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中考历史知识点复习检测 】是由【莫比乌斯】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考历史知识点复习检测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内容标准(试验稿)】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内容标准(2011版)】
(2)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一、选择题
1.(2015·浙江宁波·8)社会动荡或变革往往会带来思想领域的变化。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使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
【答案】C
2.(2015·浙江丽水·15)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八国联军侵华②戊戌变法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④第一次工业革命
A.①③④②B.③④②①
C.③④①②D.④③②①
【答案】B
3.(2015·山东泰安·9)某网站为纪念“百日维新”117周年展开了大讨论,下面观点不正确的是()
“亡国之君”的光绪帝
,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答案】D
4.(2015·四川自贡·13)某班学生编导一场历史剧涉及到以下素材。主题:维新变法;地点:北京;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纲领:《定国是诏》。请判断,此剧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农历甲午年) (农历辛丑年)
(农历戊戌年) (农历辛亥年)
【答案】C
5.(2015·海南省·4)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
【答案】C
6.(2015·湖南娄底·52)5月28日,“湖湘文化十杰评选高峰论坛”在岳麓书院隆重举行。著名学者郑佳明表示,他个人最为钦服的湖湘历史文化名人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近代维新志士()
【答案】D
7.(2015·内蒙古包头·4)“生产之要素有三: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苦乏资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在此,梁启超着重强调()
【答案】C
8.(2015·湖南益阳·6)19世纪,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此文中“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分别是指()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答案】C
9.(2015·山东济宁六三制·10)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存现在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守旧党、中立党、维新党分别是指()
、、洋务派和维新派
、、抵抗派和洋务派
【答案】A
10.(2015·齐齐哈尔·11)在中国请求变法图强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
、梁启超 、胡适
、张之洞 、奕沂
【答案】A
11.(2015·贵州遵义·17)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公车上书”为戊戌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
【答案】D
12.(2015·天津市·8)就义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维新志士是()
【答案】C
13.(2015·广东揭阳·20)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那一横线处()
为走救国之路,A再次上书;不作亡国之君,B下
诏变法
反对变法维新,C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D慷慨就义
【答案】A
14.(2015·贵州黔南州·22)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散,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答案】B
15.(2015·湖北孝感·8)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里的“政治制度” 应理解为() 
               
     
【答案】B
16.(2015·内蒙古赤峰·6)“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做第一个吧!
”下列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答案】B
17.(2015·广东茂名·43)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近代化探索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亡图存运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你知道“自我疗伤”和“温药慢治”分别指什么事件吗?()
【答案】AC
18.(2015·黑龙江绥化·8)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事实的议论是()
,卖国求荣
【答案】B
19.(2015·四川凉山州·1)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D.《定国是诏》颁布
【答案】B
20.(2015·湖南邵阳·8)20XX年11月14日陪同到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南海瀛台散步时说,光绪帝时,国家衰败了,他搞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关在这里。文中所指的百日维新()
【答案】A
二、填空题
21.(2015·江苏苏州·27)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请求光绪帝变法,史称“”。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的取得胜利,史称“辛亥革命”。
【答案】公车上书武昌起义
三、判断题
22.(2015·湖南怀化·31)谭嗣同为维新变法慷慨献身,表现了湖南人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
【答案】√
四、非选择题
23.(2015·浙江温州·25)(14分)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同源,有过友好交往,也有过战争厮杀。作为21世纪的大国,面向未来,中日关系将往何处去?
材料一隋唐时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次高潮,两国人民谱写了极其壮丽的篇章。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1)列举一例该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2分)
材料二1873年,同治皇帝接受外国公使觐见那一回,主持仪式的大臣,把品级较高的日本外务大臣副岛种臣的班次排到了品级较低的英、法、俄、德、美公使的后面,以寓区别对待之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1898年,光绪皇帝在会晤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时表示:“贵国维新以来之政治,为各国所称许。”并希望伊藤博文能向中国详细介绍“变法之顺序、方法等事”。
——摘编自邓嗣禹、费正清《中国对西方的反应》
(2)材料表明清朝统治者对日本的态度有何变化?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四大陆政策是近代日本对亚洲大陆的长期侵略政策。其基本内容是,首先侵占朝鲜,然后侵占中国东北,进而扩展到整个中国,获得在东亚的霸权。
——摘编自宋志勇、田庆立《日本近现代对华关系史》
(3)大陆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日关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试举一例。(2分)
材料五1945年日本战败,抗日战争结束;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结束了两国
长期敌对的历史。进入21世纪,中日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4)结合材料一至材料五,运用所学知识论证中日两国发展友好关系的重要性。(6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严密。)
【答案】(14分)(1)写出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即可。(2分)如:鉴真东渡。(2)变化:由轻视转变为钦佩,并打算向日本学习。(2分)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变了落后的面貌,经济发达,军事实力强大。或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清朝统治者对日本有了新的认识。(2分)(3)只要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侵华事件即可。(2分)如:九一八事变。
(4)本题采用分层评价,评分量表如下:
等级
等级描述
得分
水平5
抽象拓展层次
在水平4的基础上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概括。材料运用充分,论证严密,表达清晰。
6
水平4
关联结构层次
与多个材料(事件及其影响)建立起联系,结合国际背景,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如“中日两国友好交往是符合当今世界主题和两国利益的必然选择”,并对此做出一定解释。材料运用较充分,论证较严密,表达较清晰。
4-5
水平3
多点结构层次
使用多个材料(事件及其影响),但未建构其逻辑关系或逻辑关系不严密。
3
水平2
单点结构层次
使用一个材料(事件及其影响)就直接得出结论,如“侵华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灾难,因此两国要友好交往”。对材料的解读角度单一,事件与影响没有联系。
1-2
水平1
前结构层次
没有应答;应答与中日友好交往无关,如中国复仇论、中美关系发展等;同义反复。
0
答案示例:日本在隋唐时期积极向中国学习,促进了日本国内的社会发展;近代以来中国曾以日为师,通过日本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制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社会发展与思想觉醒。但是,强大起来的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巨大灾难。实现邦交正常化后,中日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反映了中日经济发展的高度依赖性。很明显,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害。因此,发展中日友好关系至关重要,不仅有利于两与发展的主题。