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比较文学3讲·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 】是由【放射辐射】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比较文学3讲·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比较文学3讲·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
王国维——外界的刺激是文学和哲学发展的动力
“我国人之特点,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方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
《红楼梦评论》(1904)——叔本华的美学理论来衡量《红楼梦》
林纾小说对中国文坛的影响:
①使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比较真地了解西方社会内部的情况及西方的国民性;
②使大家“知道欧美也有所谓文学,亦有所谓可与我国的太史公并肩的作家”;
③提高了小说在中国的地位,开中国近代翻译世界文学作品之先河。
林纾小说的序跋,可以称之为近代中。
1907年,鲁迅《摩罗诗力说》“别求新声于异邦”
《摩罗诗力说》发表,标志着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的开始。
2、比较文学在20年代的兴起
1919年,章锡琛翻译(日)木间久雄《新文学概论》
1920年1月,田汉《诗人与劳动》
1919-1925年,茅盾《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俄国近代文学杂谈》、《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1920年,吴宓《论新文化运动》《红楼梦新谈》
1923年,《希腊文学史》:《荷马史诗与中国文章比较》——荷马史诗与中国弹词最相近似
1924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的比较”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
冰心《中西戏剧比较》何基《中西文艺复兴之异同》梁实秋《歌德与中国小说》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滴》
赵景琛《鲁迅与柴霍甫(契诃夫)》《柴霍甫与安徒生》《中西童话比较》《中西民间故事的进化》
1929年,(英)瑞恰慈I·A·Richard在清华开设“比较文学”
“如果说比较文学当初在法国和欧洲是作为文学史研究的一个分支而产生的,它一开始就出现于课堂里,是一种纯学术的’学院现象,那么,20世纪伊始,比较文学在中国,却不是作为一种单纯的学术现象,也不是在学院中产生,它与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密切相关”乐黛云
(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以及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被翻译过来。
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文学研究和介绍。
戴望舒、陈诠、傅东华、梁宗岱
瞿孟生P·D·Jameson《比较文学》
1931年,傅东华翻译(法)洛里哀《比较文学史》
1937年,戴望舒翻译(法)梵第根《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