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我的家乡在诗中.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的家乡在诗中.doc

上传人:mirfkk 2022/10/18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的家乡在诗中.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我的家乡在诗中 】是由【mirfkk】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我的家乡在诗中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我的家乡在诗中
---—-—记一次语文教学的社会活动理论
关键词:家乡 诗篇 名胜古迹
襄阳八中 梁冬梅
曾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你家在哪儿?
学生集体不屑:老师把我们当成幼儿园的孩子了。
再问:假设老师要到你家进展家访,不要告诉我街道、门牌号;只要告诉我,你居住的小区附近的特别标志,可以是醒目的建筑,也可以是发生过大家都听说的故事,目的就是要让我能快速找到你居住的小区。(精品文档请下载)
这一下子,教室里就热闹起来了。平时在介绍家庭住址时都是用街道、门牌号,如今不能用这些,大家觉得新颖好玩,有的在考虑,有的在讨论,一番热闹过后,一部分同学开场举手准备答复以下问题了。我点了一个家在郊区住的同学,他介绍:“我家屋前一百米有一棵相传是襄阳最古老的银杏树。",辩道:“‘今日播报’(本地的一档民主电视栏目)就播过的。”我说:“这个标志算对,我也听说过这棵千年老银杏树,我能借助它找到他的家.”同学们惊呼:这也算数。马上就有个同学站起来说:“我家住在张公祠山脚下,算不算?”我说:“可以算,但你必须先告诉我,这个张公祠的张公是谁?”
那个同学傻眼了,傻眼的不止他一个,很多同学都不知道。讨论到这儿,:“惭愧吧,同学们。身为襄阳人,自己城市里有多少名胜古迹,不知道;有多少历史大家,不知道。甚至连自己住的街道名称的得来恐怕也有不知道的吧。",就顺势布置一道课外理论作业:“大家还记得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和山翁’吧。既然唐朝的一个过路人就能发现咱们襄阳的好风日,咱自己是不是也该好好地感受一下呢?明天放月假,我带同学们来一次襄阳风光一日游,如何?"学生们开场雀跃,“襄阳的名胜古迹太多,一天的时间是绝对不够的,我们的一日游只能按一个主题来游览,这个主题是理解唐朝时襄阳的大概地形和寻访唐朝前的部分古迹,,明早集合后再告诉大家。”最后我卖了个关子。(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二天八点钟,同学们都按时在校大门口集合了。我告诉学生们,孟浩然的足迹就在他的诗篇里,我选择了我们学过的孟浩然的三首诗做我们的行程线路图。一首〈<夜归鹿门山歌〉>,这是语文课本一首必背篇章,〈〈秋登万山寄张五〉〉〈<和诸子登岘山〉>这二首课本没有,但在课堂上我给学生们补讲过,也要求背诵。(精品文档请下载)
我们就从城东出发,按照〈〈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鸣钟昼已昏,,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自然景点有渔梁洲、鹿门山,,是江中的一个小陆地,从诗篇的前两联可以看出,在唐朝时老百姓已把它开发成良田来耕作,我们如今看到的渔梁洲更是一片热闹景象,有各种风味的美食城,有品种繁多的***,有超现代化设施的水上游乐城,它已成为襄阳人平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精品文档请下载)
诗中提到的庞公栖隐处。如今庞公祠这个名称还在,但古迹无存,带学生们在此地转转,感受一下历史变迁。
第二站,带学生们登岘山,此山在襄阳城南,道路图是<<和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这本是孟浩然带着他的子侄们登临岘山时感慨之作,但我们这些后代学生们却可以从中欣赏到岘山的自然风光,又能理解到岘山上人文典故。诗人站在岘山所见到的景观,,仍然能欣赏到“水落渔梁浅,天寒梦泽深”的深秋景象。(精品文档请下载)
诗中提到的“羊公"指的是晋朝的羊祜,“羊公碑”指的是羊祜镇守荆襄时,常去山上饮酒赋诗,曾对同游的人感慨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和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死后,襄阳人民感念他生前造福一方,在岘山为他立庙树碑。望碑者没有不流泪的,羊祜的继任者杜预给碑命名
“堕泪碑".正如诗篇所说的那样“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当年羊祜登临感慨人生,后来孟浩然来感慨羊祜,如今我们又来畅怀历史,缅怀祖先!(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三站,领着学生们向西前进,游览万山。万山是襄阳城西的一座名山,东连道家名刹真武山,西接
〈〈秋登万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假设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这首诗除了“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和“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这两联点题,表达对张五的思念外,其它的都是在写登上万山顶上远眺之景,给我们描画了一幅自然和人和谐的清秋晚景图。我们再登临万山所见之景,忆全然不同了。不见了“平沙渡头歇”的暮归村人,也不见了“如月”的小舟,只见到万山脚下已经高耸的大楼和正在高耸的大楼,还有高楼外的一弯江河。万山之行,让学生们看到了本市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座古老的城市正在向着现代化大都市迈进.(精品文档请下载)
玩耍之后,同学们意犹未尽。热烈讨论着一路上增长的见识,真切地感受到了襄阳确实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也明白了老师平时所说“抬眼尽是历史,低头满是文化",我也很欣慰,此次走出课堂教语文的效果很好.(精品文档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