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其实,所谓把脉,无非就是关
注一下脉象的状况。如果平和舒缓,
那是大家的福分,如果异样,陈疴
也好,新疾也罢,不是某这个二把
刀的赤脚医生可以医治的。至于如
何施治,无论外科开刀,还是内科
用药,都是不关己事的。这里既不
管开方,因为没有处方权;也不给
下猛药厚味,因为没有药房。这就
如同问您吃了吗,全是客套话,当不得真的,也是
没有后文的。如果吃了,再好不过;要是没吃,那
就回家吃去吧,某家并没有请客的意思。
话又说回来,这“脉”把得准不准,还两说着。
因为一没有“患者”主述,二没有患者在场,只是
凭小郎中的观察,还是“遥诊”“、远程医疗”,所
以,到底是否真切也未可知。况某刚刚出道,尚未
窥得西医科学严谨、中医望闻问切之门径,小郎中
“初诊”的准确率难说得很,或许还有不少的“误
诊”。再者,被把的“脉”是否可以用“内力”将把
脉的手荡开,也未可知。如果是个练武的,总不愿
意让人攥着手腕子的。换了小郎中,也盖莫能外。
或者还是悬丝诊脉的好些。可惜,小郎中并没有那
份内功,而那脉也并非皇亲贵胄的,不应如此娇气。
说到头“,嘉宾现象”也可能只是电视发展中的
一个短期现象和局部现象,或者其“活动期”并不
那么长久,是难以有轰动效应和大文章可做的。但
也许正因为不是什么“疑难杂症”,所以,没有引起
广泛的注意,也似乎不曾有专述。即便是个小现象、
小生命,某以为也总应以适当的方式记录下来。于
是,这便是以我的眼、我的笔记录的,算是本“小
郎中巡诊备忘录”吧。
作为嘉宾现象,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惟恐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于是,便积极地为这
“流行性出血热”注上一剂疫苗,但怕是这症候发展
迅疾,疫苗也跟不上趟儿,只起一点儿心理镇静的
作用罢了。
再则,目前对嘉宾的系统论述尚未在专家视野
所及,可参典籍又甚为寥寥。因此,某家在全书的
阐释中,也会出现明白的多说,不清楚的少讲,以
免贻笑大方又贻害大家,于是,致使书中内容会有
长短不一的情况。对于疑难杂症,也只是试探着提
出自家的“方子”,多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味道,
对病理明晰的,可以对症下药,而那些不明就里的,
也推心置腹地摆清状况,哪怕束手无策,也可求教
方家。
起先打下这剂预防针,也就宽心些了。
第一章你从哪里来,
我的“嘉宾”
曾几何时,“嘉宾”一词还只是通常出现在民间活动和
人际交往中,而今,却成为电视节目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专用
术语,而且已衍生成为一种电视现象了。早年的电视节目嘉
宾就像同时代的“大哥大”,不仅金贵,更令人羡慕。而随
着时间的推移和电视节目的不断发展,电视嘉宾由综艺节目
发端,进而铺张、蔓延到各级各类节目中。这让观众忽然感
觉到,做嘉宾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于是,更多的普通人
成了嘉宾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对目前电视节目
嘉宾的构成和嘉宾现象重新作一番估量、评价和解读,这正
是写作本书的初衷所在。本书试图对电视节目嘉宾现象作些
分析,但由于资料所限,视野所及,难免挂一漏万,以偏盖
全。又由于近年来各地电视节目纷纷上星播出,引起新一轮
的“星球大战”,更加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断难窥得
全豹。权作抛砖之举,企有引玉之效。
第一节电视节目
嘉宾现象的界定与起源
电视节目嘉宾的界定
“嘉宾”一词的最早出现大概要算《诗经小雅鹿鸣》,
其文如下: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
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
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
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
君子是则是傚
我旨有酒
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
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
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
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
以燕乐嘉宾之心
其意大致如下:
野鹿呼伴呦呦叫,
在那野外吃艾蒿。
我有许多好宾客,
鼓瑟吹笙把他邀。
娱宾吹笙又鼓簧,
赠送币帛盛满筐。
他们对我那么好,
指我大路好方向。
野鹿呼伴呦呦叫,
在那野外吃青蒿。
我有许多好宾客,
名声显耀道德高。
教民不薄要厚道,
他把法则来仿效。
我有佳肴和美酒,
邀客饮酒又逍遥。
野鹿呼伴呦呦鸣,
在那野外吃黄芩。
我有许多好宾客,
招待他们鼓瑟琴。
招待他们鼓瑟琴,
大家快乐能尽兴。
我有佳肴和美酒,
使客快活乐在心。
(注:引自《诗经全译》,袁愈译诗唐莫
尧注释,贵州人民出版社年月
版)
在《辞海》中,“嘉宾”的解释有两条:一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