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汉族传统节日介绍.docx

格式:docx   大小:34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汉族传统节日介绍.docx

上传人:feifei 2022/10/12 文件大小: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汉族传统节日介绍.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汉族传统节日介绍 】是由【feifei】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汉族传统节日介绍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汉族传统节日介绍
汉族传统节日介绍
汉民族15个主要节日
春节
上元节(元宵节)
花朝节(花神节)
上巳节(女儿节)
寒食节、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元节(鬼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节
腊八节
祭灶日(小年)
除夕
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与中秋节被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
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也包括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它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新年节日。中国的汉、壮、布依、仡佬、瑶、京、朝鲜等民族,以及居住在海外的华人都过这个节日。朝鲜、韩国和越南等国也有过春节的传统。
春节是一年中快乐气氛最为浓郁的节日。新年伊始,古人在这一天实行朝贺,迎神拜祖,占卜气候,祈求丰收,从事各种消遣活动。久而久之,庆祝的时间向后延长,庆祝的内容渐渐丰富。
庆祝的主要内容有:
1、过小年。时间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传闻灶王爷要在这一天到天上汇报人间的状况。民间就在这一天祭灶,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除夕,俗称大年。在这一天,家人团聚,吃团聚饭,喝分岁酒,守岁,贴门神和春联,燃放爆竹。
3、正月初一。家人团拜,然后出行,路遇亲友,互致庆贺。
4、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和终结,人们吃元宵,赏花灯。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汉族、壮族、朝鲜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都过清明节。清明节的前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这一天便叫做寒食清明节当天为先人扫墓,给祖先的坟墓除草添土。宋代以后,寒食禁火的****俗渐渐消逝,清明扫墓仍普遍流行民间。
此外,人们在清明节还有春游游春,放风筝,荡秋千的****俗。
端午节
提起吃粽子,大家都知道这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屈原胸怀爱国***,却报国无门,在楚国遭遇秦国大举进犯之后,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汩罗河而死。民间为悼念屈原,在每年的这一天包粽子投入河中,让鱼蟹吃饱以免损害屈原的遗体,并且实行龙舟竞渡表达哀思。以后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就成为了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流行于汉族、壮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节日的起源还有其他的说明:认为古人把五月作恶月,有很多的禁忌,因而有挂艾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俗。
中秋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中秋节又有祈求团聚的信仰和相关****俗活动,故亦称团聚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旧时,一些地区的妇女或姑娘们要在晚间祭月,祭月用的供品是各种月饼和切成花篮状的西瓜等,形态都是圆形,象征着合家团聚。祭拜后,全家围坐在院中,一起吃月饼,饮桂花酒,赏月。中秋节还有给小孩子送兔儿爷的****俗。如今祭月仪式已渐渐消逝,中秋节成为了人们团聚和消遣的节日。
那些消逝掉的汉族传统节日
消逝掉的节日之上巳节(女儿节)
每年三月初三、五月端午、七月初七都被国人称为女儿节。另外,每年公历9月1日,也是四川广元一带的女儿节。
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殊香甜。女儿节最普遍的****俗,就是妇女们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好玩味。女儿节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女儿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直到今日,女儿节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调传统节日。但不少****俗活动已弱化或消逝,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闻,始终流传民间。
消逝的节日之花朝节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农历二月初二实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节的。
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巡游赏花,称为春游。姑娘们剪五色调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师花、放花神灯等风俗。这一天,女孩还要到花神庙去烧香,以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密。
消逝的节日之寒食节
寒食节的详细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一零一零五天(在4月5日左右)。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加。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记忆犹新介推高风亮节
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寒食净肠:去野外采集野菜,吃清淡的食物,净化肠道。
消逝的节日之天医节
农历八月一日宋代以为天医节,祭黄帝、岐伯。
民间的百姓会在这一天收集草尖上的露水,然后中午时分用上好墨砚磨成汁,然后使筷子沾墨点儿童的心窝及四周,谓之点百病。临朐一带,八月朔采豆棵上的露水储存起来,据说这是龙的汗水,用来做饭可以医治百病。当地还有用这露水和老桃叶作桃叶膏的****俗,凌晨(日出前),用一块干净的布,到豆地里采露水,把露水和老桃叶一起放到锅里,以破布鞋底为燃料,将桃叶熬成汁,捞出渣子,再将桃叶熬成稠糊,这就是桃叶膏。桃叶膏治疗腹中郁积病,非常有效。
济南地区农村在这天吃黍米,叫作来丰糕糜,鲁西北地区叫来丰糕,阳信一带还献糕祭场,以祈丰年。天医节忌雨喜晴,农谚说: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意思是此日下雨,来年必定春旱。
消逝的节日之人庆节
人庆节,又称人胜节、人日节等,在农历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传闻女娲创建苍生,并於第七天造出人,故此初七为人的生日。
每年人日节这天,人们都希望天气晴好阳光普照,这样,就代表新的一年里平安顺当。假如是阴雨天气,便代表这一年运气不好。所以,人们便会在这天实行祈祷活动,祈求一年康顺!
人庆节除了祈祷活动之外就是饮食风俗,因地区而不同,有的地方吃面条,取健康长寿之意;有的地方吃用芹菜(勤快)、大蒜(划算)、葱(聪慧)、韭菜(耐久)以及鱼(有余)、肉(取富足之意)、米果(取团聚之意)等做成的七菜羹,借七种菜的谐音或寓意,祝愿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家庭美满华蜜。
汉代时人庆节的主要风俗是占卜活动据《占书》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
到了魏晋,老百姓在正月初一时,把鸡的画像贴在门上,或画在门上;正月初七则要把人像贴在帐子上,据说可保家人平安。
古人在人庆节这天,特殊强调以人为本,有多种庆祝活动和礼仪活动,如戴人胜、登高、逐鬼鸟等。人庆节登高与重阳节登高的消极避祸的观念不同,人日节登高更具有主动祝颂祈福的内容。
汉族的禁忌
一个地区有本地的禁忌****俗,它传承古老传统地域文化与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等因素,持续而发展,并受民族宗教和社会发展影响,与当地生产力的进步相适应。和政县禁忌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汉族群众忌用筷子敲击锅、盆、碗、碟,忌用有裂缝的碗碟、茶具;给客人盛饭菜或沏茶时忌用单手给长辈端送接东西。不能反手和左手舀饭、添菜、夹菜,不能口叼香烟端饭菜,添茶水;忌在客人面前走路;忌和客人谈话、打喷嚏、打呵欠,在客人、亲戚面前打骂孩子。对水源非常爱惜,讲究清洁,不能在井、泉边洗脏物。蒸酥盘、酿造和油炸食品时,忌讳生人撞入厨房。长辈或上级面前不能虎担腿(翘二郎腿)、仰趟而坐,妇女坐时须两腿并拢。同桌就餐,不能迫不及待地抢吃、抢喝,坐在上席的长辈不动筷子,下席忌先动筷子;不能把桌子的剩余的肉食、面食带走。忌讳年青人对长辈和庄院的前辈不问话,否则将会惹人笑话,或是笑话父母对儿女教养不够,或没有教养。信件、电话或电报中报喜不报忧。
不能从劳动工具、衣帽和人身上跨过去。短裤凉晒不能挂在人的迎面处。上炕必需脱鞋,不能在灶门口烤鞋袜等物。一些地方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比较深厚,妇女不与男客同席,妻子不与丈夫同宗长辈同桌吃饭。妇女一般状况下不祭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忌讳从窗户递碗筷。
忌把筷子插在米饭上,因为这是祀鬼神的方式。一双筷子不能长短不齐。忌用筷子掏牙齿。忌别人夹菜时,伸过去夹另一盘菜或夹菜时自己的筷子翻来覆去、挑食或大口贪吃。
忌讳与客人谈话时随意打断或插话。吃饭时忌讳脱鞋、摸脚趾、伸懒腰,忌暴食暴饮。宴席中有隔席不说话、不问酒和不迟到的讲究。忌在卧房和厨房里吐痰、擤鼻涕。饮酒时不与长辈猜拳,若征得长辈的同意,向长辈敬酒两杯后方可猜拳行令,猜拳时拇指和食指、无名指和小拇指不能同时出数,忌讳掌心向下、或上下抬的幅度过大等****俗。
猜你喜爱: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