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眼中的顾城.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眼中的顾城.docx

上传人:zhuwo11 2022/10/9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眼中的顾城.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眼中的顾城 】是由【zhuwo1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眼中的顾城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眼中的顾城
提要: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顾城以其鲜明的诗歌风格和创作个性赢得了“童话诗人”的称号。在前一辈对顾城的评价面前,本文通过“黑眼睛的哭泣”和“童话历程”描绘了自己眼中的顾城的形象,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幻想黑眼睛童话回归比较顾城他还活着,只不过活在另一个不受打扰的梦的世界里,请不
在再去打扰他,让他在梦里继续描绘自己的童话,让他的“黑眼睛”不再哭泣,让“我”与“我们”真正融汇,请不要再打扰他。作为诗人的顾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真正的回归“自我”,因为他真的能够“回家”了,将那“病态”的诗性作了一个匆匆的结束后又匆匆地离开我们而去。但为什么评论家说那是“远离诗歌的一种纯病态行为”,因为他们没有诗的情感,诗的同情。为什么把顾城的诗学说是死亡哲学、死亡诗学,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体会那颗飘零的心需要构筑感情的堤岸。顾城没有病态,只是在迷途中走进童话的梦里,在那梦中苦闷地遨游、挣扎
一、“黑眼睛”的哭泣
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以一首《一代人》而一举成名。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以简洁的意象,真挚地表达了一代人的处境和心声。“黑夜”那是十年浩劫的身影,时时笼罩着那双企图寻找“光明”的“黑眼睛”。可那“黑眼睛”里沉淀的黑暗始终像影子一样伴随着诗人的一生,他痛苦过,哭泣过。
常言说得好,幼年学的好比石上刻着。顾城的童年时代是在暗无天日中度过的,这恶梦般的童年影响了他的心路历程甚至一生的幸福。这在《无名的小花》的序中有记载:《无名的小花》长久以来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它真实地记录了文化大革命中一个随父“下放”少年的畸形心理……当然,随着一个时代沉入历史的地层,《无名的小花》也变成了脉纹淡薄的近代化石。我珍视它,保存它,并不是为了追忆逝去的青春,而是为了给未来后考古学者提供一点根据,向他们证明,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间,有一片多么浓重的乌云,一块多么贫瘠的土地。这些内心独白似的言语,使我深深地颤粟,心也越来越沉。
有的人认为,顾城他们是在无病呻吟,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五四”时代要求个性解放的回声,这恐怕也是过去简单的否定吧。是的,如果我们站在居高临下的位臵,往往很容易把本来是上升运动的螺旋错当成周而复始的圆圈。事实上是,历史毕竟不会重演,不管它们有时是如此惊人地相似。今天的中国和世界都已经不是六十年前的中国和世界了,这是大家都能看得明白的。因此,即或这些诗作中有着消极的甚至是颓废的一面,但是我们不应否定社会给他们造成的伤害有多么的刻骨铭心。
有人认为,新的一代是思索的一代。思索,这确是抓住了一代人的主要特征。
烟囱犹如平地耸立起来的巨人
望着布满灯光的大地
不断地吸着烟卷
思索着一种谁也不知道的事情
这是顾城1968年写的,当时,林彪和“四人帮”及其高级顾问的倒行逆施,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年头,作者年仅十二岁。这首诗也没有什么特别精彩的地方,但它的确说明了一个历史的客观过程:文化大革命初期被人为地制造出来的狂热逐渐冷却了,各地武斗升级,血泪成河,所有佩戴过或者羡慕过红卫兵袖章的孩子们开始进入了生活的新阶段:思索、一叶知秋。这就是一叶,接下来顾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
不妨设想一下,假如你遇见过这么一个小男孩,他独自一人在荒凉的河滩上踽踽而行,他不时地望望昏黄的天空,怨恨着为什么要刮这么大的西北风,而瘦小的身子也不由自主地瑟缩起来;忽然他又天真地一笑,希望西北风刮得更猛烈,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捡到更多的枯枝;他的那个新近迁来的下放人员家,喘息着灶火正在等待着柴草。这个小男孩酷爱读书,但偏偏命运把他从文化的伊甸园放逐出来,仿佛他偷吃了什么禁果,犯了什么罪。此刻,他只好在劫后余生象小牛犊那样反复咀嚼着《辞海》。他的一切权利(包括受正常教育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唯一剩下的只有任谁也剥夺不不掉的幻想:我在幻想着
幻想在破灭着
幻想总把破灭宽恕
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
既然幻想有着独特的魔力,顾城发现了以后,就再也走不出了,他喜欢幻想一个没有丑恶、没有污染、没有曲扭的“童话”世界,可见这个“童话”世界经常被现实撞得支离破碎。顾城是在幻想中成长的,他仅有幻想的乳汁。这样,他便有了病态的早熟。他写了一首题名《生命幻想曲》的诗,由衷赞美了大自然、太阳、月亮、大地和谷物。表露了积郁在这最年幼的心灵中对祖国对人类的无尽的爱,我们能说他不热爱生活吗?
幻想是现实的折光。有时,幻想象一位魔术师,的确能变化色彩斑斓的东西来。然而,人毕竟不能通过万花筒看世界。结果,幻想也终不免掺进去了对于现实的辛辣讽刺。浪漫主义一个斤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但是从现实中腾空而起,也不能不落回现实中来。试看以下这首小诗:
我们小小的茅屋
成了月宫的邻居
去喝一杯桂花茶吧
顺便问问心的问题
历史在迂回曲折中前进,在它的某一阶段,往往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逆流倒冒名顶替了主流,而真正的革命大潮却被斥之为,妖风恶浪”,就在这样反常的氛围之中,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应该怎么办?有的堕落了,当了“白卷先生”一类的“当代英雄”;有一小部分则扎扎实实深入到人民中去,如同蚯蚓之于土壤,但大多数人却因为“既不能前进,又不愿后退”只好像顾城那样,以《铭言》来自勉:
且把搁浅当作宝贵的小憩
也不要去随浪逐波
宁愿“搁浅”,这在奋发有为的年华,实在是一个悲剧。他们在“搁浅”时,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与痛苦之中,他们失望了、迷惘了、彷徨了,便深陷“幻想”的泥潭。那“黑眼睛”便同处寻找光明。
顾城属于“后红卫兵”一代,与比他年长几岁的红卫兵一代相比较,“黑夜”沉淀着不尽相同的“黑暗”的内容。最显著的不同的是,在顾城幼小的心灵世界是一个纯粹的、彻底的黑夜,没有受到理想主义的阳光温暖地普照过、真心关怀过。顾工曾在《顾城和诗》里这样描述顾城的童年“在文革初期,有人在我们楼窗下马路对面的潮湿墙壁上,刷了两条大标语,不知是贴反了,还是贴错了,马上被众多的路人围拢来,死命地缠住、揪住,按下头,用脚踢
顾城起初是从
窗户的缝隙中久久凝视,后来他恐惧了,脸色惨白。他关紧窗户,蜷缩在床头上,躲开眼睛,躲开喧嚣、激越的声音,只想去那没有人只有天籁的世界。”一双稚气的眼睛里呈现人的冷酷无情,人的粗野暴性,看见了人对人无耻的摧残,“可怕的人的世界”是那样的坚固而又牢不可摧,那是“黑暗”无情和洗涤。顾工想挽救处于黑暗的儿子,在《两代人---从诗的“不懂”谈起》中曾说过“努力驱散他心灵的阴霾,让他心灵中永远充满瀑布般的阳光。在那人类社会中找不到出路的顾城把矛头指向“天籁的世界”。
麦可在《我所理解的顾城和他的文学》中这样评论顾城“一个隔绝于现实、沉迷于虚幻,有着严重心理障碍的人”。处在外围世界的我们,竟这样给一个在特殊环境中长大并受过很大心灵伤害的诗人定位,这未免有些冷酷无情。这不得不说是中国人的一大劣根性。想起来真有些胆颤心惊,追问中国人的仁义道德哪去了?中国美好的文化传统哪去了?为什么要去嘲笑一个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悲剧?顾城曾想过寻找“光明”可那“黑暗”的恶魔始终纠缠着,使他处身于一群蓝眼睛、灰眼睛的包围中,是否能用自己那双明亮的黑眼睛找到那份光明呢?没有。他那一双“黑眼睛”一直在哭泣,直至“回家”那一刻。
二、童话历程
顾城以大睁着的“黑眼睛”的形象赢得了“童话诗人”的称号。在他留下的诗篇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种贯穿始终的风格,不管是早期的天然明丽、率真热情,中期的高度凝炼、流畅以及神秘难解,还是后期的孩童心绪、稚气语言和淡泊心境,都有着深深的“童话”烙印。顾城曾因为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只有神话而没有童话而感到遗憾,还曾特别强调过这个童话的“童”是李贽的“童心说”的“童”,指未被污染的纯真的本心,而不是儿童和幼稚的心。
顾城的诗是童话的精神,是饱含着童话底蕴的***的智慧和情感。用儿童稚气的眼睛看世界,用梦呓的语言描绘世界,但这其中又不乏***的视角、敏锐和深刻。但童话终究是童话,最易虚构也最易破碎它只是人类思维初级阶段想象的产物,永远只能是人类认识世界而不是逃避世界的窗口。
顾城自己也曾说过:“我曾经有过堂•吉诃德式的意念。堂•吉诃德式的意念就是想入非非,生活在自己预想的故事里面。现在我依旧想入非非,但是我的故事已没有任何目录可寻”。因此,那是顾城在“黑眼睛”的搀扶下走进自己为自己编织的童话。弗洛伊德曾说过:“艺术家本来就是背离现实的人。因为他不能满足其与生俱来的本能要求,于是,他就在幻想的生活中放纵其***和野心勃勃的愿望。但是,他找到了从幻想世界返回现实的途径,借助原来特殊的天赋,他把自己的幻想塑造成为为一种崭新的现实。顾城便是这样一个善于幻想的艺术家。在现实世界面前,面对混乱的秩序,多元的价值观念,而无法找到童话世界的感觉。尽管如此,在《颂歌世界》这首诗中,他同样给我们描绘童话世界的情景。“她老在门口看张大嘴的阳光/一条明亮的大舌头/在地上拖着/早晨的死亡/甲虫从树枝忽然跌落/一条明亮的大舌头/鲜艳的车辆在空中变甜,一级级颂歌世界/一条明亮的大舌头/早晨的颂歌世界。顾城的诗的氛围是内向的,重视心理感觉的瞬间把握,反映人生在诗人内心世界的个性折射,在这浅显而又简单的意象中又透出一种机智、深沉和宁静。他不愿意把看到的一切都说出来,而采用给别人讲故事、说童话的形式。顾城后来在一篇题为《从自我到自然》的演讲中这样陈述西班牙诗人洛尔迦给他的启示:“哑孩子在寻找他的声音,偷他声音的是蟋蟀王。最后哑孩子找到了他的声音。却穿上了蟋蟀的衣裳,变成了昆虫。这给过我很大的启发,那时候我就想,我要到一个地方去,变化一下,哪怕变成一只昆虫。我要找到自己的声音,说自己的话。读完我们可以感受到顾城是一个内心充满了大自然的光和影的纯而又纯的童话世界。正是长期对“童话世界”的向往,顾城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打上了与时代和社会隔离的审美烙印,为我们提供了让心灵自由飞翔的机会。在顾城的诗句里,没有愤懑、忧郁、压抑和反抗呼叫的痕迹,他的心绪总是被那些精巧而又疏淡、恬静而又深远的诗的语言所掩埋。常惯于借助星星、紫云英、雨黑夜、浮雕等意象来重视他全部的内心世界。这种崇尚自然而厌弃现实的诗句随处可见。比如那首颇有名气的小诗《远和近》,“你看云时
很近,你看我时很远。委婉而含蓄地道出了人与人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融洽。顾城更愿意离开人群,到纯粹自然中去寻找自我。在顾城的艺术世界中,世俗的诱惑不复存在,而是以较高的道德水准观照和描绘艺术世界,他将日常生活中的忏悔留给艺术的殿堂,用艺术世界来弥补自己对现实的渴望。这时的他渐渐地走进童话的误区,幻想着自己的童话便是真实的,童话里的梦想终有一天会成真。可当他面对自己爱情的童话时,失败了、苦恼了,那诗句再也隐藏不了内心的***,他竭力地摆脱、摆脱……可终究怎么也敌不过自己的心灵之魔。他在“回家”前给儿子写了一首《回家》在诗中我的眼前又再度呈现了顾城的敏感、脆弱、诚实和充满热情。他曾以恶劣的态度拒绝过他的儿子,可在这里,他表达了悔意和重新生活的渴望:
,……我离开你/是因为害怕看你/我的爱/像玻璃……杉/你不知道我现在多想你/我们隔着大海/那海水拥抱着你的小岛/岛上有树/有外婆和你的玩具/我多想抱抱你/在黑夜来临的时候/杉/我要对你说一句话/杉/我喜欢你/这句话只是说给你的/再没有人听见/爱你,杉/我要回家/你带我回家……”此时的顾城走出了童话的误区,但在那现实的世界里溶不进他童话的灵魂,所以他选择了“回家”的道路。在张捷鸿的《童话迷惑》说:“顾城把‘回家’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这未免太肤浅,那只不过是顾城从童话中醒来的表现,此时的他体会到自己是一个父亲,一个父亲就应该爱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能体会他全部的爱。顾城,他回归了,他不再在童话的迷宫里迷失自己,麻木自己。他不再把自己最真挚的情感写在最后一首《回家》里,我真为他高兴,为他解脱了沉迷的归路高兴,请别再打扰他
......
三、朦胧之比较
朦胧诗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诗潮,也是一个艺术成就相当高的诗潮。它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诗歌观念和审美意识,引起了诗坛的震动,给当代诗歌送来了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范式,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朦胧诗的作者们是一批在10年浩劫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他们有着大致相同的精神历程,因而也有着大致相同的思想倾向和审美倾向,但是,作为一个个的个体,都也显示了不同的精神面貌和艺术追求,特别是对那段特殊年代的态度,有的人持怀疑的态度,有的人悲伤而忧怨,有的人是永远的走不出来现在我们就北岛和顾城的诗进行比较:
试看北岛于1979年公开发表的第一首诗《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如果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前面我们说过这样的话,“幼年学的,好比石上刻着”,现实曾经深深地刺伤了作者那还未来得及成熟的心,因此,他刻骨铭心,他不再信任,热爱现实,而是持着一种怀疑,指控的态度,例如:“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我们可以理解,一个正常人对于深深伤害自己的东西,一时半会是难以接受的,就好象“一朝被蛇咬,十年怕绳索”。这作把这种深深的伤痛用诗歌表现出来,当然不能平铺直叙,而是制造了很多意象,没有那种心灵创伤的现代人,很难与作者达成共鸣。作者那特殊的经历也许可以说是作者创作的来源,它令作者有太多太多的悲叹,这种悲叹流露在诗歌中便形成了深层、悲天悯人的情绪。从作者那深沉的诗句中我们可以或多或少了解当时的社会,不能迈步,不能唱歌。
再来看看顾城对那段岁月是怎样理解的,在顾城的诗中,《生命幻想曲》是较早的优秀篇章。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充满苦闷的少年幻想家和追求者。但是,从诗里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不成熟,他一会儿悲观、消极:“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有时又积极奋进:“时间的马累倒了/黄尾的太平鸟/在我的车中做窝/我仍要徒步走遍世界,”“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这是一个充满了理想的苦闷、无力驾驭自己的命运却又是执着追求的少年形象。诗作显现出一种淡淡的孤独、寂寞和茫然的情绪。这是那段苦难岁月给年轻的诗人心灵上投下的浓重阴影。
四、后记
当初选择顾城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他,病态”的诗篇,是因为评论家们宣传的死亡哲学、死亡诗学。是因为他的《墓床》、《英儿》、
Page10of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