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文档名称:

学佛的22个关键问题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1,397KB   页数:3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学佛的22个关键问题课件.ppt

上传人:kang19821012 2022/10/11 文件大小:1.3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学佛的22个关键问题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学佛的22个关键问题课件 】是由【kang19821012】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学佛的22个关键问题课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学佛的22个关键问题课件
学佛的22个关键问题
第一问云:菩萨离世俗之地,不向(同)声闻缘觉之行,欲令一切众生除烦恼苦,作何法者?
谨对:谓诸凡夫有人我执;由执我故起烦恼业,沉溺三界,轮转四生,受苦无穷,莫能自出;即此三界,可治(住)可坏,故名为世,隐覆真理,显现妄法。又名为俗地者,即是依持之义,既依人执,世俗事成,故人我执名世俗地。若二乘人修我空观,了人我空,不起凡夫诸漏烦恼,不发世间生死漏业,虽离凡夫世俗之地,由(犹)有法执见,有五蕴生灭之法执,有世间三界之苦,深厌生死,乐求涅盘,不乐住世,救拔群品,故是声闻缘觉之行。若初发心修行菩萨,自信已身有真如法,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无相法,离一切相,都无所得,了人法空:了人空故不著三界能离凡夫世俗之地;了法空故不乐涅盘,不向(同)声闻缘觉之行;了人法空能离凡夫二乘之行,名菩萨行。故维摩经云:『非凡夫行,贤圣行,是菩萨行』。此菩萨行契顺真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故离凡夫世俗之地,不向(同)声闻缘觉之行。能为众生说如是法,令离一切烦恼之苦,故修无念,离一切相,即是此中所作法也。
学佛的22个关键问题第一问云:菩萨离世俗之地,不向(同)声闻
第二问云:又不退、入行菩萨内所思意,外身显现法中,内修第一行法,何是外行?第一法是何?谨对:所问深远,文意难知,须述两解,以通妙趣。第一释云:夫云不退总有三种。一信不退、即十住初,自信已身有真如法性,无动念是本原心,由有此性,决定成佛,深信解故,分证真如,决定不退大乘正信,亦不退转趣入二乘,亦能权现化作佛身,八相成道,利众生事,由得定信,成此功能。故此菩萨名信不退。二证不退,即初地位断分别障,正证真如,一念能至百佛世界供养百佛,请转法轮,开导群生,拔济含识,由证真如离分别故,不起一切烦恼过失,永不退失真如无漏心,故此菩萨名证不退。三行不退,即入八地,常任运住纯无相心,在法□(驶)流,任运而转,刹刹那那万行倍增。外虽起化,不动无相,内虽无动,外化无穷,由不退动无相行故。此位菩萨名行不退。今此文中言不退者,即此三位不退人也。言入行者,行谓行位,即入此三不退位也。此诸菩萨内心所有思惟意乐,为化众生外起作用,是故名为外身显现,即彼所修无相妙行名为内修第一行法。第二释云言不退者即不动也,若心无念名为不动,若至无念不动行中,名为不退,入行菩萨,内心所有思惟意乐,行住坐卧,常现在前所修行中,是故名为外身显现;而其内修无相妙行常不动念,名为内修第一行法。
第二问云:又不退、入行菩萨内所思意,外身显现法中,内修第一
第三问云:修身口意、从初至终、行(修)、行如何?谨对:修身口意须戒定慧。言修戒者复有三种。一摄律仪戒,离身口意所有十恶。二摄善法戒,即身口意所行十善。三摄众生戒,即行十善利益众生。修行如此三聚净戒,即是初修身口意也。言修定者,身定,谓即结跏趺坐,不低不昂,不傍不侧。故经偈云:『见诸跏趺像,魔王尚惊布,何况入道人,端坐不倾动。』口定谓即言成准的,语行相应,心口皆顺,如说能行,如行能说,楷定正邪,令物归信。心定谓即远离散乱,常在有相无相三昧,恒不远离心一境性。有相定者,即经所说观佛三昧,观净土等。无相定者,即经所说离一切,一切分别。身口意业能如是定,即是次修三业地也。言修慧者,身慧有二,有相无相二种别故。身谓:眼耳鼻舌身也,身者聚义,聚此五种,总名为身。此五虽无计度随念,而亦得有微细分别,能取色声香味触境而生恋著。于此五尘有二种慧,若能了知是非好恶,不迷不谬,名为世间有分别慧。若于此五无所分别,虽了了知而不贪著,是则名为无分别慧,即修身业所有慧也。口业慧者亦有二种,有相无相二种别故,辩说善恶令众生知,是名有相口业慧也。虽能计别得失差别,而于其中不著语相,虽终日语而无所语,虽常说法而无所说,是即名为无分别语,是名依慧所修语也。言意慧者亦有二种,有相无相二种别故。若意了知一切诸法善恶得失,因果差别,舍恶从善名有相慧。能于此中都无所得,于一切法无所取舍,心念不生,名无相慧。若身口意依如是慧而修行者,是究竟修身口意也。
第三问云:修身口意、从初至终、行(修)、行如何?谨对:修身
第四问云:又今处于五浊恶世,自既无缚,彼亦无解,义如何者?谨对:浊者滓秽不清净义,众生所以处浊劫者,由自身命不清净故。众生及命皆浑浊者,由烦恼浊。有烦恼者,由其见浊,妄见尘沙,遍处生执不清净故,名之为浊。众生本性即是真如,常乐我净具恒沙德,自背本源,妄生诸见,起烦恼业受苦无穷。真乐本有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觉。如是一切皆从见生。见浊不生,诸浊皆净。若离妄念,照达心源,净相尚无,浊相宁有,离净浊相,不见身心,无挂无碍,谁缚谁解,了无解缚,乃能离缚,但自无缚,彼亦能解。如斯妙义,著在群经,伏愿披寻,昭然自见。
第四问云:又今处于五浊恶世,自既无缚,彼亦无解,义如何者?
第五问云:佛有有馀无馀涅盘,此二涅盘为别实有,为复假说?谨对:言涅盘者是圆寂义。圆谓圆满,具众德故。寂谓寂静异苦障故。涅盘不同,诸教异说,就要而言,不过四种:一者自性清净涅盘,谓一切众生,本真如理,虽有容染而本性净,具无边德,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其性本寂,故名涅盘。二有馀依涅盘,谓即真如出烦恼障。此有二种:若二乘人至无学位,依此生死苦身之上,断烦恼障,显真如性,心德寂静,名为涅盘。而此苦身尚未弃舍,苦未寂静,名有馀依。言馀依者即苦身也。若佛世尊烦恼虽尽,身心寂静名得涅盘,有馀无漏,常乐我净,功德身在,依此身上所得涅盘,是故名为有馀依涅盘。三无馀依涅盘,谓即真如出生死苦。此有二种:若二乘人至无学位,一切烦恼,先已断尽,今复更厌此苦依身,以灭尽定灭其心知,又自化火焚分段身,无苦依身,诸苦永寂,是故名曰无馀依涅盘。若佛世尊无漏功德所依身上,一切烦恼,生死苦恼悉已寂静,永无苦恼馀所依故,是故名曰无馀依涅盘。四无住处涅盘,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大智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盘,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曰涅盘。若诸菩萨至第五地能断下乘般涅盘障,能证真如无住真理,外为分得无住涅盘。若佛世尊一切障尽摩诃般若解脱法身三事圆满,名大涅盘。四涅盘中一切众生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既四涅盘皆依真立,就其出障,立四不同,据其真如,体无差别,故佛身上有馀无馀,但约义存,实无有二。
第五问云:佛有有馀无馀涅盘,此二涅盘为别实有,为复假说?谨
第六问云:佛有三身,其法身者周(周)遍法界,化身各各在一切佛,而其应身有一有异?谨对:然其佛身诸教异说,或开或合,义理多门。今者先明佛身之相,次则显其开合之门,然后答其所问之义。统论诸教有五佛身。第一身者是诸如来真净法界,具无数量真常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如来平等共有。此有二名:一名法身,是报化身、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名自性身,真如乃是诸法自性,是报化身实自性故。第二身者是诸如来三无数劫所集无边真实无漏自利功德,感得如是净妙色身,诸根相好,一一无边,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此有三名:一名法身,诸功德法所集成故,二名报身,以果酬因受乐报故。三名自受用,唯自受用妙法乐故。第三身者,谓诸如来三无数劫所集无边利他功德,随住十地菩萨所宣所显渐胜相好之身。此有五名:一名他受用,令他受用妙法乐故。二名报身,酬报菩萨见佛因故。三名应身,应诸菩萨净心现故。四名化身,前后改转如变化故。五名法身,诸功德法所庄严故。第四身者是诸如来大慈悲故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凡夫所现微妙粗功德身。此有三名:一名化身,以非真身如化现故。二名应身,但应凡小心所现故。三名法身,亦功德法所集聚故。第五身者是诸如来为化六道、外道等类诸众生故所现种种异类身相。
第六问云:佛有三身,其法身者周(周)遍法界,化身各各在一切佛
此有二名:一名化身,但是暂时变化现故。二名应身,暂应六道众生现故。非法身者,非功德法集成相故。明佛身已显开合者,或有圣教开为五身,依广义门具分别故;或有圣教开为四身,即五身中前之四身,不说第五,第四摄故,暂时化现,非久住故;或有圣教合为三身,谓法,报,化。此有三义:或合五中前之二身名为法身,其第一身是真如理,其第二身是真实智,理智无别合为一故。金光明经说法如如及如如智,名法身故。其报身者即是五中第三佛身,报诸菩萨功德因故。其化身者即五身中第四化身,谓化地前凡小现故。第二义者,或初法身即前五中第一佛身是诸功德法之体故。言报身者,合前五中第二第三,有经论中皆名受用,为自为他受乐报故。化身即是五中第四,义如前说,此依大乘经论说也。小乘经论说法、报、化三身之义与此不同。言法身者即是如来无漏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此五是其功德之法,是诸圣贤所依体,故名为法身。言报身者即是王宫父母所生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酬报过去因之果故。言化身者即是如来所现神通化相身是。此有二种:一者共有,即同二乘所有化现十八变等;二不共有,即如经说如来所现大神变身。或有圣教合为二身,一者法身,即合五中前之二身,二者化身,即合五中后之三身,义如前说。或有圣教合为一身,即是五中前之四身皆功德法,总名为法。自体依止聚集义故,总名为身。显开合竟答所问者。所言法身周遍法界,此依五中前二身说真如妙理,及能证智,理智平等皆遍周故。化身各各在一切佛,即是五中第四佛身,随彼佛所现别故。应身为一为异义者,此言应身即当五中第三佛身。此佛应身随应十地菩萨所现。初地菩萨所现佛身坐于百叶莲花台上,一叶有一大千世界,其佛身量称彼莲花,二地所见坐千叶莲花,三地所见坐万叶莲花,乃至十地如是转增。初地见小,二地见大,同处同时不相障碍。不可言一,不可言异。不可言一者,十地所见各不同故;不可言异者,所见之佛无别处故。菩萨所见,一异若斯,诸佛应身,一异亦尔,一微尘中有无量佛,一刹那中含三世劫,一佛住处有一切佛,一切佛国有一切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同处同时,不相障碍,以诸色法无实体故,真如理智无限碍故。如众翳者,同于一处所见差别,不相障碍。如众灯光,各遍似一。由是义故,非但诸佛所现应身非一非异,乃至报化身亦尔。
此有二名:一名化身,但是暂时变化现故。二名应身,暂应六道众生
第七问云:佛有一切智,因从修行六波罗蜜,但本性清净湛然不动,是一切智,此二种如何?谨对:佛一切智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就,本性清净,湛然不动,是一切智者,据有因说也。因从修行六波罗蜜成一切智者,就具缘说也。因缘具足,一切智成,随阙一种则不成就。此中随阙因缘义者,虽有内因,若不修行十波罗蜜无由能成佛一切智,若虽修行十波罗蜜,而心取相乖背本因,亦不能成佛一切智,故起信论云:如是报身功德之相,因波罗蜜无漏行薰,及由真如不思议薰。内外二薰之所成就一切智用在于报身,报身尚然,智何不尔。
第七问云:佛有一切智,因从修行六波罗蜜,但本性清净湛然不动,
第八问云:众生若行诸菩萨行,发菩提心,如何发行?谨对:夫欲修行诸菩萨行者,先须发起大菩提心,然此发心有其二种:一令初根发有相心,二令久机发无相心,所言有相菩提心者,复有三种:一、厌离有为心,为说世间生死苦恼,令其厌离不乐有为,永断诸恶为出离因。二、欣乐菩提心,为说佛身无量功德,究竟安乐,令其欣乐修行诸善为成佛因。三、悲愍有情心,为说悲愍一切众生自得无量胜妙功德,令生广大救度之心。此三名为大菩提心,由有此心能行万行,故经说此名加行持,能持六度加胜行故。所言无相菩提心者,菩提名觉,即是真如,此性澄清离一切相,但离妄念,觉道自成,何假起心外念求取。若发心念,外求菩提,此乃妄心返成流浪,纵修万行,岂成菩提。今者但能一切不发,是名真实发菩提心。所言菩提既即是觉,不被一切烦恼破坏,即是诸法真实之心。所言发者,即是显发,但能不起一切妄情,菩提真心,自然显发,是名真实发菩提心;虽名发心而无所发,由无所发,无所不发,乃是广发大菩提心,非但名为发菩提心,亦名真行菩萨妙行,如前三种发菩提心,若无后说真实发心,纵多劫修行终滞生死。如斯解释深契佛心,亦顺大乘无相妙理。
第八问云:众生若行诸菩萨行,发菩提心,如何发行?谨对: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