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高一化学上册知识点详解.docx

格式:docx   大小:161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一化学上册知识点详解.docx

上传人:1485173816 2022/10/19 文件大小:16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一化学上册知识点详解.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高一化学上册知识点详解 】是由【1485173816】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一化学上册知识点详解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1页
高一化学上册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课:
一:化学实验平安
1瓶塞的选取:取决于药品的酸碱性,酸性试剂选用玻璃塞或软木塞,碱性药品选用橡胶塞。
2酸碱泄露:如不慎将酸液沾到皮肤上,〔浓硫酸先用干抹布擦干〕立即用水冲洗,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清;如果是碱液沾到皮肤上,用水冲洗再涂上硼酸H2B03溶液。
3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硬质玻璃管。
4烫伤或烧伤:用药棉浸75%~95%的酒精轻涂伤处,也可用3%~5%的KMnO4溶液。
5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防止局部温度过高引发液滴飞溅。
6洗涤的步骤:倒入蒸馏水,液面刚浸没固体,让蒸馏水自然流下,反复2~3次。
7水银洒在桌面上,用硫粉。Hg+S=HgS
二:物质的别离及检验
1离子检验:
SO42-的检验:先参加HCl酸化,无明显现象,再参加BaCl,有白色沉淀生成,即证明有。
Cl-的检验:先用HNO3酸化,再加上AgCl,有白色沉淀生成,即证明有。
2粗盐提纯:略。
3蒸馏:
定义:别离或提纯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
要求:沸点差应为30度以上。
图片:
考前须知:一、温度计应及支管口齐平,蒸馏水时不需要。二、冷凝管中的水应下进上出。三、为防止爆沸,常在蒸馏烧瓶中添加碎瓷片。
4萃取:
原理: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
萃取剂的选择:一、萃取剂及原溶剂互不相溶。二、溶质在萃取剂中的S远大于原溶剂中的S。三、溶质及萃取剂不反响。
检漏:关闭活塞,向分液漏斗中注入水,塞好瓶塞。用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拖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漏水,如不漏水,正立瓶子,将瓶塞旋转180o后塞紧。再把瓶子倒立过来,看是否漏水。
第二课: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A,通常用23mol-1表示。
2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及粒子数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n=N∕NA
3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M,常用单位为g·mol-1.
平均摩尔质量:M=m总∕n总M=M1·a%+M2·b%(ab为体积分数)
相对密度D=ρ1∕ρ2=M1∕M2
二:气体的摩尔体积
1气体的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Vm=V∕n。
阿伏伽德罗定律:再同温同压下,一样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一样数目的粒子。同温同压V1∕V2=N1∕N2=n1∕n2。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M=ρ·Vm
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第3页
1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CB=nB∕:一、C=n∕、C=1000ρw∕M(ρ为g·cm-1,w为溶质质量分数)。
2考前须知:容量瓶的规格:100ml,250ml,500ml,1000ml。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氨气的物质的量计算。
3配置:过程: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摇匀、定容、摇动、装瓶。容量瓶上标有刻度线、温度、容积。误差分析:砝码锈蚀→小、称量NaOH动作过慢→小、未洗涤→小、仰视→小、俯视→大、称NaOH时,混有NaO→大、未冷却就移液→大。考前须知:一、用量筒取H2SO4时,不能倒后用水冲洗。二、易潮解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课:物质的分类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及碱反响只生成一种盐和水〕、碱性氧化物〔及酸反响只生成一种盐和水〕。2盐:正盐酸式盐〔生成的阳离子除金属离子外还有氢离子〕碱式盐〔生成的阴离子除酸根外还有氢氧根〕
分散系及其分类:1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2分类: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胶体:1定义: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成为胶体。2常见胶体:烟、云、雾、水晶、有色玻璃、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Fe(OH)3胶体、硅酸胶体、Al(OH)3胶体、豆浆、墨水、牛奶、土壤、血液。3制取Fe(OH)3胶体:操作:向沸水中滴入56滴饱和Fe(OH)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FeCl3+3H2O=加热=Fe(OH)3(胶体)+3HCl
溶液
胶体
浊液
粒子构造
粒子分子
少量分子集合体
多量分子集合体
特点
均一、稳定、透明
均一介稳定、透明
三不
滤纸



半透膜



丁达尔效应



五、1达尔效应产生原因:胶体中分散质粒子对可见光的散射。2胶体具有结稳定性的原因::主要: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有电荷。次要:布朗运动。
六、1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电泳现象、布朗运动、聚沉、渗析。2聚沉的方法:参加电解质溶液加热参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的胶体。
3
带正电荷的胶体
带负电荷的胶体
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金属硫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土壤
不是所蛋白质有胶体都带电,如淀粉、
第二课:离子反响
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
1电解质: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包括:酸、碱、盐、水、活泼金属氧化物。
2非电解质:再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包括:非金属氧化物
第3页
、绝大多数有机物、氨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3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活泼金属氧化物。弱电解质〔再水溶液里局部电离的电解质〕:弱酸、弱碱、水、Pb(AC)2、Fe(ScN)3。
4注意: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如NH3、SO2、CO2。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能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电解质导电需要条件电解质及溶解性无关〔Ba(OH)2、糖〕
5浓硫酸、盐酸→混合物。硫酸、***、冰醋酸、液醋→纯洁物。
6强酸:HCl、H2SO4、HNO3、HBr、HI、HClO4。强碱:KOH、NaOH、Ba(OH)2、Ca(OH)2
7影响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因素: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离子所带电荷数〔及体积无关〕
8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9S→固体、L→液体、G→气体、AP→水溶液
离子反响及其发生条件
1离子反响:离子之间的反响。
2电离方程式:一、书写要求:强电解质用“=〞连接。弱电解质用“〞连接。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多元弱碱一步完成,多元强酸、碱一步完成
3例子:Na2SO4=2Na++SO42-;BaCl2=Ba2++2Cl-;H2CO3=H++
HCO3-,HCO3-H++CO32-。
4对微溶物的处理:为反响物且澄清的微溶物拆,其余不拆。
5离子方程式:
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响的例子符号来表示反响的式子加做离子方程式。
书写步骤:一、写化学反响方程式。二、拆成离子式。三、删去一样的离子。四、检查电荷守恒、离子守恒、元素守恒,系数最简整数比。
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一、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二、是否拆得正确。三、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四、观察物质配比是否正确。五、是否漏写相关离子。
举例:HCl+NaOH=NaCl+H2O→H++OH-=H2O;NaHCO3+HCl=NaCl+H2O+CO2↑→HCO3-+H+=H2O+CO2;NaHCO3+NaOH=Na2`CO3+H2O→HCO3-+OH-=CO32-+H2O
三、离子共存问题〔1〕:
1复分解离子共存:能够生成沉淀、气体、弱电解质的离子不能共存。
2有色离子:Cu2-蓝色、Fe2+浅绿色、Fe3+黄色、MnO4—紫色。
3、一、能够生成气体的离子:H+,CO32-;H+,HCO3-;H+,HS-;H+,S2-。二、所有的弱酸根离子都不能及H+共存。三、所有的弱碱根离子〔Fe3+〕、H+、NH4+都不能及OH-共存。四、所有的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都不能及H+、OH-共存。
第三课:氧化复原反响
氧化复原反响
1、特征:元素化合价升降。实质:电子的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变化。注意:氧化、复原为一个整体。氧化复原反响并非一定有得氧失氧。
二、氧化剂及复原剂
1、得〔电子〕氧〔化剂〕失〔电子〕还〔原剂〕,升〔价〕还〔原剂〕降〔价〕氧(化剂)。
第4页
置换反响一定是氧化复原反响
化合反响不一定是氧化复原反响
分解反响不一定是氧化复原反响
复分解反响一定不是氧化复原反响
2、
氧化复原反响表示方法
1、双线桥:双箭头跨过等号,从反响物指向生成物起止点指向同一元素。表达的是反响前后同一元素电子转移情况。
失2xe--
得2xe--
例子:
2Na+Cl2=2NaCl
2、单线桥:表示反响前后不同元素之间的电子得失情况。注:连接氧化剂及复原剂,箭头指向氧化剂,不标得失,只标电子总数。
得1x1+1x3e—
例子:
2KMnO4=加热=K2MnO4+MnO2+O2
3、氧化复原反响的配平〔化合价升降法〕:标价态:标反响前后化合价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等:通过最小公倍数使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定:确定氧化剂及复原剂的计量数。平:通过观察法配平其他物质。查。
4电子转移数=得电子数=失电子数。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课: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地壳中元素比重分布扇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