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爱你汉字
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的发现
王懿荣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他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发现甲骨文,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1899年秋,年过半百的王懿荣身患疟疾,京城一位老中医为他开了一剂药方,其中一味药是龙骨。其家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药铺将药抓回来,王懿荣无意中发现龙骨上有许多规律的符号,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字体非籀非篆。为一探究竟, 他专门派人去达仁堂药铺购回全部龙骨。王懿荣对龙骨进行反复推敲、拼合,深厚的金石功底让他很快了解到这些龙骨是龟甲和兽骨,上面的符号是用刀刻的文字,裂纹是高温灼烧所致。“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王懿荣确认这些甲骨上所刻的符号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古老文字。
位于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的殷墟是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古称“北蒙”。1880年左右,这里的村民从泥土中挖出刻有明显符号的龟甲和牛骨,称之为龙骨。他们发现这些龟甲和牛骨有止血作用,治疗外伤疗效尤佳,因此收集起来卖给中药店。
据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记载,王懿荣共买过三批甲骨。最初他在古董商范维卿处买到12片甲骨。1900年春,王懿荣买到900多片龙骨。不久他从古董商赵执斋手中买到几百片甲骨。一年时间里,王懿荣共买到1500多片甲骨。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也是金石学家,他和王懿荣一起研究甲骨,断定甲骨是殷商时代的遗物和文字。后又加以研究,证实龙骨上的符号是比金文(钟鼎文)更为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
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王懿荣临危受命,率众奋力抗击,誓死不做亡国奴,最终以身殉难。之后,王懿荣的长子王翰甫为还债,变卖家中文物,刘鹗得讯赶来,将王懿荣所藏的甲骨全部买走。刘鹗又通过古董商赵执斋买到3000多片甲骨,他还派二儿子赴河南安阳等地搜集到1000多片甲骨。刘鹗总共有5000多片甲骨,并称这些甲骨为“龟版”。这时范维卿再次从安阳收购龙骨,然后卖给了金石学家端方。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鹗选“龟版”1058片印成《铁云藏龟》,为我国第一部甲骨文的著作。
街头错别字
汉字的历史
商代之前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贾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号称贾湖刻符。有的学者认为只是刻符,有的认为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曾对贾湖契刻进行了深入探讨考证,提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健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北京大学历史系古文字学家葛英会也认为“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文字”。
自张居中和李学勤教授等合作撰写的《The earliest writing Sign use in the seventh millennium BC at Jiahu,Henan Province ,China 》一文在英国Antiquity杂志发表之后,引起国内外一些媒体的关注,国外感兴趣的学者在《科学》网站还进行了讨论。蔡运章、张居中《中华文明的绚丽曙光——论舞阳贾湖发现的卦象文字》分析[1]:贾湖21个刻符里,已认识的11个字,分别属于反映易学里离、坤两卦之象的卦象汉字。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朱琚元(彝)副研究员与曲木约直(彝)副研究员,曾亲自到郑州与舞阳考察,逐一对应释读,认定它们是路南古彝文,认为古彝文保留了原始汉字的系统,认为彝族是中原战争里古华夏族外迁的一支人群的独立发展。
双墩刻符
七千多年前的蚌埠双墩遗址,发现630多刻划符号,丰富多样,就同期国内外文化遗存来说,都十分罕见,惊人。符号种类之多、内容之丰富是同时期其他遗址所无法比拟的。双墩刻符的功能可以分为表意、戳记、计数三大类。 2009年10月24日至25日,3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聚集蚌埠,就“蚌埠双墩遗址刻划符号暨早期文明起源”展开研讨。众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双墩刻符反映了早期双墩先民的生活形态,已经具备了原始文字的性质,是汉字源头之一。
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的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即半坡陶符,于省吾认为“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其中一些是数字。
青墩刻符
属于长江下游区域良渚文化的江苏省青墩遗址,距今5000年前,有数字刻符。
庄桥坟刻符
属于长江下游区域良渚文化的浙江省庄桥坟遗址刻符,距今5000年前,有的连字成句了。
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事为主的可识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