备4个装有高度不等的水的烧杯和一个水槽,该怎样分使得4个杯中的水的高度一样呢? 这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同学们争着说:“把多的一部分倒给少的……”这是数学中的移多补少问题,但是,哪一杯多?哪一杯少?“移”的要倒多少,“补”的要添多少呢?学生皱眉了。那么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这样学生有了探个究竟的心理存在,必然积极思考下去,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充分感受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二、开放数学课堂,用生活经验探索数学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周围世界的鲜明形象对教师来说只是一种源泉,在这个源泉的各种形状、色彩和声音里隐藏着成千上万个问题。”新课标也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这就需要我们善做开拓者,为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如在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我让学生讨论交流:尺上有些什么?再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概括出: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实际表象之后让学生体验:什么物体的长大约是1厘米?先让学生看书上1厘米的线段,然后用硬纸板纸条去和1厘米的线段去比一比,发现硬纸板纸条的宽是1厘米,再指导用拇指和中指把纸条轻轻夹住,再把纸条轻轻抽出,仔细观察拇指和中指之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大约有多长,睁开眼睛,用手势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最后用纸条插进去校正一下。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乐于学习,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掌握得也很好了。又如一年级“分一分”一课,先让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按形状分一分,在合作交流中,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对各种实物形状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组织学生做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每个人都在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