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文档名称:

稻盛和夫语录100条.docx

格式:docx   大小:3,738KB   页数:3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稻盛和夫语录100条.docx

上传人:Alone-丁丁 2022/10/17 文件大小:3.6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稻盛和夫语录100条.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稻盛和夫语录100条 】是由【Alone-丁丁】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稻盛和夫语录100条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稻盛和夫语录100条
稻盛哲学从哪里来
曹岫云
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2年10月23日,在日本航空重新上市后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人向稻盛提出一个问题:“京瓷哲学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佛教的影响?还有,在佛教并不普及的美国等国家,京瓷哲学能否适用?”
稻盛回答说,我的哲学是在研究精密陶瓷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不是在当了僧人之后才构建哲学的。
我认为,说清楚稻盛哲学是从哪里来的,这不仅能够澄清误解或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稻盛哲学产生的过程,理解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懂得“心纯见真”的道理,我们就可以破除神秘感,就有信心更好地实践稻盛哲学,在生活、工作、经营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稻盛哲学是从佛教思想中来的吗
稻盛的父母信佛,稻盛在五六岁时就有过“隐蔽念佛”的体验,并从此学会了感谢,终生实践。
稻盛13岁患肺结核时,读到了佛教色彩浓厚的《生命的实相》这本书,初步理解了“思念造因”、“心中描绘的事物,会作为现象呈现”。躺在病床上,拼命努力在内心描画善念,并觉悟到了“为社会、为世人作奉献”是善念的最高境界。
后来,稻盛有缘同京都圆福寺长老西片担雪相识,当遭遇挫折、感觉烦闷时,时常得到西片禅师的点拨。稻盛65岁时又在圆福寺剃度出家。
综上所述,稻盛的确受到过佛教思想的熏陶和影响。
尽管如此,却并不能说稻盛哲学来自佛教。
第二,稻盛哲学是从日本文化中来的吗
稻盛从小敬仰明治维新的英杰西乡隆盛,稻盛创办京瓷时就将西乡的“敬天爱人”作为社训。同时,稻盛又赞赏另一位明治维新的英杰大久保利通冷静明澈、注重规则、不讲情面的风格。
另外,日本近代思想家中村天风和安冈正笃也对稻盛产生过重要影响。中村的“积极哲学”,安冈介绍的《了凡四训》,都丰富了稻盛哲学的
来源于发明创造。
发明创造来源于哪里呢?
来源于人的灵感。
人的灵感又来源于哪里呢?
灵感,这种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闪光,它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爱迪生说:创造发明来自99%的汗水和1%的灵感。
换句话说,创造发明主要来自勤奋。这当然是对的,没有99%的汗水就不会有1%的灵感。
但是有了99%的汗水,就一定会产生宝贵的1%的灵感吗?那也不一定。
稻盛认为,灵感不仅来源于勤奋,更来源于心灵的纯粹。
科学实验的本质在于追究事物包含的真理。
那么,真理,即事物的真相怎样才能反映到人的心里呢?
稻盛说:“从年轻时开始,我对自己就十分严格,要求自己集中高度的注意力。我原本是技术员,从事精密陶瓷的研究开发,每天都要反复做实验。为了从实验中发现真理,就必须冷静地、细致周密地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这些现象告诉我们真理,我们必须具备提炼这种真理的能力。我认真专注,死死盯住实验中发生的现象,拼命去发现现象所要告诉我的真理。”“在用这种态度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产生一种感觉,就是说,为了看破现象想要告诉我们的真理,那么,映射出这种真理的我们的心灵这面镜子必须纯粹透明。如果我们心存杂念,或者持有某种先入观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如实接受现象想要告诉我们的真理。”
这就是说:心纯才能见真。只有心灵纯粹,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看到自己过去没看见的东西,包括技术诀窍、商业模式乃至经营哲学。
稻盛用他哲学家的头脑来描述他作为科学家的感觉。这是其他科学家,包括比稻盛的发明创造多很多的科学家,都没有达到的境界。
稻盛说:“在排除一切杂念,专注于一项研究的时候,我感觉某种人生观在心里萌动,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建立自己的哲学。我隐隐约约地意
识到,这样的人生观或者说哲学是极其重要的东西。”
稻盛年轻时研究精密陶瓷,因为忽然来的灵感而使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获得成功。这样的灵感凡是科学家大概都有体验吧。
如果把这种灵感称为“科学的灵感”,那么稻盛先生却有双重的灵感:首先是科学的灵感;除此之外,稻盛还感觉这种科学灵感其实与自身心灵的状态密切相关。他意识到这种关联极其重要。稻盛25岁时已经悟到了这一点。
就是说,只有清澈纯粹的心灵才能看见事物的真相,看透事物的本质。这就是“哲学的灵感”,是更重大的灵感。
既然纯粹的心灵有如此巨大的作用,那么保持心灵的纯粹状态不就行了吗?
科学的灵感或许可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而“哲学的灵感”或称开悟,不仅可以让科学灵感接二连三,而且关联所有人的心灵和生活。
如果把某个科学灵感称作“小悟”,那么这种哲学灵感堪称“大悟”。可以说,这样的开悟达至了“真我”的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稻盛和所有科学家、企业家,包括那些卓越的大科学家、大企业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同时还是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他更深刻地洞察人的心灵,更深刻地理解纯粹的心灵对于人生和工作有多么重要。他紧紧抓住与科学的灵感同时产生的哲学灵感,针对自己这方面的切身感受,注入了深刻的思考,他把自己科学实验的经验和经营企业的经验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成为普遍适用的原理原则。这是前无古人的事。稻盛又善于用普通员工都能理解的、朴实的语言表达他的哲学思想,因而能让全体员工共同拥有、共同实践。
可以说,后来稻盛判断事物的基准、京瓷的经营理念、京瓷哲学78条,乃至阿米巴经营模式等,都是稻盛的纯粹心灵的产物。进一步讲,京瓷的成功、KDDI的成功、拯救日本航空的成功,稻盛事业人生的一切成功,都是稻盛的纯粹心灵的产物。纯化心灵、提升心性这件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我们学****和实践稻盛哲学,就是要纯化心灵、提升心性。只要持续这种努力,拥有一颗纯粹的心灵,我们就可以向稻盛靠拢,我们也可以发现真理,
可以推进工作,拓展经营,使事业成功,使人生幸福,使社会进步。如果人有来世,还可以开拓来世的起点和前程。
前言
稻盛和夫出身是科学家,出名是企业家,但本质上,稻盛先生是一位哲学家。
有人说经营是科学,有人说经营是艺术,但稻盛先生把经营与哲学相结合,创造了“经营哲学”这个词汇。稻盛先生是人类企业经营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用哲学来经营企业的企业经营者。
稻盛经营哲学是稻盛先生在实践中,也就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在科学实验中、在企业经营中,在针对“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命题的自问自答中,自己领悟和归纳出来的。
在实践中产生的哲学又用来指导实践。
在这种哲学的指引下,稻盛先生赤手空拳创建了京瓷和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京瓷创立55年来从未出现过一次年度亏损,平均利润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而且京瓷从未解雇过一名员工。KDDI的发展速度则更快。
在这种哲学的指引下,濒临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迅速恢复了生机,重建第一年就创造了日航60年历史上最高的利润,这个利润还在当年全世界727家航空企业中名列第一,而且遥遥领先。
1983年,在许多中小企业经营者的再三恳求下,稻盛先生创办了企业家的学****型组织“盛和塾”。30余年来,盛和塾的塾生企业已经超过9000家。因为认真实践稻盛经营哲学,其中100多家企业已成功上市。
因为稻盛经营哲学的核心是:“把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所以它不仅是经营者成功经营企业的哲学,而且是希望度过幸福人生的所有的人都可以学****和实践的哲学。
我们衷心希望《稻盛和夫语录100条》能够更好地帮助读者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
第一部分 为了度过美好的人生
敬天爱人
始终以光明正大、谦虚之心对待工作,敬奉天理,关爱世人。热爱工作,热爱公司,热爱国家。
人生方程式(成功方程式)
人生方程式(成功方程式)
我们应该把什么当作行动的指针呢?成功的关键在于“人生·工作的方程式”。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人格·理念)×努力(热情)×能力
人生和工作的结果由“思维方式”、“努力”和“能力”三个要素的乘积决定。这个“能力”和“努力”分别可以从0分到100分打分,两者相乘。这样的话,与自以为能力强、骄傲自满、不肯努力的人相比,认为自己能力平平,但比谁都努力、有燃烧般热情的人能够取得更为出色的工作成果。
在这之上,再乘上“思维方式”。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人生态度。从负100分到正100分打分。因为是相乘关系,稍稍负面的“思维方式”,就会带来负的人生结果。
能力和努力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具备作为人应该有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人生的意义在于磨炼灵魂
如果说人生有不灭之物,那就是“灵魂”。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你在今世所创造的地位、名誉、财产就得统统放弃,只能带着你的“灵魂”开始新的征程。
因此,如果有人问我:“你为何来到这世上?”我会毫不含糊地回答:“是为了在人生谢幕之时的灵魂,比人生开幕之初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
宇宙间存在着因果的法则。原因和结果之间,简直可用等号连接,原因和结果吻合的程度之高甚至可以用“可怕”两个字来形容。短期来说或许不尽然,从长期看,善因结善果,恶因招恶果,因果报应准确无误。“行善而不见其益,犹如草里冬瓜”,中国明代的《菜根谭》中有这样的句子。意思是,行善没有见到报答,好比草
丛里的冬瓜,即使人眼看不到,它照样茁壮成长。
因果必报,但需要时间。记住这句话,不要因为一时不见效果而焦躁,重要的是,平日里不弛不倦,行善积德,坚持不懈。
你在心中描绘怎样的蓝图,决定了你将度过怎样的人生。强烈的意念,将作为现象显现,请你首先铭记这个“宇宙的法则”。
让自己拥有一颗纯洁美好的心灵,这是我们思考如何度过人生时的一个大前提。因为一颗美好的心灵,特别是“为世人、为社会”做奉献的思想,就是这个宇宙本身的意志。
宇宙中存在一股力量,它要让万物进化发展、变得更加美好。我们可以称这股力量为“宇宙的意志”。如果顺着“宇宙的意志”产生的潮流而动,我们的人生就会带来成功和繁荣;如果逆着这股潮流而动,就必然走向没落和衰退。
事情的结果由心中如何描绘而定。如果心里总是思考“无论如何都要成功”,那就一定能够成功;“可能不行,也许会失败”,这种想法占据心灵时就会失败。
心里没有呼唤过的东西,不会自动来到自己身边,现在自己周围发生的所有的现象都不过是自己心灵的反映。
所以我们心里不应该有愤怒、怀恨、嫉妒、猜疑等,不要在心里描绘一些带有否定性的、阴暗的东西,而应该时常抱有梦想,在心里描绘积极的、美丽的事物。只要这样做,实际的人生就会变得美好。
现实很严峻,或许度过今天一天都很难。但是,就在这严峻的现实中,面对未来,能否描绘出理想,这将决定我们的人生。对自己的人生和工作而言,“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希望自己做成那样的事”,就是说,具备大梦想、树立高目标,这一点很重要。
京瓷从创业开始,就描绘自己的蓝图,“首先是西京区第一,接着是京都第一,再接下来是日本第一、世界第一”。不断描绘这样的理想,并持续付出巨大的努力,这才有了今天的京瓷。
描绘远大的理想,用一生来追求这个理想,这就体现了人生的价值,人生因此也会幸福快乐。
如果不以纯洁的心灵来描绘愿望,就不会有卓越的成功。即使抱有强烈的愿望,如果这种愿望是处于私利私欲,那么也许能够带来一时的成功,但这种成功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
基于反社会的动机产生的愿望,越强烈越会与社会发生碰撞与摩擦,结果只会带来更大的失败。
要想把成功长期持续下去,描绘的愿望和焕发的热情必须是纯洁的。换言之,渗透到意识里面的愿望纯洁与否,才是问题的关键。持有纯洁的愿望,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愿望一定会实现。
我们在工作中,要达到看见事情的结果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最初只是梦想或者愿望,之后在大脑中进行认真反复的模拟演练,这样做如何,那样做又如何。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梦想和现实的界线逐渐消失,尚未着手的事情却感觉仿佛已经做过,由此逐渐产生出一定能做好的自信。这就是所谓“看见结果“的状态。
只有深思熟虑到这种“看见结果“的状态,才能完成前人从未做过的事业、创造性的事业,或者需要突破重重壁障的极度困难的事业。
描绘远大的理想,并要付诸实施时,必须问一问自己“动机善否”。通过自问自答来判断自己动机的善恶。
所谓善,就是普遍认为好。所谓普遍,就是无论由谁来看,都认为是好事。因此,不是只符合自己的利益,方便、形象就行。这种动机必须是自己和他人都能接受的。另外,在工作过程中,还要自问“私心有无”。必须查检自己的心,在工作中防止以自我为中心。
动机善,又无私心,那么就不必追问结果了,结果必定是成功。
观察世上的种种现象:宇宙中物质的产生、生命的诞生以及进化的演绎,我们不得不认为,这些现象并不是偶然的产物,其中存在着必然性。
在这个世界上,万物都有进化发展的趋势,这可称为“宇宙的意志”。宇宙的意志充满着爱、真诚以及和谐。所以,我们个人的思维所发出的能量与宇宙的意志协调与否,决定了我们各自的命运。
如果你拥有美好的心性,和宇宙的意志协调和谐,那么你的人生必将充满光明。
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
以“作为人,何谓正确?”进行判断
哲学的根本就在于“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句话。
“要正直”、“不可撒谎”、“不可骗人”、“要信守承诺”、“要关爱他人”,等等,这是孩童时代,父母和老师教给我们的最朴实的道德观。大家会觉得:“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但实际上,恐怕没有人百分之百地实践了这些道德观吧。
不断地用“作为人,何谓正确?”来扪心自问,拿出勇气,把正确的事情贯穿到底。这一点非常重要。
爱、真诚及和谐之心
要在人生中、工作中做出出色的成果,人的思维方式、人的心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导致人类成功的是一颗好心,这颗好心用“爱”、“真诚”及“和谐”这些词汇来表达。我们人类在灵魂深处本来就拥有这样的好心。所谓爱之心,就是把别人的欢乐视为自己的欢乐。所谓真诚之心,就是总想着为社会,为别人做些什么。所谓和谐之心,就是不仅希望自己,同时也希望身边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幸福。
从爱、真诚及和谐之心中产生的思想,就是引导人们走向成功的基础。
把利他之心作为判断基准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既有“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的利己心,也有“即便牺牲自己,也要帮助他人”的利他心。要想把工作做得更好,在作判断时,就不能只考虑自己,还应该顾及周围的人,要满怀关爱别人的“利他之心”。
戒除私心才能正确判断
在做出某项决定的时候,哪怕夹杂些许私心,都会影响判断的正确性,结果就会导致错误和失策。
人心往往偏向于利己。如果大家都把对对方的关心和同情抛在脑后,而把“私”字放在首位,那么就得不到周围人的帮助,工作也不可能顺利推进。而且,这样的想法,会使团队的道德衰退、活力减弱。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抑制“只要自己好就行”的利己心。在判断事情时,经常自问自答:自己做人是否正确,是否夹杂着私心。
要把事物简单化
我们往往有一种倾向,就是把事物考虑得过于复杂。但是,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有必要把复杂现象简单化。把事情看得越简单,就越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越接近真理。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