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社会科学报/2014 年/12 月/18 日/第 004 版
国内信息
黄金时代的迷梦
复旦大学陆扬
《黄金时代》应是非常典型的抒情伤感历史片,应该更能迎合女性的口味。它还不像《桃姐》
般单纯、素朴、怀旧,它精雕细琢,如梦似幻,华丽而唯美,有最漂亮的俊男美女、最入戏的倾
情表演、最考究的历史和细节真实。当镜头从冰冷刺骨的哈尔滨摇向春暖花开的上海,我们被凛
冽寒气冰冻得几近麻木的神经,也顿时在扑面而来的温煦春风里苏醒过来。这一切都是当之无愧
的经典风范。可是谁能想到它的票房如此惨淡?我想导演是太过自信了。虽然我几乎是目不转睛
看完了电影,片长 3 个小时该是此片的致命伤。假如片子像吕克·贝松的《超体》那样,大刀阔
斧剪辑成一个半小时,效益至少不会逊于冯小刚同样是雄心壮志追叙历史的《1942》。这可见男
人和女人固然不同的做派。许鞍华也许有心打造《乱世佳人》那样的不朽史诗。但是此一时彼一
时也。《黄金时代》背后既没有《飘》那样的伟大小说撑腰,它的夹叙夹议的情节诚然宛若天成,
有种行云流水般的精致,但毕竟缺乏悬念高潮此起彼伏的史诗结构。尤其是在今天大家忙忙碌碌、
疲于奔命的全球化时代,有多少人能耐心地来静静缅怀那一段给装饰得美轮美奂的左翼文学史?
特别是影片将受众圈定在文艺青年、中年甚至老年这个小众群体中?
事实上,就在《黄金时代》刚上映时,一听 3 小时的片长,我心里直犯嘀咕,结果就看了《心
花路放》。其实不论是《心花路放》还是《黄金时代》,我们看电影的习惯基本上是跟着媒体导向
走,无非是满足好奇心而已。就像拉康的镜像理论喻示的那样,电影就像梦一样,应是我们无意
识欲望的满足。我们在银幕上观照的,正是自己的梦幻映像。而但凡言梦,不求诸哲学,不能解
其引人入胜的奥妙。
由此我们品味《盗梦空间》的余音:我们是愿意在梦境里同爱人亲密相伴呢,还是在现实里
忍受彻骨悲伤的煎熬?同理,《源代码》将我们引向一种生命哲学:我们愿意在无穷反复的劫难
中永生,还是愿意迎接死亡,摆脱无边的苦难?甚至日前让人叹为观止的《超体》也在重申这个
古老的母题:我们愿意像上帝那样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呢?还是珍爱我们短暂脆弱的年轻生命?
比较来看,中国的造梦工程尚处在初级阶段。以近年梦幻题材的《催眠大师》为例,徐峥催眠只
消说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