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与消毒
杨培荣
宝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概要
学校常见传染病简介
消毒基本知识
普通污染(非芽孢污染)对象常用消毒技术规范
呼吸道传染病的家庭消毒隔离
肠道传染病的家庭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消毒技术
托幼机构消毒技术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自1957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
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手足口病
我国自80年代在上海、浙江、北京、天津等地也有过该病发生。
手足口病事件(安徽阜阳):从2008年3月-5月,安徽阜阳数千名儿童感染手足口病。卫生部最终确定该病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所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此后,该病成为婴幼儿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又叫发疹性口腔炎,是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黏膜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症候群。
由类似柯萨奇、EV71等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该病主要侵犯1-5岁儿童,也可在较大儿童或成人中流行,可以出现散发也可以引起局部流行,在夏秋季比较常见,并有周期性流行的趋势。
病情轻重程度不一,较重的常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如:无菌性脑膜脑炎,脑干脑炎及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性疾病等,严重者可造成病人死亡。
手足口病简介
病原学特性
肠道病毒为无壁膜病毒,对乙醇不敏感,消毒应选择含氯、含碘消毒剂。(医务人员手消毒需要注意)
肠道病毒在外界存活时间长,喜湿耐热,50℃2小时病毒活力不丧失。(夏季高发的原因)
人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传染源为现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病人、隐性感染者、健康带毒者)。
病人口鼻分泌物、粪便、皮肤疱疹液都具有传染性。
口鼻分泌物:发病1-2周持续排出病毒
粪便:排出病毒的时间较长,约3-5周
疱疹液: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潜伏期一般为3-7天,平均4天,最长10天,潜伏期内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此时即有传染力,通常发病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治疗期最短3天,长者8天,症状消失1周内还可排毒。(病人管理时限)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手-口传播和皮肤粘膜接触传播为主;
被病毒污染的奶具、饮具、玩具、厕具传播
被病毒污染的被褥、衣物、书本传播
被病毒污染的地板、桌椅板凳、门把、扶手传播
也存在短距离空气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成人隐性感染率高,隐性与显性感染比例约100:1。(防不胜防)
各型感染之间无交叉免疫反应。(可多次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