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草地学考研知识点归纳总结 】是由【cjc20160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草地学考研知识点归纳总结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草地学考研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名词解释
草原:旱生、耐寒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类型。
草地:是一种土地类型,是草本和木本饲用植物与其所着生的土地构成的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然综合体。
草地学:从草地上获得高产、优质的饲草进行畜牧业生产,而草地生产力和生态功能得以维持的科学。
须根系:主根已经死亡或完全不发育,或与其它根一样生长,形成强大的成簇的细根。
直根系:胚根发育为主根,其上分生支根,形成直根系,支根上产生根瘤。
分篥:禾本科牧草出苗后,在幼苗的三到五叶期开始从母株的地表或地下茎节、根茎、根廉上形成侧
枝的现象为分菜。
分枝:豆科牧草在三叶期后在根颈上形成侧枝的过程称为分枝。
开花:牧草的花芽分化中,雄蕊的花药发育成熟或雌蕊的胚囊发育成熟后,包被雌雄蕊的花器官展开,
使雄蕊或雌蕊(或二者同时)暴露出来称为开花,即指花器官发育完全至成熟花粉从花药中释放出来的过
程。
生育期:牧草或饲料作物从出苗到主产品收获时期为止所经历的天数。
生长期:从返青到枯黄的天数。
株丛:多年生牧草的分蕤或分枝使其植株形成丛状。
营养繁殖:从植物体的某一营养器官获得一个完整的植物。
再生性:植物经放牧或刈割后重新生长的特性。
再生能力:多年生牧草被放牧或刈割利用后重新生长恢复绿色植株丛的能力称为牧草的再生能力。
草地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以生物学、地学和普通生态学为基础,与农业生态学和景观生态
学相联系和渗透,为草地畜牧业及草地资源的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草地生态学的基础理论。
阳性植物:在全日照或强光下才能生长健壮,在遮荫或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苜蓿。
阴性植物:能在遮荫条件下正常生长的植物,阳光充足的条件下生长减弱。苔薛。
中性植物:也称耐阴植物,全光照条件下生长发育最佳,可以忍耐一定程度的弱光。鸭茅。
长日照植物:指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它临界日长(14h)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短日照植物:在一定范围内暗期越长开花越早,一般至少需要12~14小时以上的黑暗才能开花,但在
长日照下则只能营养生长而不开花。
中日照植物:指只有当昼夜长短的比例接近于相等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甘蔗的某些品种只在接近于
12h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
中间型植物:这类植物的开花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较小,只要条件合适,在不同的日照长度下都能开花。
嗜盐植物:在体内积盐,生长在强的盐碱土上,依靠肉质的茎、叶积盐使渗透压升高。如:碱蓬、滨
藜、盐爪爪、珍珠柴等
泌盐植物:根细胞对盐的通透性大,吸收的盐类通过嫩枝和叶表皮分泌腺排出体外。如:矶松、桎柳J、
胡杨、红砂。
滤盐植物:根对盐类的透过性很小,不吸收盐类,体内渗透压靠有机物维持。在盐渍度较轻的土壤上
生长的植物。如蒿类植物。
植物的生活型:不同植物长期适应相似环境的结果使这些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和对生境的要求上表现为
相同或相似。
非生物环境:进入芜原的先锋植物要经历环境对其的选择,这种环境为非生物环境。
类:具有相同水热气候带特征和植被特征,具有独特地带性的草地,或具有广域性分布的隐域性特征
的草地,各类之间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利用特性有质的差异。
定居:先锋植物的繁殖体经过迁移、传播进入芜原,经历发芽、出苗、生长定植的一系列过程。
建群种:群落的建造者,在形成群落基本特征和群落环境中起决定的作用,但个体数量上不一定很多。
是主要层的优势种。
优势种:植物群落中个体最多的植物种,即在数量上占优势地位的种类成分。某层中具有最多的植物
个体,盖度最大的种。
植物群落的演替:不同的群落在同一空间上的替代现象称为群落演替。
食物链:生物之间通过采食与被采食,捕食与被捕食而相互结成的一个食物链条关系。食物链上的每
一个环节叫做营养级。
生食食物链:以活的生物为食的食物链。
腐生食物链:以死的生物为食的食物链。
牧草的适口性:指家畜对某种牧草的喜食程度,也是反映牧草饲用品质好坏的一种较为准确的定性指
标,对评价牧草的饲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采食率:家畜实际采食牧草的量占牧草总产量的百分比。
草地载畜量:在一定放牧时期内,一定草地面积上,在不影响草地生产力及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时,
所能容纳放牧家畜的数量。
饱青期:家畜能够吃饱青草的时期。100天左右。
人工草地:根据牧草生物学、生态学和群落学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播种多年生或一年生牧草,从而生
产优质高产的牧草,以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草地利用率:适度放牧情况下的采食量与产草量之比。
轮牧周期:划区轮牧时,自第1区至最末区均利用一遍后,再返回第1区的轮牧时间叫做轮牧周期。
轮牧频率:在放牧季内进行轮牧的次数。
分区轮牧:按一定的放牧方案,在放牧地内,严格控制牲畜的采食时间和采食范围,使草地和牲畜都
获得较大利益。
草地退化: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类对草地的过度利用使草地生产力降低,称为草地退化。
草地改良:对天然草地采取一定的农业技术措施,调节和改善草地生态环境中土、水、肥、气、热和
植被等自然因素,促进牧草生长,提高草地生产能力的一种方法。
治标改良:指不改变原有植被和土壤的情况下,采取一些农业技术措施,以提高草地生产力。
治本改良:将天然草地的植被全部耕翻,然后播种牧草,建立高产、优质的草地。
保护播种:指多年生牧草在一年生速生作物保护下进行播种的方式。
草地封育:把草地暂时封闭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不进行放牧或割草,使牧草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积累足够的储藏物质,逐渐恢复草地生产力,并使牧草有进行结籽或营养繁殖的机会,促进草群自然更新。
草地补播:在不破坏或少破坏原有植被的情况下,在草群中播种一些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有价值的
优良牧草,以增加草群中优良牧草种类成分和草地的覆盖度,达到提高草地生产力和改善牧草品质的目的。
有毒植物:在自然情况下,以青草或干草形式被家畜采食后,对家畜的正常生命活动发生障碍,从而
引起家畜生理上的异常现象,甚至因此导致家畜死亡的植物。
有害植物:本身不含有毒物质,但因形态结构特点,造成家畜机械性损伤或降低畜产品品质的植物,
以及含有特殊物质,家畜采食后能使畜产品变质的植物。
草地杂草:在草地上,除了生长有价值的饲用植物外,往往还混生一些家畜不食或不愿食的,有时甚
至滋生对家畜有毒或有害的一些植物,这些饲用价值低,妨碍优良牧草生长、直接或间接伤害家畜的植物
统称为草地杂草。
干草:将鲜草刈割后自然或人工干燥,使其含水量保持在18%以下的饲料。
二、简答
1、禾本科草种的形态特征?
(1)禾本科牧草果实为颖果;
(2)其果皮与种皮相粘着不易分离;
(3)胚位于颖果基部向外移的一面,呈圆形或卵形凹陷。
3、豆科草种形态特征?
(1)豆科草种属双子叶植物:
(2)豆科草种有明显的种脐、种孔、种脊和种瘤。
5、根茎型植物生长特点?
(1)根茎分布在距地表5〜20cm深处;
(2)根茎自母枝长出,形成节和节间;
(3)在根茎的节上生长的垂直的更新芽,并可形成枝条
(4)垂直枝条长出地面后形成绿色的茎和叶。
(5)根茎既是营养繁殖器官,又是贮藏器官。
(6)根茎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人工耙切后每一段都可变为一个独立的繁殖体
6、根藤型植物生长特点?
(1)地下横走的水平根,长4-5米,位于地面下5-30厘米处
(2)其上春夏秋可产生不定芽,萌发生长形成地上枝条,寿命长
(3)多沙地上可形成多层水平根,
(4)繁殖力强,被切断的水平根可产生不定芽,形成地上枝条
7、高温对植物的危害?
(1)破坏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平衡,因长期饥饿而死;
(2)促进蒸腾作用的加强,破坏水分平衡;
(3)加速植物的生长发育,缩短生育期;
(4)促使叶片过早衰老;使蛋白质凝固。
8、人工草地与自然草地的区别?
草地生态系统在进化过程中,依靠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自动逼近生态平衡状态。
人工草地:组分简单,结构单一,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对剧烈的干扰如干旱、低温等反映敏感,生态
平衡通常很脆弱,容易遭到破坏。
自然草地: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食物链较复杂,能流和物质循环多渠道运行,则系统的自我调节能
力很强,生态平衡就容易维持。
这就是“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自我调节作用。
9、建立人工草地的意义?
(1)发展人工草地可以大大增加饲草产量,缓和畜草矛盾,促进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2)建立人工草地可以提高饲草质量,促进畜牧业的优质高产。
(3)建立人工草地对于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以及保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0、草地建植失败的原因?
(1)种植太深:种子大小、土地干与湿影响种植深度;
(2)种床差,萌发不均:种床凹凸不平;
(3)杂草竞争:主要为苗期杂草的竞争;
(4)作物覆盖过密:①保护播种的密度过大;②盐碱地上作物过厚;
(5)除草剂伤害:①剂量过大,药效期长,伤害后期播种作物:②除草剂选用不恰当;
(6)种子质量差:影响品种产量
(7)其他,如没有接种、过早放牧、土壤板结、干旱、不能越冬等
11、治标改良的方法?
(1)改善和调节土壤水分供应:灌溉、排水、积雪等;
(2)改善土壤营养状况:施肥、施用石灰、微量元素等;
(3)改善土壤通气性:松耙、划破草皮等;
(4)清除杂草和有害植物:除莠、火烧;
(5)清除地面石块、土丘和灌木。
12、草地放牧的意义或优越性?
(1)放牧是最经济有效的家畜饲养方式: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
(2)促进家畜的健康:家畜放牧青草的时间应不少于100d,否则对家畜的生长、发育及生产不利:
(3)放牧是草地管理的重要环节。
13、放牧对草群成分的影响?
(1)草群中高大草类将消失,同时为下繁草类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2)借种子繁殖的草类数量会大大减少或完全消失;
(3)适口性好的牧草数量减少或衰退而适口性差的牧草或家畜不吃的牧草数量增加;
(4)草群中出现莲座状植物、根出叶植物及匍匐植物,不易被家畜采食,适应强度放牧的结果。
14、放牧优化理论中草地植物对放牧的响应?
(1)第一种,植物对放牧特别敏感,家畜采食即使是轻牧,都会造成植物伤害甚至死亡,属于欠补
偿性生长;
(2)第二种,植物开始对放牧没有响应或不受放牧影响,当放牧达到一定强度时才会受到伤害,属
于等补偿性生长;
(3)第三种,植物在放牧作用下快速生长,当放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植物生长也会达到一个最优
化水平,但如果放牧超过这一强度,植物的生长将减速直至死亡,属于超补偿性生长。
15、自由放牧的缺点?
(1)牧草浪费严重
(2)草地易发生退化
(3)家畜奔走频繁浪费体力
(4)长期在一个地方放牧易引起寄生虫病的感染
16、干草调制的基本原则?
(1)干燥时间应当尽量缩短;
(2)干燥末期,牧草各部位的含水量应当力求均匀;
(3)凋萎牧草也应尽量防止雨、露的淋湿和避免在阳光下长期曝晒;
(4)搂草、集草等应在牧草细嫩部分还未折断或折断不多时进行。
17、干草调制过程中养分的损失?
(1)机械作用;(2)雨露淋湿作用;(3)微生物作用;(4)可消化营养物质损失;(5)光化作用
18、分区轮牧的优点?
(1)减少家畜对牧草的损伤,减少粪便污染,提高草地利用率
(2)放牧期间牧草多处于幼嫩阶段,营养价值高,增加家畜的采食量和营养摄入量
(3)减少家畜寄生虫病感染的机会
(4)家畜在放牧期间,能维持平衡的生产,促进家畜的增重、泌乳、产毛、繁殖
19、火烧的作用?
(1)提高地表温度,利于下一年春季牧草返青和生长
(2)灰烬用作肥料,增加土壤肥力
(3)增加地面接收光照,促进阳性植物的迅速生长
(4)减少杂草竞争,增加优良牧草
(5)减少地表枯枝落叶,为优良牧草创造有益生长环境
(6)消灭部分害虫虫卵,减少草地病虫危害
(7)降低食肉动物对牛、羊的草食的可能性,放牧家畜视野开阔
(8)减少天火发生
(9)减少劳动力
20、草地退化的特征?
(1)群落植物种类组成变化
(2)优良牧草生长发育受阻
(3)有毒有害植物增加
(4)草地生境恶化
(5)草地鼠虫害严重
21、草地水分过多的标志?积水的排除?
标志:(1)草地地面较长时间积水:(2)地下水接近地表;(3)地表留有人、畜践踏的足迹,甚至足
迹内有积水;(4)草层中多为喜湿植物;(5)土壤颜色深,甚至黑色
排出:明沟排水、暗沟排水
22、草地松耙作用
(1)消除地面枯草,促进嫩枝和某些根茎牧草的生长。
(2)耙松草皮和土壤表层,有利于通气和水分的渗入。
(3)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保墙作用。
(4)有利于草地植物的天然下种和人工补播。
(5)消灭杂草和寄生植物。
三、论述
1、试论述人工草地的建植和管理?
建植:(1)清选:获得籽粒饱满、大小均匀一致和净度高的种子
(2)选择地段: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远离风口的地段,采取围栏保护措施
(3)平整土地:除杂、耕地、杷地
(4)播前晒种:促进后熟,打破休眠,提高发芽率;杀死病菌、虫卵,防止病虫害发生
(5)处理种子:豆科种子打破硬实(擦破种皮、热水处理、化学处理)、接种根瘤菌;禾本植物去芒
处理;种子包衣和丸衣化
(6)确定播种时间:一年生牧草宜春播,多年生长牧草宜夏播,秋、冬播南方地区栽培牧草作绿肥
(7)确定播种方式:单播、混播、间套作
(8)确定播种量
(9)确定播种深度:受牧草种类、种子大小、土壤含水量、土壤类型影响
(10)播后镇压
管理:(1)施肥:因地适宜,分为基肥、追肥、种肥
(2)灌溉:次数和量受牧草种类、利用方式及灌溉条件的不同而异
(3)杂草防除:人工草地播种第一年及时消灭杂草,可利用刈割、化学药剂等方式防除
(4)病虫害防治:化学防治、农业技术防治、生物防治、应用抗病虫害的牧草品种
(5)冬前管理:越冬期结冰前灌少量的水,减缓土温变幅;返青前防止冰壳的形成和冻拔
(6)人工草地收获:适时收割,一般为开花期;确定刈割高度和刈割频率。
2、试论述草地退化原因并分析草地退化现状?
现状:(1)草地退化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2)我国现有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有程度不同的退化,其中退化、沙化、碱化草原面积已达13500
万公顷
(3)农业部统计:我国每年在每亩草地的投资为3-4分钱,每亩草地的产值为2元。
(4)在200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称:草场退化和植被破坏使草原质量不断下降,北方天然草原产
草量下降30%至50乳载畜能力大幅降低,全国普遍超载过牧,其中北方草原普遍超载30%50%,又导致草
原加速退化。
(5)草地生产力下降,由于饲草供不应求,家畜食不饱腹,体质变弱,畜体变小,品种退化,畜产
品产量下降。
(6)植被成分发生变化,大多数草地被家畜不食的食物控制
(7)鼠虫害严重
(8)环境恶化,沙尘暴频率和强度增加
原因:(1)自然因素:气候反常,特别是雨量减少,造成草原旱灾
(2)人为因素:①世界人口增长,需求量大,草地载畜量过高
②放牧制度不合理,如分区不明、春季放牧,过牧、滥牧、抢牧
③盲目开垦:如对宜牧不宜农的地方进行开垦
④挖草药、发菜、樵采等滥砍滥挖行为
(3)鼠虫害猖獗:鼠虫与家畜争草、降低饲草储备量、引起草地退化
恢复方法:(1)治标改良:①改善和调节土壤水分供应:灌溉、排水、积雪等;
②改善土壤营养状况:施肥、施用石灰、微量元素等;
③改善土壤通气性:松耙、划破草皮等;
④清除杂草和有害植物:除莠、火烧;
⑤清除地面石块、土丘和灌木。
(2)治本改良:
①封滩育草:把草地暂时封闭一定时期,使牧草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使牧
草有进行结籽或营养繁殖的机会,促进草地自然更新。
②在封育期内结合松耙、补播、施肥和灌溉等措施提高牧草的生长发育能力,恢复草地生产力。
③草地松土:可以使用划破草地和草地松耙的方式,改善土壤通气性,增加土壤肥力
④草地补播:撒播、条播、飞播等
(3)灭鼠:有生物、机械、化学、微生物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