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36例重症肺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22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36例重症肺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docx

上传人:科技星球 2022/10/13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36例重症肺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36例重症肺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是由【科技星球】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36例重症肺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36例重症肺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治措施,寻求有效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3月我院内科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36例重症支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另外随机选取给予单纯西医治疗的36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对比分析显示,,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200ml静滴,在呼吸困难改善、咳嗽、肺部湿罗音消失时间、住院天数、体温稳定时间均明显缩短,病情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重症肺炎临床治疗中西医结合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C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189-01
重症肺炎是内科临床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常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重症肺炎是需要进行防治的疾病之一,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现将2011年6月至2013年3月本院内科治疗的36例重症肺炎病例资料分析如下。


观察组36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1个月~11岁,平均年龄(±)岁。对照组36例患者为我院同期收治的重症支原体肺炎患者,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2个月~10岁,平均年龄(±)岁。两组患者均经临床诊断证实为支原体肺炎,并排除其他严重合并症和并发症,两组均无阿奇霉素过敏患者。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具有可比性。

两组均给予:(1)抗感染治疗:,每日一次静脉滴注,连用3d,儿童用量按10mg/(kg・d)计算。症状好转后,,每日两次口服[1]。(2)退热治疗:,放入100ml温水中冲服,3~5h后可重复应用,对于持续高热者,加用地塞米松10mg,每天一次静滴。(3)丙种球蛋白:1g每天,连续应用3天。(4)吸氧:对于喘息明显的患者给予低流量吸氧[1]。,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200ml静滴,每日最高不超过20ml,每日1次。

治疗一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起效时间、治愈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痊愈:患者全部症状和体征消失。显效:治疗1~7d,体温下降,咳嗽减轻,肺部音消失,胸部正位片检查明显好转或消失。有效:治疗8~14d,体温下降,咳嗽减轻,肺部音减轻。无效:治疗14d以上,仍有发热、咳嗽,肺部仍有干湿音,X线胸片未见好转或病情加重。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碧聊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显著性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见表1)。由表1可见,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住院时间以及治疗总费用比较(见表2)
、反酸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但均较轻微,未影响继续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侵及患者肺部引起的间质性肺炎。重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剧烈咳嗽、咳痰。临床治疗以抗感染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本研究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因为两组患者均为合并有持续高热症状,在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并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滴,有效避免了严重后遗症的发生[2]。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痰清注射液治疗,痰热清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化痰等作用,可用于风温肺热病属痰热阻肺证,症见:发热、咳嗽、咯痰不爽、口渴、舌红、苔黄等,还可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出现的上述症状[3],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了患者的康复。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效果基本相同,但是症状控制后,改用口服阿奇霉素治疗,可有大大方便患者用药,降低治疗费用,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J].航空航天医药,2010,32(11):2023-2024.
[2][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0):114-115.
[3]罗艳梅,[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