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是由【xreqing】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留守儿童心理安康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应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心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别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安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心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发动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安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由于经济、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而被留在农村,和祖辈一起生活或寄养在叔辈朋友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接近2000万,这个数字仍在逐年增加,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据调查显示,%,差不多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存在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另一项调查显示,%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假设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会给和谐社会构建带来隐患,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
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和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身心安康。和父母关系越亲密,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自卑心理问题越明显.
心理学研究说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和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络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时机,内心烦恼和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和别人的社会交往。周宗奎等人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上、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开展的异常。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晋级为打架斗殴,打骂老师和同学,甚至是长辈。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犯罪现象。
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疑心,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和人交流时充满警觉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缺乏完好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大多数儿童来说,,因此,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和父母进展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的缺失,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
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分为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两种。在隔代监护中,监护人多数是其祖辈,包括祖父母、、生活习惯多和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放松和原那么放宽,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上代监护指由父母同辈人,一般为亲戚或朋友来代养的方式,对孩子的监视也大多不如父母强。一是亲友要维持自身生计,难以全精力投入教育孩子。二是孩子不属亲生,或过度溺爱,易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或过于严厉,易使孩子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和行为。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缺乏制约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安康开展。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展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安康开展缺少正确的引导;部分老师无视了和留守儿童的沟通,%的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家访过,被无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开展。
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开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阔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开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浸透性,一些庸俗和低级兴趣的作品也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视力度不强或失控就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安康教育的对策
,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
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就要求父母应和孩子经常保持联络,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和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做到严和爱的结合;同时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展思想交流,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和其父母和学校联络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安康成长。
,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康开展多作奉献。第一,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装备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老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效劳。第二,,使其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讨论并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经历。第三,,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交流和讨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虑。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可以培养他们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老师通过对辅导小组的关注和有方案的指导和参和,可以使留守儿童的朋辈辅导小组成为促进儿童心理开展的有效途径。
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烦恼,,留守儿童应以安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只能学会调整自己,,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为自己树立目的,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和老师、同学接触,主动和父母沟通,英勇面对和抑制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