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气象学与气候学作业题答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48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气象学与气候学作业题答案.docx

上传人:guoxiachuanyue003 2022/10/18 文件大小:4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气象学与气候学作业题答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气象学与气候学作业题答案 】是由【guoxiachuanyue003】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气象学与气候学作业题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一次作业
家庭作业一
1、大气组成
主要成分
体积百分比
主要分布
咼度
稳定/
可变
主要来源
是否温
室气体
氮气(N)
2
%
0-250km
稳定
火山喷发

氧气(0)
2
%
0T00km
稳定
植物的光合作用

氩气(Ar)
%
稳定

水汽
(HO)
2
1%-1ppm
0-5km
可变
江、河、湖、海及潮湿物体表面的水分蒸发和植物的蒸腾,并借助空气的垂直交换向上输送

二氧化碳(CO)
2
%
0-20km
可变
矿物燃料燃烧和工业活动,死亡生物的***和呼吸作用

臭氧(O)
3
20ppbT0ppm
10-55
(10-40,极大值在20-25)km
可变
在太阳短波辐射下,通过光化学作用,氧分子分解成为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成。有机物的氧化和雷雨闪电的作用。

注:ppm:百万分之一;ppb:十亿分之一
2、大气分层(结构)
分层
高度
温度变化
主要特征
对流层
8-18km
温度随咼度增加
而递减
垂直对流运动强烈
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包含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
几乎所有的水汽,云'雨'雷'电
发生在此层
1•有臭氧层,但在平流层顶消失
温度随咼度增加
2•气流平稳,空气的垂直混合作用
平流层
55km
而递增
显著减弱
(初稳后升)
3•水汽含量极少,天空多晴朗

中间层
85km
温度随咼度增加
迅速下降

2•水汽含量极少,几乎没有云层
'夜光云
热层
800km
温度随咼度增加
迅速增咼
1•空气咼度电离

散逸层
3000km
温度很少变化
大气粒子经常散逸至星际空间,是
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
家庭作业二
一、以下描述哪些是指“天气”哪些是指“气候”
今天的足球比赛因下雨停赛。
北京的1月最冷。
今天下午最咼气温15°C。
昨晚台风从广东省登陆。
昆明是个旅游胜地,因为那四季如春。
6•昨晚最低气温一20°C,是这个地方记录到的最低气温。

答: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
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气候是指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天气”:1、3、4、7“气候”:2、5、
6、昨晚最低气温一20°C,是这个地方记录到的最低气温:前半句是天气,后半句是气候。
二、某地区海平面气温23°C,估计其2km上空大气温度多少
解:已知气温直减率为°C/100m
2km上空大气温度T二X2000/100=10°C
答:其2km上空大气温度约为10°C。
三、某地区春季海平面气温10°C,假设气温直减率为°C/100m,对流层顶温度为-55°C,求该地对流层顶高度,并说明该地区所在纬度是:高、中、低纬哪个纬度
解:该地对流层顶高度h二[10-(-55)]4-X100=10000m=10km
因为对流层在中纬度地区的厚度平均为10~12km,所以该地区为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低纬平均高度17-18Km,中纬10-12km,极地8-9km)
答:该地对流层顶高度为10km,是中纬度。
四、位于赤道某地区海平面气温25°C,假设气温直减率为。C,其对流层顶高度为16km,求该地对流层顶温度
解:该地对流层顶温度T=X16000/100=-79°C
答:该地对流层顶温度是-79°C
第二次作业
家庭作业一
一、设到达大气顶界的太阳辐射为100个单位,根据下图,描述地-气系统辐射平衡过程。
答:设到达大气顶界的太阳辐射为100%。
未到达地面部分:被大气和云滴吸收20%(其中18%被大气吸收(主要被水汽、臭氧、微尘、二氧化碳等选择吸收),2%被云滴吸收),被云反射回宇宙空间20%,被大气散射回宇宙空间6%。共计46%。
到达地面部分:被地面吸收50%(其中地面吸收直接辐射22%,散射辐射28%),被地面
反射回宇宙空间4%。共计54%。
在此过程中,地-气系统共反射回宇宙空间20%+6%+4%=30%,这部分为地球反射率。
地面吸收辐射而增温,向外放出长波辐射,其能量为115%,其中109%被大气吸收,6%
透过大气窗逸入宇宙空间。
大气吸收辐射后,根据其温度进行长波辐射,95%为射向地面的逆辐射,64%射向宇宙空间。在辐射过程中,大气共吸收20%+109%=129%,大气长波辐射支出95%+64%=159%。全球大气的年平均辐射差额为-30%,这部分亏损的能量,由地面向大气输入的潜热24%和湍流显热6%来补充,以维持大气能平衡。
地面长波辐射到宇宙空间6%和大气长波辐射到宇宙空间64%共计70%。
从宇宙空间射入的太阳辐射100%,地球反射30%,长波辐射射出70%。大气长波辐射指出159%,吸收=20%+109%+30%=159%。地面吸收=50%+95%=145%,地面放出=30%+115%=145%,各部分的能量收支都是平衡的。
二、假设地球无大气,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Fs为1368W•m-2,入射的太阳辐射
有30%被反射(反射率A=),其余均为地球吸收。计算该情况下地球的等效黑体温度。
提示:
等效黑体温度,是指相当于黑体的辐射温度。
斯蒂芬-波尔兹曼常数s二X10-8W•m-2•K-4
去除反射部分外,地球以nR2面积吸收的太阳辐射,然后以4nR2面积放射长波辐射,二者达到平衡。
解:根据已知,地球吸收的太阳辐射与放射的长波辐射平衡的关系,有
F*S*(1—A)二E*S
S1Tb2
E卜乞工JT半_恵
S=nR2,S=4nR2,得至lj匚Tb,带入求得E=1368*4=W•m-2.
根据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ETb二S*T4,其中$二X10-8W•m-2•K-4
有,T=.:,带入解得,T=
答:该情况下地球的等效黑体温度为。
家庭作业二
为什么说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而非太阳辐射答:因为大气本身对太阳短波辐射直接吸收得很少,几乎是透明的,而地球表面却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并经转化供给大气,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吸收强烈,从这个意义来说,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无大气包围的地球温度为255K,有大气包围时的温度为288K,出现该差别的原因是什么,求288K时的等效黑体地球辐射通量密度及其最大辐射的波长答:无大气包围时的地球温度比有大气包围时的温度低,是因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效应。在没有大气的情况下,这种保温效应消失,温度降低。
根据斯蒂芬-波耳兹曼定律E二sT4,*10-8*(288)4=390W/m2
根据韦恩定律入二C/T:2896/288=
一团未饱和湿空气块,从海平面开始沿山地爬升,此时温度为30°C,其露点温度为20°C。设饱和后的湿绝热直减率为°C/100m,求气块降温到10°C时爬升的高度假设气块已达山顶时,开始沿山坡下降,问到达海平面时的气块温度答:爬升过程中先是干绝热上升,到达抬升凝结高度后沿湿绝热上升
(30-20)/1*100+(20-10)/*100=3000m。
下沉时按干绝热下沉10+3000/100*1=40°C。(若把上升饱和后看做可逆的湿绝热过程,则上升和下沉是可逆的,,一般来说饱和上升时凝结的液态水会脱落,是假绝热过程,应按干绝热下沉。同5)
根据所给表格,求下列各空气块的相对湿度:
(1)35C空气块每kg空气含水汽5g;
(2)15C空气块每kg空气含水汽5g;
(3)将(2)的空气块降低5C,其相对湿度变化多少
(4)如果20C空气块每kg空气含水汽7g,它的露点温度是多少
温度(C)
饱和比湿(g/kg)
饱和水汽压(hPa)
-40
-30
-20
-10
2
0
5
5
10
7
15
10
20
14
25
20
30
35
35
40
47
答:相对湿度:仁水汽压/饱和水汽压*100%=e/E*100%
比湿:q=p
饱和比湿:qs=p
所以,相对湿度仁e/E*100%=q/qs*100%
35°C时:q=5/1=5g/kg
f=q/qs*100%=5/35*100%=%
15°C时:q=5/1=5g/kg
f=q/qs*100%=5/10*100%=50%
10°C时:q=5/1=5g/kg
f=q/qs*100%=5/7=%
%-50%=%
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也就
饱和比湿E(T)二e时的温度为露点温度。
20°C时:q=7/1=7g/kg
与10°C的饱和比湿相等,所以露点温度为10°C
(注意,有些同学根据q二P,把P当做标准大气压,进而求出e,是不对的。这里p是未知的,如果要这么算的话,可以根据qs二p,求出p,再代入,求e)
如下图:A点气块位于海平面高度,温度25°C,露点温度10°C,山脉高度3500m,B点海拔高度500m,假设到达凝结高度后,气块的湿绝热直减率为°C/100m,求:
云底高度(2)到达山顶后气块的温度以及此时气块的露点温度(3)到达山顶时,每kg空气有多少水汽被凝结(4)气块翻越山顶到达B点时的温度此时该气块每kg最多可再容纳多少水汽(5)假设该气块从山顶到达B点过程中无外来水汽加入,到达B点时的相对
10-(3500-1500)/100*=0°C,因为已经饱和,所以露点温度也为0°C
0°C时,饱和比湿为kg,而开始凝结时为10°C,饱和比湿为7g/kg,二所以有水汽被凝结。
翻过山岭,下沉时按干绝热递减率升温,0+1*3000/100=30°°C时饱和比湿为
°C时,饱和比湿为kg,所以可再容纳水汽。
0°C时饱和比湿为kg。因无外来水汽加入,所以在B点的比湿还是kg,而在B点的饱和比湿为kg,所以在B点的相对湿度为仁q/qs*100%=*100%=%。
第三次作业
某地晚6点气温20C,相对湿度50%。假设从此开始每2个小时气温下降1C,到第二天早晨6点时,能否形成雾若假设每小时气温下降1C,能否形成雾如果能,大约何时开始形成假设没有空气运动发生,这种雾是什么类型的雾(提示:查作业
2中的饱和比湿表,可近似或内插。)
答:晚6点,20°C,饱和比湿为14g/kg,相对湿度为50%,仁e/E*100%=q/qs*100%,
所以,比湿为7g/kg。
若每2小时气温下降1°C,早晨6点时,20-1*6=14°C,饱和比湿约为9g/kg>7g/kg,
所以空气未饱和,因此无法形成雾。
若每小时下降1°C,早晨6点时,20-1*12=8°C,饱和比湿约为6g/kg<7g/kg,饱
和,水汽大量凝结,可以形成雾。
⑶开始形成时间是当饱和比湿=7g/kg时,即10°C,早晨4点。
由于没有空气运动发生,此雾是地面辐射冷却使地面附近变冷,大量水汽凝结或
凝华形成的,所以为辐射雾。
根据前面列出的云滴降落速度,假设空气静止,一个在1000m高空的云滴,理论上大约
经过多长时间能够到达地面实际上它能否到达地面为什么
答:假设此云滴尺寸为典型云滴,那么它下降的终极速度为s,所以下落实践理论上为
1000/=100000s
实际上不能到达地面,因为云滴的体积很小,不能克服空气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只有当云滴增长到能够克服空气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并且在降落至地面的过程中不致被蒸发掉,即云滴增大为雨滴,雪花或其他降水物,形成降水降至地面。
北京-西安相距1200km,北京海平面气压1017hPa,西安海平面气压1010hPa,设只有气压梯度的作用,持续3小时后空气的运动速度是多少
(空气密度为m3,1hPa=100kg/ms2)
Gn=-
解:根据公式°
和已知条件勺p=-700kg/ms2,勺n=1200*103m,p二m3有,Gna*10-4m/S2
根据v二Gn*t,t=3*60*60=10800s,有v=*10-4m/s2*10800as。
计算速度为36km/h运动的空气在30oN和60°N所受地转偏向力大小。
(地球自转速度=*1O-5S-1)
解:地转偏向力A=2v3sine,v=36km/h=10m/s,3=*10-5s-i,有
当e=30oN时,A=2*10**10-5*sin30o=*10-4N
当e=60oN时,A=2*10**10-5*sin60o=*10-4N
指出北半球4个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和2个半永久性活动中心,并说明其位置和强弱的季节变化。
名称
位置
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
夏威夷高压
太平洋夏威夷群岛
亚速尔高压
大西洋亚速尔群岛
阿留申低压
太平洋阿留申群岛
冰岛低压
大西洋冰岛
半永久性
大气活动
中心
夏季
南亚低压
亚洲南部
北美低压
北美西南部
冬季
西伯利亚咼压
亚欧大陆
北美咼压
北美大陆
冬季,海上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范围扩大,强度增强,位置南移;夏威夷高压和亚速尔高压,范围甚小,强度减弱。大陆上发展西伯利亚高压和北美高压。
夏季,海上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仍然存在,但强度大为减弱,几乎消失;夏威夷高压和亚速尔高压强度增强,范围扩大,位置北移。大陆上发展南亚低压和北美低压,
对下列现象进行解释:
所谓的“三风四带”中的带状分布只出现在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冬季副热带高压的带状更为明显。
欧亚大陆半永久性活动中心更强。
答:(1)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为辽阔的海洋,带状未被陆地隔断,能够保持稳定的环流条件。
而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加上海陆热力差异,北半球的气压带通常被隔断成一个个高低压中
(2)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导致行星风系(三风四带)在冬季南移,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向热带方向移动,热带海洋面积增大,带状更明显;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向高纬移动,海洋面积也增大,带状也更明显。
(3)由于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相比,陆地面积更广阔,海陆差异更大,加之青藏高原的作用,所以欧亚大陆半永久活动中心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