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9
文档名称:

新型混凝土实用技术手册.pdf

格式:pdf   大小:6,001KB   页数:54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新型混凝土实用技术手册.pdf

上传人:changjinlai 2017/8/21 文件大小:5.8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新型混凝土实用技术手册.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新型混凝土实用技术手册
李继业刘福胜编著
(京) 新登字 039 号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新型混凝土实用技术手册/ 李继业, 刘福胜编著.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
ISBN 7-5025-6532-9
Ⅰ. 新⋯Ⅱ. ①李⋯②刘⋯Ⅲ. 混凝土施工-技术
手册Ⅳ. TU755-62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04) 第 143498 号
新型混凝土实用技术手册
李继业刘福胜编著
责任编辑: 王蔚霞
文字编辑: 颜克俭
责任校对: 王素芹
封面设计: 潘峰
*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里 3 号邮政编码 100029 )
发行电话: ( 010 )64982530
http:/ / www .cip .com .cn
*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经销
大厂聚鑫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刷
三河市东柳装订厂装订
开本 787mm× 1092mm 1/ 16 印张 34 字数 998 千字
2005 年 3 月第 1 版 2005 年 3 月北京第 1 次印刷
ISBN 7-5025-6532-9/ T U· 77
定价: 69. 00 元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该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者, 本社发行部负责退换
内容提要
本书重点介绍现代新型混凝土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工艺。主要内
容包括: 高性能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流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泵送
混凝土、喷射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轻质混凝土、道路混凝土、膨胀
混凝土、防水混凝土、防射线混凝土、纤维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水
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耐酸混凝土、冬季施工混凝土和耐火混
凝土。
本书可作为工程单位设计和施工人员的技术参考书, 也可以作为高
等院校土木建筑类专业的辅助教材。
前言
混凝土是土建工程中应用最广、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之一, 任何一个现代建筑工程都离不开混
凝土。据有关部门初步估计, 目前全世界每年生产的混凝土材料已超过 100 亿吨, 预计今后每年生
产混凝土将达到 120 亿~150 亿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混凝土不仅广泛地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
筑、水工建筑和城市建设, 而且还可以制成轨枕、电杆、压力管道、地下工程、宇宙空间站及海洋
开发用的各种构筑物等。
进入 21 世纪以来, 我国各项建设事业飞速发展, 给混凝土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欣欣向荣的景
象, 各种现代化的大型建筑如雨后春笋, 新型混凝土技术和施工工艺不断涌现, 并在工程应用中获
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有力地促进了国民
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
根据专家预测, 到 21 世纪以后的更长时期, 混凝土材料必然仍是现代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
随着现代建筑对功能的更广泛要求, 对混凝土也提出了一系列更高更新的要求。混凝土今后发展
的基本趋势是: (1) 混凝土技术已进入高科学技术时代, 正向着高强度、高工作性和高耐久性的高
性能方向发展; (2) 混凝土科学技术的任务已从过去的“最大限度向自然索取财富”, 变为合理应
用、节省能源、保护生态平衡; (3) 混凝土能否长期维持作为最主要的建筑结构材料, 关键在于其
能否成为绿色材料, 因此,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是今后混凝土的努力方向, 也是混凝土的未来和
希望。
新型混凝土的种类已经很多, 各自具有其独特的技术性能和施工方法, 又分别适用于某一特殊
的领域。随着我国基本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有些新型混凝土技术与施工工艺已在工程中广泛应
用, 并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 有些新型混凝土技术与施工工艺正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 纵观其未
来它们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们根据一些混凝土工程的实践和科研项目, 参考近几年国内外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 在总
结、学****和发展的基础上, 组织编写了这本《新型混凝土实用技术手册》, 目的是通过介绍这些新
型混凝土的发展历史、物理力学性能、组成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等, 大力推广应用、发展
新型混凝土技术与施工工艺, 为我国的基本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特别注意突出工程的应用性、实用性, 尽量为
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的应用创造有利条件。全书由山东农业大学李继业教授和刘福胜教授担任主
编, 由李继业负责全书的统编, 由邱秀梅、叶芳、徐羽白担任副主编, 贺如泓、卢宝松参加了编
写, 邱秀梅负责全书的校稿工作。编写具体分工为: 李继业撰写第一章、第三章、第十一章; 刘福
胜撰写第二章、第六章、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